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让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且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强国复兴才有战略主动。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搞占补平衡不能把好地都占了,用劣地、坡地、生地来滥竽充数,最终账面上确实平衡了,但耕地质量大大亏空了。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缓解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突出矛盾。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给予农业科技创新长期稳定的支持。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
(摘编自闻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材料二:
主持人(经济日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徐向梅):请描述和分析一下这一轮全球粮食危机的状况及成因。
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人数约8.28亿人,占世界人口的9.8%。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经济欠发达、政治不稳定、治理水平有限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
此轮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由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的供求失衡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长期和平环境和相伴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使当前全球粮食供给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但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因此,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平衡不同国家间粮食供需缺口的主要手段。
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谷物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两国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俄乌冲突导致的出口中断使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的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受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影响,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深陷全球粮食危机的漩涡。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全球60%的饥饿人口都生活在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地区。乌克兰自身也有不少民众流离失所,失去了生计。
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上涨极大影响了肥料价格,不但增加了粮食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农户得不到肥料或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肥料使用,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降雨、飓风、洪水和干旱等都会影响农作物收成和畜产品生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这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
(摘编自《全球粮食危机的影响与应对》,《经济日报》2023年2月 10 日)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只有从政治上看粮食问题,才能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B.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中,节水技术是最重要的。
C.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D.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B.保障粮食基本自给是一个国家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前提条件。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
C.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D.不同国家农业资源禀赋各异,粮食生产与消费分布不均,但现在全球粮食产量能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所以全球粮食危机是能够避免的。
3.(3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范畴的一项是( )
A.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B.坚决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
C.强化装备支撑,研制关键农机装备。
D.因地制宜,科学施肥,改良土壤。
4.(4分)对于我国来说,粮食安全这根弦为什么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6分)2022年某县的一个镇大力发展果木经济,招商引资,建设了集采摘、观光与休闲于一体的农庄,总面积1000亩,其中占用基本农田300亩;2022年该镇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因为镇政府在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中,补充了300亩坡地;2022年该镇购入了一批水稻、小麦的本土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积极耕种优良品种,该镇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平稳。请根据材料一对此进行简要点评。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袍
何骑鳌
乌云一早便沉沉地压在山顶,巳时终于大雨倾盆。山中五月干旱,难得来了这么一场暴雨。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提了锄头冲出家门。
母亲说你们哥儿几个好好在家待着,一会雨停了我跟你爸要去抢施背包肥。雨还未停母亲就打着伞背着碳酸氢氨往山腰苞谷地去了。①何小成猫了身,躲过哥哥们的目光蹿出后门,从一家又一家的屋檐下溜出村子,去稻田缺口处逮鱼。
出了村,才知雨实在太大,风又有些猛刮,躲在竹林边的岩石下不敢动弹,痴想那些缺口处冲下来的鱼儿,要乖乖地待水里,别跟着漫开的水去了稻田里哦!
透过雨幕,山沟景色朦胧。禾苗与树木在风雨中吹淋的动态,越发显得对河人家的房屋木讷,一动不动地静穆而呆傻,像二公公坐在保管室的门槛上闲得没事就打瞌睡。往菜园下面的干田看,父亲正忙着刨土捅沟,截住那些高处的水流去往田里,仿佛做着连环画上“三国归晋”一样的事情。头戴斗笠,身披萋衣,父亲做完收归流水的工作双手撑着锄头,望望水流,望望田中似乎立刻便郁郁葱葱起来的稻苗,又望望天。②雨在天空奋不顾身地扑下来,风从一个方向又一个方向发起冲锋,滴滴答答,呼呼啦啦,天空轰轰隆隆响起炸雷,一时千军万马奔腾呼啸,把小山村搞成了战场。斗笠扇动,蓑衣做出鹰展羽翼的状态,像战袍。何小成看得发呆,似乎连环画又被打开了,父亲手中的锄头,可是那方天画戟?丈八长矛?青龙偃月刀?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嗒嗒而来,一骗腿,大喝一声“呀呔”,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
何小成想起奶奶讲的故事,就往村北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将军荣归故里,战马半道而毙,遂将其就地掩埋。多年以后,葬马的地方竟隆起成一座微耸两峰的高山,远眺像极了一匹披鞍的战马。后来有位僧人云游至此,在山腰修筑了一座寺庙,竟然晨钟暮鼓香火鼎盛。
忽一日夜半,寺内方丈得了一梦:吾乃将军战马,在此修炼成龙,天明定要出山入海,烦请高僧连夜下山告知百姓务必关好家禽,切勿啄我,否则我一愤怒,一沟村舍都将遭殃……翌日展时,方丈刚自山下归来,便见寺庙台阶下钻出一条小蛇,径往山下如飞而去。小蛇才到山麓,却见一只大鹏展翅啄来。说时迟那时快,小蛇身形陡涨,一甩尾巴意欲腾空迎战,却被大鹏羽翼一展,“啪”的一声打翻在地。只听一声龙吟,房屋“哗啦啦”倒塌了一大片,龙嘴喷出一股水柱射向半空,沟里瞬时汪洋一片。趁大鹏躲避水柱腾向云端之际,蛟龙往南飞蹿,大鹏情急之中一肢羽翼从天直插下来,化作一道山岭横亘,意欲困住蛟龙,孰知慢了半拍,到底任蛟龙飞腾去了。
雨太大了,看不见马龙山,但故事记得牢牢的。何小成此刻也想跨上一匹战马,不由向父亲冲了过去。
“爸!爸爸……”何小成忘了自己是偷跑出来的,③忘了竹条随时都可能把小屁股亲吻得灿若云霞。
“干啥子?你跑出来干啥子?”父亲有些骇然,伸手一把拉着何小成护在怀里。
“妈叫你雨停了就上山去施背包肥。”谎话张口就来,何小成偷笑。
“我晓得的。”父亲抹了一把何小成头上的雨水说,“这么大雨,整感冒了。”
父亲丢了锄头抱起何小成往竹林岩下跑。
“爸,你像朱总司令。”何小成说,嘻嘻笑。
“乱说,老子就一个捞高挖深的农民,有那本事就好啰!”
④多年以后何小成仍然认为,父亲那浓眉大眼、方脸厚唇、敦厚纯朴的形态气质,无一不神似老农民神态的朱总司令。
“一会雨停了你把锄头扛回家去。”
雨停了。父亲刚往山上走,何小成便把锄头竖起来傍进一丛竹子中——别人不细看发现不了锄头,不怕偷。水田缺口下的水函里,欢蹦乱跳的鱼儿才是满心满眼的欢喜。
父母回来时,哥哥已经把鱼儿剖洗干净收拾好了,有满满的一大土碗。母亲进灶屋“哎哟”一声叫,正往篱壁上挂斗笠的父亲说:“叫啥呢?”忙褪下蓑衣要往灶屋里去。
“爸,我给你拿着。”何小成伸手去接,蓑衣太重了,差点连人带蓑衣滚作一团。
哥哥哈哈大笑,说人还没蓑衣大。何小成不管,反手伸进蓑衣的绳带里想穿起来,想体验一回父亲披蓑衣戴斗笠的神气。二哥三哥过来帮忙,他们一人一边提起蓑衣的翅膀,重得很,都说快穿快穿。才伸进两条小胳膊,蓑衣忽然往地上坠落,何小成跟着睡进了蓑衣里。哈哈哈!二哥三哥大笑,大哥也笑。大哥过来抱了蓑衣去阶沿前晒,说湿得很,等干了再穿。何小成不干,缠着哥哥还要穿。父亲从灶屋里出来,吩咐三哥去搭火,说让你妈给我们炸面鱼儿吃,又喊二哥,去楼上把那半壶高粱酒提下来。二哥与三哥得令,噔噔噔往扶梯上爬跑。何小成仰头笑,晓得父亲因为有了面鱼儿又可以下酒高兴,说我要穿战袍。
“战袍?嘿嘿,要得,来穿战袍!”父亲双手展开蓑衣,让何小成伸进两条胳膊,随后扇动起蓑衣的两翼,嘴里喊“穿战袍啰”,何小成也跟着父亲喊:“穿战袍啰!穿战袍啰……”
(节选自《短篇小说》2023年第3期)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袍”既指父亲的蓑衣,也蕴含着何小成对父亲在风雨中奋战的仰慕。战袍的称呼令人联想起杨万里的“笠是兜鍪蓑是甲”。
B.“木讷”“呆傻”“闲得没事就打瞌睡”等一系列内容写出了对河人家的房屋在风雨中懒散的姿态,衬托出儿子眼中的父亲“鏖战”的英勇。
C.何小成的形象非常立体:把锄头竖起来傍进竹子中说明他聪明,冒雨出门、捕鱼表现他一心贪玩,希望穿战袍表现他对成长和战斗的渴望。
D.小说以父亲的“勇敢”、儿子的童真讴歌人性美,以家人之间的欢乐赞叹人情美,以壮美的风雨图景表现自然美,使全文笼罩着诗意。
7.(3分)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猫”“躲”“蹿”运用动作细节描写,形象准确地写出了何小成的身手敏捷。
B.句子②运用拟人、比喻和拟声词描写风雨,沟通了视觉与听觉,使读者如临其境。
C.句子③运用修辞将挨打说成“把小屁股亲吻得灿若云霞”,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D.句子④通过回忆交代父亲外貌,与前文对父亲动作、语言的描写共同丰满了人物形象。
8.(4分)本文的主要叙述视角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6分)文中详细描写奶奶讲给小成的神话故事,有何作用?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敕令但穷壮丽,不限财力。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及杨国忠为相,禄山视之蔑如也,由是有隙。国忠屡言禄山有反状,上不听。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丙子,上以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选良将一人分兵先出井陉,定河北。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上遣使趣哥舒翰进兵复陕、洛。潼关既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皆弃郡走,所在守兵皆散。安禄山不意上遽西幸,遣使止崔乾祐兵留潼关,凡十日,乃遣孙孝哲将兵入长安。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戊辰,上劳飨诸将,遣攻长安,谓郭子仪曰:“事之济否,在此行也。”对曰:“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回纥至扶风,郭子仪留宴三日,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癸卯,大军入西京。甲辰,捷书至凤翔,百寮入贺,上涕泗交颐。十二月戊午,上御丹凤楼,赦天下。加郭子仪司徒,李光弼司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材料二:
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摦,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B.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C.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D.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子,丙为天干,子为地支,干支相配以纪日,不同于“壬戌之秋”中以“壬戌”来纪年。
B.使,受命出使或奉命办事的人,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的“行李”基本相同。
C.益,文中是“更加”的意思,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益”含义相同。
D.趣,文中是“催促,督促”之意,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看不起杨国忠,在杨国忠当宰相后,两人产生了隔阂。杨国忠多次向皇帝告状,说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征兆,玄宗都听不进去。
B.为了平息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言论,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并下达敕令,称建造这座住宅只需要追求壮丽,用多少钱不限制。
C.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玄宗命令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朝廷在位于抵抗叛贼要道的各个郡,开始设置防御使。
D.《通鉴纪事本末》以《资治通鉴》中大事为纲领,情感隐约而显露,叙事详尽而简要,让读者从中找到祸乱的根源及医治的办法。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
(2)叶护曰:“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宴毕,即行。
14.(3分)请简要概括,郭子仪为唐收复两京,提出了哪些建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对比。
B.这首诗前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种景物,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C.“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欲”字,在拟人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D.最后两句笔路陡转,慨而叹之,“看又过”直点写诗时节,“何日是归年”可见诗人羁绊于他乡,抒发的是羁旅异乡之愁。
16.(6分)有人认为这首诗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景物描写是古典诗文中的重要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表现了谢灵运居住过的地方的景物特点;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通过描写宅地周围植物缭绕丛生来表明谪居地环境特点的句子是“ ”。
(2)《师说》中在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后用“ ”表明孔子曾向几位老师请教过;并将几位老师的才德与孔子进行比较的句子是“ ”。
(3)“人物不可不饰”,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诗文中也颇具匠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用战船烧成灰烬来侧面烘托周瑜战功赫赫的形象;《归园田居》(其一)“ ”来表明陶渊明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路儿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夹杂着一坨坨儿被踩瓷实了的红泥土,起起伏伏连着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记忆中常和院里的伙伴儿一起站在柏树坪或是柏树凸,张望着远方的层峦叠嶂① ,无数遍来回扫视着对而跨过毛家峡后与官山半腰间绕过“野鸡梁”的那条公路,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而想入非非。那时候“野鸡梁”这条唯一通往山外的公路上格外寂寞,一年半载里经过不了几辆汽车的。每当我们幸运碰上有辆“老解放”驶过时,第一个发觉的伙伴儿总会满院子兴奋地吆喝:“着车去喽!——”接着,呼唤声便② ,瞬间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虽然相隔千米之遥,可那驾车的司机似乎③ :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发动机的轰鸣声分外起劲儿。稀罕的模样儿让伙伴们兴高采烈地欢呼雀跃好一阵儿,顷刻间也打破了柏树坪上空往常的宁静,飞奔而来的伙伴们一屁股葡挞在柏树坪梯田地边的青石高坎儿上,身后一阵儿灰尘直冒。纷纷忘情指点谈论着那辆甚是稀奇的“铁怪兽”——那是童年里唯一来自山外边的“精灵”与“信使”。
18.(3分)下列句子中的“就”和“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中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和钟扬外向热情的性格相比,他的妻子就显得内向了许多。
B.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C.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
D.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19.(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4分)画线句子的表达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地区和种族的人群都有午睡习惯。不少人认为,午睡能帮助恢复下午的精力。但午睡真的 ①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团队首次使用生物信息学,开展了午睡与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因果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频繁午睡(即一周午睡超过3次及以上)或增加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发生概率。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招募超过50万40—69岁的英国志愿者,搜集他们的遗传、生活方式和健康等信息。王锷团队从该数据库的50万人群中,挑选出其中无高血压和中风疾病史的35万人的10年间随访队列,结合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频繁午睡者,比从不午睡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高出12%,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24%。这一研究尽管对象为欧洲中老年人群,但因属大样本临床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 ② 。
午睡到底好不好?根据既往观察性研究,对于夜晚睡眠时间充足(超过7小时)的中年人来说,每日午睡有效睡眠时间在15—30分钟最佳,既有利于 ③ ,又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他们找到了一个油瓶,但是瓶口很高,他们够不着,于是三只老鼠一只踩着一只的肩膀,叠罗汉般轮流上去喝。第一只老鼠刚爬上另外两只老鼠的肩膀上时,不知什么原因,油瓶倒了,惊动了人,于是三只老鼠逃跑了。回到老鼠窝,他们开会讨论为什么失败。
第一只老鼠说,我没有喝到油,而且推倒了油瓶,是因为我觉得第二只老鼠抖了一下。
第二只老鼠说,我是抖了一下,那是因为最底下的老鼠也抖了一下。
第三只老鼠说,我好像听到有猫的声音,所以才发抖的。于是三只老鼠哈哈一笑,说,那看来不是我们的责任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第1页,共2页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中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②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③2020年以来全球粮食危机表明,地缘政治冲突等多种因素会扰乱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完全依靠国际贸易。④能源价格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加剧粮食危机。 5.①该镇为发展果木经济而占用基本农田300亩,没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触犯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虽然该镇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但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不规范,用300亩坡地来平衡300亩基本农田,耕地质量下降了;也违反了“良田粮用”的原则,让基本农田“非粮化”。③该镇购入了一批水稻、小麦的本土优良品种,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平稳做了贡献,这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好举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只有从政治上看粮食问题,才能认识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不当,原文是“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且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还要从经济上看,选项表述绝对,以偏概全。
B.“节水技术是最重要的”无中生有,原文相关内容为“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没有哪个最重要,选项于文无据。
D.“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粮食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不合文意,原文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谷物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2%,两国间的冲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直接打击了粮食生产和出口。俄罗斯和乌克兰均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两国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 29%”。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D.“但现在全球粮食产量能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所以全球粮食危机是能够避免的”分析不当,根据原文“此轮全球粮食危机并非由粮食供给不足引发的供求失衡导致……”“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可知,造成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多而复杂,故很难避免。
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特定概念内涵的能力。
B.“技”是技术,选项保障农田面积属于“‘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范畴”,不属于“‘落实藏粮于技战略’范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像我们这样一个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且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可概括出,中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结合“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可概括出,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结合“粮食危机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引发的综合性结果,多种因素叠加,扰乱了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地缘政治冲突是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可概括出,2020年以来全球粮食危机表明,地缘政治冲突等多种因素会扰乱全球粮食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完全依靠国际贸易。
结合“能源价格波动能通过农产品与原油市场关联渠道以及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农产品市场”“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危机”可概括出,能源价格波动和气候变化等可能造成农作物减产,加剧粮食危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占用基本农田300亩”分析可知,该镇为发展果木经济而占用基本农田300亩,没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触犯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结合“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2022年该镇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因为镇政府在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中,补充了 300亩坡地”分析可知,虽然该镇的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但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不规范,用300亩坡地来平衡300亩基本农田,耕地质量下降了;也违反了“良田粮用”的原则,让基本农田“非粮化”。
结合“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藏粮于技战略……聚焦核心种源”“2022年该镇购入了一批水稻、小麦的本土优良品种,引导农民积极耕种优良品种,该镇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平稳”分析可知,该镇购入了一批水稻、小麦的本土优良品种,为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平稳做了贡献,这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的好举措。
6.C 7.B 8.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是儿童视角。好处:①有利于突出父亲高大威猛神气的形象。②使笔下的世界显得纯净神奇,充满童真童趣,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9.①详细描写奶奶讲给小成的故事,介绍了父亲所缺这匹“怒马”的不凡来历与神奇经历,更有力地烘托了父亲英勇无畏的形象。②表现出小成对战马的崇拜和仰慕,侧面表现出小成也想成为“战士”的渴望。③增添了传奇色彩、神秘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小说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④舒缓了叙事节奏。在父亲冒雨紧张劳作的情节中穿插传奇故事,调节了叙事节奏。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冒雨出门、捕鱼表现他一心贪玩”理解错误,从文中“哥哥已经把鱼儿剖洗干净收拾好了,有满满的一大土碗。母亲进灶屋‘哎哟’一声叫”“父亲从灶屋里出来,吩咐三哥去搭火,说让你妈给我们炸面鱼儿吃”“晓得父亲因为有了面鱼儿又可以下酒高兴”等内容可知,何小成一心想着捕鱼也是为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非单纯贪玩。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沟通了视觉与听觉”分析错误,画线句子虽有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的描写,但并未将两种感官沟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是儿童视角。儿童视角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非常别致的世界,展现不易被成人所体察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生存世界。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
好处:文中的父亲其实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趁着风雨抓紧时间劳动。但在孩子的眼中,父亲的形象却异常高大威猛。
孩子看着父亲在风雨中“战斗”的情景,想到了连环画,想到了神话故事,他眼中的世界生动非凡、意趣盎然,大大增强了对读者的感染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何小成认为“父亲就缺一匹怒马。如果这时候有一匹马在狂风暴雨中嗒嗒而来,一蹦腿,大喝一声‘呀汰’,定能鏖战个天昏地暗”,在他眼中,再神奇、再非凡的马也只是为父亲助力的,因此马越神奇,父亲的形象就愈发犹如天神,马烘托了人物形象。
“雨太大了,看不见马龙山,但故事记得牢牢的。何小成此刻也想跨上一匹战马”说明何小成对马的记忆深刻,马在他眼中越神奇,他跨上这匹马的渴望就会越强烈,这匹马寄托着他也想变得和父亲一样强大的渴望。
故事本身是神话传说,有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马化为龙、蛟龙腾空与“三国归晋”等一同赋予小说浓厚的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在父亲冒雨紧张劳作的情节中穿插传奇故事,使节奏舒缓。
10.B 11.C 12.B 13.(1)史思明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发髻露在外面、光着脚逃跑了。到了傍晚,执持折断了的枪回到自己的军营,又往博陵郡逃亡。
(2)叶护说:“国家正有紧急的事情,我远道而来,出兵相助,怎么能就顾着吃呢!”宴会一结束,叶护就率领士兵出发了。 14.①郭子仪为朝廷推荐人才。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并增加挑选出的精兵。
②郭子仪认为需要先取河东地区,就能进一步攻取两京。因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③郭子仪劝肃宗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为回纥兵精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史思明收集了几万名失散的士兵,跟随在他们后面。郭子仪挑选了矫健的骑兵去迎接挑战,他们用三天时间到达行唐县。叛贼已经疲倦了,于是就撤退了。郭子仪趁着叛军疲劳之时,在沙河县将他们打败。
“数万”作“收散卒”的补语,与前文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D;
“三日”作“至”的状语,与后文关系紧密,“三日”前断开,可排除AC;
“之”作“乘”的宾语,在其后停顿,可排除AC。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他派遣使者,让崔乾祐的军队留在潼关。/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C.错误。渐渐地/更加。句意:就劝肃宗渐渐地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D.正确。催促,督促/同“取”。句意:玄宗(得到这一消息)就派遣使者督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洛阳。/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为了平息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言论,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错误,由原文“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上命有司为安禄山起第于亲仁坊”可知,玄宗为安禄山建造宅第的原因是他备受宠待,造反之事是后来的事。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跣足”,光着脚;“走”,逃跑;“杖”,执持。
(2)“急”,紧急的事情;“何以”,怎么;“毕”,结束。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子仪荐李光弼,癸亥,以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朔方兵万人与之”可知,郭子仪为朝廷推荐人才。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并增加挑选出的精兵。
由原文“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扼贼要冲,得河东则两京可图”可知,郭子仪认为需要先取河东地区,就能进一步攻取两京。因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
由原文“郭子仪以回纥兵精,劝上益征其兵以击贼”可知,郭子仪劝肃宗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因为回纥兵精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禄山到达长安觐见皇帝,玄宗给他的恩宠、待遇都非常丰厚,他随时都能拜见皇帝。玄宗命令有关职能部门为安禄山在长安城的亲仁坊建造宅第,并下达敕令,称建造这座住宅只需要追求壮丽,用多少钱不限制。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以后,(手握大权)赏罚由自己做主,越发骄奢恣意。(安禄山)又看到唐朝的武备松弛,有轻视中原朝廷之心。等到杨国忠当了宰相,安禄山却非常看不起杨国忠,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杨国忠多次向皇帝告状,说安禄山有图谋造反的征兆,玄宗都听不进去。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安禄山派遣(他)所统辖的三镇军队及同罗、奚、契丹,一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叛。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丙子(二十一日),玄宗又命令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朝廷在(位于)抵抗叛贼要道的各个郡,开始设置防御使。唐玄宗命令郭子仪不再包围云中,返回朔方节度使辖境,增加兵马准备向东进兵,夺取东都洛阳。朝廷准备选一名良将分出一部分兵,先出井陉关,向东平定河北地区。郭子仪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至德元载(756年)一月癸亥(初九日),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分出朔方节度使所统领的一万士兵归光弼率领。郭子仪、李光弼回到常山郡,史思明收集了几万名失散的士兵,跟随在他们后面。郭子仪挑选了矫健的骑兵去迎接挑战,他们用三天时间到达行唐县。叛贼已经疲倦了,于是就撤退了。郭子仪趁着叛军疲劳之时,在沙河县将他们打败。史思明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发髻露在外面、光着脚逃跑了,到了傍晚,执持折断了的枪回到自己的军营,又往博陵郡逃亡。李光弼趁势包围了博陵,官军的声威大大提高。于是,河北地区的十几个郡都杀死叛贼任命的守将,向唐廷投诚。玄宗(得到这一消息)就派遣使者督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洛阳。官军既然已经在潼关遭遇惨败,于是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放弃了本郡的地盘,逃跑了,这些地方的守军也都逃散了。安禄山没有预料到玄宗急急忙忙地就往西逃跑了。他派遣使者,让崔乾祐的军队留在潼关。一共过了十天,安禄山才派遣孙孝哲率兵进入长安。郭子仪等率领五万名士兵从河北到达灵武,灵武方面的军威开始兴盛起来,大家开始看到了兴复唐室的希望。郭子仪认为河东地区居于两京之间,正扼守着叛贼的要道,如果官军得到河东地区,就可以进一步攻取两京。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月戊辰(二十三日),肃宗慰劳、用酒食款待各位将领,派遣他们进攻长安。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能不能成功,就在于这次行动了。”郭子仪回答道:“这次如果没有打胜仗,我一定以死谢罪。”郭子仪认为回纥兵精锐,就劝肃宗渐渐地征发回纥兵来攻击叛贼的益处。怀仁可汗派遣他的儿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率领四千多名精兵抵达凤翔。回纥兵到达扶风,郭子仪留住他们,设宴款待他们三天,叶护说:“国家正有紧急的事情,我远道而来,出兵相助,怎么能就顾着吃呢!”宴会一结束,叶护就率领士兵出发了。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癸卯(二十八日),唐朝的大军进入西京长安。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九月甲辰(二十九日),唐军收复长安的报捷文书传送到凤翔(肃宗所在地),百官前来向皇帝道贺,肃宗的眼泪鼻涕流满了脸颊。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戊午(十五日),肃宗驾临丹凤楼,宣布大赦天下。加郭子仪为司徒,李光弼为司空。
(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材料二:
袁先生这时拿出了一部书,是《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体。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
15.A 16.这首诗的色调与全诗感情乍看似不协调,但实际上很协调。碧江白鸟青山红花色彩艳丽明媚,但实际上恰恰是对羁旅思乡之愁的有力反衬。春光越融洽,越显出漂泊的感伤,越感到思归不得的无奈。这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对比”错,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这是映衬的手法。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艳丽明媚的色调与全诗的感伤感情乍看似不协调,但实际上很协调。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碧江白鸟,青山红花,色彩艳丽明媚,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春光越融洽,越显出漂泊的感伤,越感到思归不得的无奈。这是以乐景衬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17.渌水荡漾清猿啼 黄芦苦竹绕宅生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其贤不及孔子 樯橹灰飞烟灭 少无适俗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渌”“漾”“宅”“苌弘”“聃”“樯橹”。
18.C 19.①浮想联翩 ②此起彼伏 ③心有灵犀 20.(1)运用比喻修辞,将羊肠小路比喻成死去的“巨蚯蚓”,生动形象地表现这条小路的崎岖不平,饱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贫瘠。(2)多处运用叠词,长短句相间,强化了小路的特征,具有画面感,读来也富有节奏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小时候起,门前头的柏树坪就有一条穿于其中的羊肠小路”中的“就”表示事情发生得早。
A.表示转折;
B.表示“马上”;
C.表示事情发生得早;
D.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的行为。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记忆中自己和伙伴儿张望着远处的层峦叠嶂,不断地想象,可用“浮想联翩”。“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比喻思绪活跃或连续不断的涌现。
②本处是说呼喊声瞬间在峡谷里连声回荡,说明呼喊声不断,可用“此起彼伏”。“此起彼伏”,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高潮迭起,从未止息。
③本处是说“我们”和汽车司机相隔千里之遥,但是“我们”在呼喊,汽车司机的车喇叭响得格外欢实,说明我们彼此能领会对方的心意,可用“心有灵犀”。“心有灵犀”,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 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2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羊肠小路”,喻体为“死掉的巨蚯蚓”,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表达更加地生动形象,写出了这条小路的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并且“像一条死掉的蚯蚓”写出了这条小路饱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贫瘠。
“一节节儿”“一坨坨儿”“起起伏伏”“坑坑洼洼”等多处运用叠词。“路儿是一节节儿被脚板磨光了的青石头夹杂着一坨坨儿被踩瓷实了的红泥土”为长句。“起起伏伏连着坑坑洼洼”“像一条死掉的巨蚯蚓”为短句,长短句相间,强化了小路的特征,具有画面感,读来也富有节奏感。
2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团队首次应用生物信息学,开展了午睡与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间因果关系的大样本临床研究。 22.①有利无害吗 ②普遍提示性 ③恢复下午的精力/保持下午的清醒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语病有:
一是“使用生物信息学”错,搭配不当,应把“使用”改为“应用”;
二是成分残缺,缺少与介词“与”搭配的成分,在“心血管疾病”后加上“间”。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不少人认为,午睡能帮助恢复下午的精力”和本句中的“但”和问号等信息,可知,此处提出疑问,内容是说午睡对人不是光有好处,故补写内容为“有利无害吗”。
第二空,此处强调这种大样本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补写内容为“普遍提示性”。
第三空,由第一段中“午睡能帮助恢复下午的精力”可知,此处是说适当的午睡有利于人在下午清醒,故补写内容为“恢复下午的精力”或“保持下午的清醒”。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写好该类作文的关键是要能读出材料的真正含义。三只老鼠讨论偷油失败的原因,每只老鼠都说事出有因,都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材料的最后一句为关键句,一句“那看来不是我们的责任了”体现出了他们责任心的缺失,不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都在想办法寻找推托责任的理由,将所有的错误都归罪于外在的因素。
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观照自身、反思当下社会现象。揆诸当下,不少人缺少反思精神和团队精神,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将别人的失误当作自己错误的挡箭牌……长此以往,将失去立身之本,无所成就。材料以此警示我们,身处现代社会,应树立团队精神,挺膺担当,勤于反思,遇事多从自身找问题,不推卸责任,如此方能成长成才,成就大事。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遇事要反求诸己,挺膺担当。然后由古溯今论述反求诸己、挺膺担当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切入论证,以推卸责任、不反思自我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指出当代青年应如何担当起责任,如我们应正视自己的问题,不逃避错误;我们应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中贡献自我,成就大我等。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反躬自省、担当责任,方能成就人生价值,行稳发展之路。
立意:
1.善于发现自身问题,不推卸责任。
2.向内归因,方能成就自我。
3.树立团队精神,实现利益最大化。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