(共36张PPT)
Friedrich Engels
本单元所选文章属于社会科学论著。
科学与文化论著
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论文、著作。
自然科学论著
社会科学论著
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
通过实验研究而得,具有实证性。
单元整体感知
单元任务群
2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4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5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单元写作 深化理性思考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理论素养】本单元的文章,或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论述学风改造问题和正确思想来源问题,或阐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或探讨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则,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尤其是恩格斯、毛泽东的文章,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
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恩格斯、毛泽东、卢梭、柏拉图等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抓住文章的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厘清论述思路,感受文章强大的思想力量
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掌握其论证方法。注意体会文章的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
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和思维提升。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和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科学与文化论著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发展
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此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
①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基础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表现为知识、
理论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
写作背景
科学与文化论著
第一小节出现了大量提示概念内涵及其关系的动词,有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和4个“决定着”。请同学们依托这些提示词,画出本段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
是什么
(内涵)
包括什么
(外延)
决定了什么(基础)
为什么这样论述?
常规思路
恩格斯思路
明确:语序的调换使得论述的重点及经济关系中技术的部分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针对性也更强。
这为下文能够提出科学在更大的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做出了铺垫。
随后再通过“此外”“当然”“还”这些关联词的连接,补充了经济关系除了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之外的其他三方面,使得书信对经济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完整科学,严谨地避免了读者对这一概念可能产生的误解,增强了下文探讨经济关系对科学的决定性基础作用的可信度。
论述的针对性:调整陈述顺序;突出论述重点。
论述的严谨性:关联词连接;概念界定完整。
“经济关系”包括“技术”
“技术”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科学状况”
“经济关系”决定“科学状况”
两组三段论,逻辑严谨而有说服力。
科学:知识、理论形态;现象中探求未知,以“认识”为己任;
技术:物质、直接应用形态;是对认识的升华,用于“改造”活动。
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例子,请你说一说“科学实际上从何处而来的?
前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流体静力学产生于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一是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于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际价值后。
这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力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探讨第二部分:通过两组句子探究恩格斯关于a、b两个要点的具体主张,进一步感受本文论证说服的力量。
第一组:
在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几层意思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之间也都有相互作用;
3.上层建筑包括历史环境和现实关系,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也会形成作用;
4.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文字对第4点进行了重申。
恩格斯针对瓦尔特的来信和当时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理解不足进行批判与纠正,严谨的关联词,有限定作用的副词等文字背后是恩格斯极强的论述逻辑和高超的思维水平。
澄清:
“经济决定论”
强调:
经济关系的决定性意义
第二组句子
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它们与本课主要论述对象“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关系)”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这组文字谈论的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辩证关系必然性指的就是经济关系的必然性,经济关系客观上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偶然性指的是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出现,呈现出种种偶然因素。但这些偶然因素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的。
以历史人物为例,他们在何时何地出现是具有偶然性的,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历史人物是必然会出现的。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而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品读以下用词的表达效果。
用语精准,文章论述指向性明确,论述逻辑严密。
在论述人物出现的偶然性时,作者选用了“恰巧”一词指向的是其当然的纯粹的偶然性,而在论述社会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时,作者选用了“每当”“就”这样的关联词来强调,代替者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必然性。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教条主义
这两句话直接点明了德国思想界对于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解上的三种错误,认为科学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对经济史的忽视是著作界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而青年学生很难抛弃学校灌输的历史观,则是教条主义的体现。
系统学习的建议
根据原著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也批判了当时思想界理论学习的不足与学习碎片化的局限;要整体把握文章涉及的概念的总的联系,而不要过分推敲上面的每一句话,对于青年学生学习理解马克思理论提出了学法上的指导。
作者用了两组“由在德国”引领的句子,请问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纯粹是偶然的),但其出现又是必然的,如果把这个人去掉,则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来代替他。
文本研读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比喻论证: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文本研读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予以简要分析。
科学与文化论著
①第一部分(1-2)论述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②第二部分(3-6)论述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历史发展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
③第三部分(7-9)点明当下的问题,推荐著作,说明理解这封信的方法。
文章的结构思路:
写作特色
1.针对性强,要点突出。
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思想混乱,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②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2.结构严谨,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3.语言形象生动。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文章主旨
科学与文化论著
熟悉文体
了解书信体
内涵: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作用: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在现代,书信较多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用于正式的场合,是书面语体的应用文体的重要形式之一。
科学与文化论著
熟悉文体
了解书信体的格式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福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书信的人称
1.恩格斯是如何称呼博尔吉乌斯的?从这样的称呼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写信者:
回复对象:
所讨论问题:
已经72岁高龄的世界著名思想家、国际工人运动领袖恩格斯
一位20岁左右的大学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言谈之间都始终用“您”来指称对方,字里行间丝毫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傲慢;
称对方为“尊敬的先生”,没有任何对青年学子思想上存有的困惑误解的批判和指示,始终秉持着对来信者的尊重。
恩格斯以探讨的口吻耐心细致地为读者澄清困惑,指点学法。
我们不仅从恩格斯的书信中读懂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更感受到了这位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的崇高风范、人格力量。
书信的人称
2.文中出现了许多“我们”的指称,请问这些“我们”的含意一样吗?
如果不同,分别指什么?
明确:本文出现的“我们”所指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在严谨陈述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及其相关概念,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所使用的“我们”,“我们”代表的是能够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者们。
比如:“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
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来看,也决定了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
另一类是作者将自己和这封信的读者合称为“我们”。
比如: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的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
这是一封私人书信,作者亲切的对像博尔吉乌斯斯一样的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理解、存在疑惑的青年称“我们”,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带领青年层层理清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和决定性。恳切的谈话态度,便于与对方达成共识。
书信的人称
3.前一类“我们”为什么不用“马克思主义者们”替换以区别后一类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