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1:30:32

文档简介

2023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
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原文是“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
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选项表述范围扩大。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
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
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原文是“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
为自己的新鲜血液”。
3.【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解题思路】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
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
4.【答案】
①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
感受;②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
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③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
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给满 4分为止。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联系必修上册《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运用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
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等。结合材料一迁移理解,从文中我们会找到相
对应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结合材料内容即可作答。
5.【答案】
①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②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
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③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评分参
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给满 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理与归纳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如何传承和发展”,可以从文中找到以下信息“我们需要古典诗歌
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
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
1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二者统一的可行性”“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
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归纳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6.【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解题思路】“说明柳先生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错,后文柳先生在设计杀掉日本少佐后,
并重新救活了颜老爷的花树可以看出。
7.【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心理描写”错。小说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柳先生形象。
8.【答案】
人物传奇:①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柳先生都能手到病除。无论多严重的骨折,少则十天
多则一月,便能愈好如初。颇具传奇色彩。②柳先生的断骨膏不仅能医人,而且还能医树。
颜老爷被折断的花树经柳先生医治,竟能重新焕发生机,充满传奇色彩。
情节离奇:抗日战争时期,柳先生顶着众人的误解治好了日军少佐;之后又设计杀死了
他。情节曲折跌宕,传奇色彩浓厚。(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分,满分 6分。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审题干明确传奇小说的主要特征有两点:情节和人物。答题时分析文本情
节与人物的传奇之处即可作答。)
9.【答案】
艺术虚构:①柳先生的正骨膏不仅能把人的断骨治好,而且能把断了的树救活,这是作
者虚构出来的。②人物以及人物言行的细节是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这些虚构创造了一个关
于爱国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历史真实:①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是真实的。②柳先生及颜老爷等中国百姓抗
日爱国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③文本所体现的保家爱国的情
怀是真实的,是当时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虚构与真实相结合: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丰富了柳先
生颜老爷等人物形象。更深化爱国主旨,提升小说的艺术价值。(评分参考:结合文本答出
虚构之处给 2分,答出真实之处给 2分,答出虚实结合的好处给 2分,给满 6分为止。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中小说采用“艺术虚构和历史真实相结合”的手法,首先,应该明确
虚构与真实体现在小说文本的哪些地方;其次,应回答虚构与真实相结合的好处。注意分析
时不能脱离文本。
10.【答案】DEG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由前文知荆王听从沈尹茎的谏言,迎接孙叔敖。荆王,主语;迎,谓语;
孙叔敖,宾语;使人,派人;以王舆,方式状语。所以在孙叔敖后断开。以(之)为令尹,
2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为”,动词,担任。荆王任命孙叔敖担任令尹,所以令尹后断开。十二年而庄王霸,指的是
荆王任命孙叔敖为相的结果。十二年后楚庄王称霸,所以霸后断开。此,代指前文庄王称霸,
这是沈尹茎的功绩。所以答案为 DEG。
11.【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自矜攻伐”中的“矜”含义为“夸耀”,与原文中“未尝不矜能自贤”中的“矜”
含义相同。所以选 C。
12.【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四人相继据边守土,屡立战功,最终使孙权占领江左,吴国立于大国之列”。
有材料二开头可知,孙权称雄江左的原因是他的雄才大略以及任用英杰的举措。选项以偏概
全。所以选 D。
13.【答案】
(1)后来周瑜临死时,给孙权写信说:“鲁肃忠诚刚烈,处理事情认真负责,如果让他来代
替我,我就死而不朽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分;笺:写信。不苟:认真负责。
每译对一处给 1分。)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
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分;羞:意动用法,
以……为羞。谀:谄媚,奉承。每译对一处给 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1)笺:写信。不苟:认真负责。(2)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谀:
谄媚,奉承。
14.【答案】
①赞明君:孙权雄才伟略;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②赞贤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忠心辅佐孙权;不嫉贤妒能。(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 1分,答出两点 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两则材料都是关于臣子推荐人才的,从齐桓公听从鲍叔举荐并信任管仲,
孙权重用周瑜等人可以总结出,材料二中,①孙权本人有雄才伟略,能听从臣子的举荐任用
贤才,并对其给予信任。②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位贤才,忠心辅佐孙权,不嫉贤妒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铸剑师);
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
了殷商。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
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人,是用箭射我的人,不能用
他。”鲍叔说:“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那么他也将会为
您射别人。”桓公坚决要用鲍叔为相。鲍叔坚决推辞,桓公最终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
3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告诉鲁国国君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我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到
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命令主管官吏清扫宗庙,摆好案桌,把管仲推
荐给先祖,说:“自从我听了夷吾的言论,眼睛更加明亮,耳朵更加灵敏。我不敢自作主张,
来向先人请示。”桓公说完,就回过头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转身退避,向桓公拜
了两拜后叩头,接受了命令。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奖赏鲍叔,说:
“使齐国得到管子的人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沈尹茎在郢都游历了五年,
楚王想任命他做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期思那个地方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之民,是个圣人。
大王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让他做了令尹,过了
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再大的了。
材料二:
孙权的吴国全部占有了江左地区,确实是缘于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但当时的英雄豪
杰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个人,真是所谓国家的得力辅臣,是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
啊。自古以来将帅无不夸耀自己的贤能,嫉妒超过自己的人,但是这些贤人却不是这样。孙
权刚刚执掌政权,鲁肃想要到北方去,周瑜制止了他,把他推荐给孙权,说:“鲁肃的才能可
辅佐当世,应当广泛寻求能和他相比的人,来成就功业。”后来周瑜临死时,给孙权写信说:
“鲁肃忠诚刚烈,处理事情认真负责,如果让他来代替我,我就死而不朽了。”鲁肃就代替周
瑜掌管了军队。吕蒙做寻阳令,鲁肃见到了他,说:“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不再像当年的阿
蒙那样浅薄了。”于是拜见了吕蒙母亲,和吕蒙结成朋友才离开。吕蒙后来也就代替了鲁肃。
吕蒙在陆口,因病辞职回朝,孙权问:“谁可以代替你?”吕蒙说:“陆逊的才干能够担负重任,
看他的规划和谋虑,最终可以承担大任。”陆逊最终代替了吕蒙。四个人前后相继,在吴国西
方边境三四十年,是有威名的将领,曹操、刘备、关羽都被他们挫败。虽然是他们互相荐举,
而孙权能够放心地听从他们,吴国之所以成为吴国,并非偶然。
15.【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解题思路】“视听结合的手法”错误,“惨惨西风”指秋风萧瑟阴冷。萧瑟,形容风吹树
叶的声音,属于听觉;阴冷则是从触觉入手。没有运用视觉描写。故选 C。
16.【答案】
触景生情:①温词中女主人公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怀乡之情,
自在其中;②曹词中诗人看到汀花蘋草依旧,想到六朝的繁华已然成空,抒发了昔盛今衰、
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
借景抒情:①温词借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
曹词借落霞残照衰残之景抒发时光流逝,远离家乡故国的悲伤之情。
乐景写哀情:①温词中“燕双飞”,暮春时节双双飞舞的燕子更引起女主人公的满腔愁怀;
②曹词中“赏心”,即言登楼所见美景令人心旷神怡,此处“赏心”却平添了词人的“远恨”,以
乐景写哀情。(答出触景生情,并能结合两首词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给 2分;答出借景抒情,
并能结合两首词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给 2分;答出以乐景写哀情,并能结合两首词的相关
内容进行分析,给 2分。温词答以景结情也可酌情给分。给满 6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题干要求,首先,应理解王国维此句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
即写景的目的是为抒情;其次应该明确古诗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触景
生情,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景结情等等。最后,再结合两首词的内容,按景与情
的关系即可分条作答。
【诗歌简析】
温庭筠的《酒泉子》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
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的碧山。这是
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
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
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
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
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
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
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
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
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
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
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曹勋的《酒泉子》创作时间不详。依据词作内容,诗人似乎要离开建康远行,沿途看到
残照晚霞、汀花蘋草、闲云宫殿,抚今追昔,感叹良多,形诸文字而成此诗篇。
惨惨西风。惨惨,突出了秋风的萧瑟阴冷。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属于听觉;阴
冷,则是从触觉入手。诗人开篇从听觉和触觉入手,写秋风萧瑟阴冷,为全词营造了凄冷、
寥落的哀伤的氛围。
人与两州俱不见,一江残照落霞红。橹声中。诗人渐行渐远;表面上写“看不见”,实则
诗人一直在看,看岸上送行的人,看沿江州郡,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眷恋与不舍。残照落霞,
漫江落日,一方面以残照晚霞暗示时间的流逝,一方面又流露出诗人与家乡故国愈来愈远时
低落、黯然、悲愁的心境。橹声中,诗人远行,诗人描写橹声这一听觉意象,一方面使用视
听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词作展示的画面,使画面更加完整;同时,借助枯燥、单调、低沉的
橹声,给画面增添了孤寂,沉闷的色调;并且以橹声反衬环境之静,透露出诗人惨淡、寂寥、
孤独、哀伤的心情。
汀花蘋草六朝空。汀花蘋草依旧在和六朝繁华已然空的对照,抒写了诗人昔盛今哀、盛
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传递出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忧虑。
人向赏心增远恨,闲云犹绕建康宫。古今同。赏心,即赏心亭。赏心,既言登楼所见丽
景使人心旷神怡,又言登临之乐、游宴之乐。“赏心”二字,本有喜乐之意,此处,以乐写哀
5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哀痛悲愁之深。闲云,悠闲飘浮的云。建康宫,指建康城中的宫殿。闲云
犹绕建康宫,突出了建康宫的安闲、无动于衷,暗示了建康宫的无情。这与诗人万般留恋、
一路愁苦的形象形成对照,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好谀信谗、执迷不悟、颟顸偷安的楚怀王和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眷念家国行吟泽畔的屈子。古今同,诗人以此三字收束文,耐人寻味。古往
今来,“同”在哪里呢 或许,是志士仁人一片苦心不为人解,反遭排挤摧残的命运是相同的
或许,是忠臣义士一腔忠贞挚爱家园,却偏偏又不得不离开家国的痛苦与无奈是相同的 或许,
是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朝廷里奸佞弄权文恬武嬉而终于繁华成空的宿命是相同的 或
许……细品之全,仿佛让人看到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如焚的忧国之心、深挚的家国之情与
烈烈的身世之悲。
17.【答案】
(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3)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 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共 6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课本的必背篇目的理解与掌握,以及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能力。
18.【答案】
①叹为观止 ②色彩斑斓 ③源远流长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 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空一,依据前文“龙舞队伍翩翩起舞,千姿百态”,令人应该是感到赞叹和
惊奇,所以填“叹为观止”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空二,前文写铜梁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并列
举了剪纸,泥塑,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
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填“色彩斑斓”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空三,前文你可以感受
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成语,
可以填“源远流长”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9.【答案】
①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运用了“一……的……”的句式,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语言的
气势,朗朗上口。②由乡村至芳草古亭,再到宜人的心境,从具体景观到抽象的精神感受,
句子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而有层次地表现出美丽乡村的怡人之景。(评分参考:每
答出一点给 2分,满分 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排比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与掌握。
【解题思路】结合文本,从气势和文义双方作答。排比的作用有: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读来朗朗上口,有说服力;更能增强表达效果。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详细分析即可。
20.【答案】D
6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引号的理解与掌握。
【解题思路】文中“门票”的引号是特殊含义。A选项“大师”,反语,起讽刺作用。B“干
部”,起强调作用。C“过人头”,引用作用。D“机器”特殊含义。所以选 D。
21.【答案】
①空间科技活动越来越专门化
②于是载荷专家应运而生
③而是展现在不远处的新征途(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
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题思路】空①位于句子中间,依据前后文,空间科学技术活动和职业航天员大都是
飞行员或试飞员出身,科学技术专业水平不足,难以胜任这些科学技术工作。所以填“空间科
技活动越来越专业化”。空②位于句子结尾,依据前文,“中国首位载荷专家”和后文载荷专家
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不同称呼。所以,空②应填“于是载荷专家应运而生”。空③位于句子
的最后,依据前文,未来让更多科学家甚至普通人到太空去,“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空③处应该填“而是展现在不远处的新征途”。
22.【答案】
作为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载荷的管理,从事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实验设备的操作,
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收集、整理,乃至分析。(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 2分,写出两处
给 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是成分残缺,因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由”,
把“主要”调到“桂海潮”之后。二是语序不当,应该先收集数据再整理,最后分析,调整语序
即可。
23.【审题】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确定写作主题。有材料在先,写作就不是一场无视距度与
分寸的奔赴。诗人告诉我们,要经得起生活毫不留情的捶打与折腾,青春从来不会选择退缩
的路。革命家告诉我们,小我的青春再妩媚,都攀登不了世界的高峰,只有将小我的青春升
格为大我的青春,才会以青春之大爱生成青春之大美。
【材料分析】主题先行,内容与形式,水到渠成。可供选择的文体众多,写成散文,展
望站上青春高地之后的大写人生;写成小说,必定让有使命与担当的人物故事来串成青春之
歌;写成议论文,不妨对青春征途可能碰到的困难与阻遏,或者对如何实现青春的社会价值
等有充分的觉知与构建。无论哪一种都要符合正青春的你该有的模样。语言上,任何矫揉造
作的用力过猛或轻描淡写,都无法与材料匹配,唱高调式的宣告,扮可爱的卖萌都无法得到
肯定。
【参考立意】①青春的征途;②青年有担当,青春有力量;③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不懈
追求/探索;④携担当与使命,走好青春路;⑤以青春大爱生成青春大美;⑥绿我涓滴,汇它
千顷澄碧;⑦以如萤末光,增辉日月。
7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
【作文评分等级标准】
20-16 15-11 10-6 5-0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内容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20
分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20分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备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特征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20
展 分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处以上错
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 50字扣 1分;无标题扣 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个字扣 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5、只写标题的,给 1分或 2分,不评 0分。
6、完全空白的,评 0分。
8 8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QQABRYAAogiIABBAARgCAQEaCAIQkBGAAIoGBBAEMAABAAFABAA=}#}2023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策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京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回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
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
舞台、袁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
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
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
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效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
所以,这是一个因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
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
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抨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
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
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县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
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眦散文与生俱来的逻枰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
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
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
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
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
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拿挺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进程还很短,就还
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