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早期人类的生产特点★(P1)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P4)
3、国家的诞生★(P1)
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课件)
5、★ 西周的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课件)
6、制度辨析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课件)
7、早期国家治理的特点(P2)
8、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 ★)(课件)
9、“重农抑商”的原因、表现、影响 ★(课件)
10、政治变革(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内容/影响)(P3)
11、百家争鸣的原因、内容和影响(P7、P3、)
一、先秦史:复习回顾
宗法制 → 宗族生活政治化 → 权力继承 → 天下归宗
分封制 → 政治生活等级化 → 权力分配 → 天下归周
礼乐制 → 等级观念生活化 → 权力认同 → 天下归心
井田制 → 土地制度国家化 → 权力来源 → 天下归王
6、制度
辨析
4、5、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间的矛盾。
宗
法
制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的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
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关系相对;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目的:有效统治地方;
拱卫王室。
分
封
制
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扩大了统治区域;
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内容: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另有功臣姻亲古国之后;
诸侯独立性大可再分封;
诸侯服从天子缴纳贡赋。
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
层层分封形成等级秩序;
诸侯独立性大,不利集权;
权利与义务是联系的纽带。
在西周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在西周后期,其消极作用愈来愈明显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劳动工具的革新,铁器牛耕
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小农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
后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
⑤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小农
经济
8、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小农经济”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 ★)
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商业的不稳定性
商人流动性大
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积极影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扩大耕地面积,导致环境恶化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重农抑商
表现:
①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③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9、“重农抑商”的原因、表现、影响 ★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课件)
2.秦朝的起止时间,汉朝的起止时间(课件)
3.秦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P12:秦朝 治国理政的措施)
4.郡县制的作用、特点(课件)
5.秦统一的意义(课本P15)
6.“文景之治”背景、措施、影响(P13)
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开拓边疆的表现 ★ (P13、西汉的强盛)
8.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P14)
8.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异同(课件)
二、秦汉:复习回顾
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特点:
①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4.郡县制的作用、特点(课件)
先秦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思想来源
主张
地位
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异同
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
不受重视
同:
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1.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
(阶段特征)(课件)
2.唐朝的起止时间618-907
4.江南的开发(时间、表现、原因、影响) ★(P22)
5.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P23)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P25)
7.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
8.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影响★(P23、P27)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复习回顾
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阶段特征
四、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文化:复习回顾
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特点、意义 ★(P32)
2、科举制的形成、影响 ★(P32)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P32)
4、魏晋-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P33)
5、解释说明:租庸调、两税法(背景、内容、影响 ) ★(P33)
6、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课件)
7、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课件)
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学、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情况 (P33-P34)
表现:
①县治以上,设市交易
②“草市”进一步发展
③坊市隔开,定时开闭
④陆海丝路,空前繁荣
⑤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⑥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商业
原因:
政治上的统一
农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大运河的开通
政府鼓励外贸
隋唐:①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曲辕犁);
②水利设施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大运河、筒车);
③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茶叶);
农业
手工业
隋唐:纺织业出现了缂丝技艺;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南青北白)
五、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关系
﹡﹡﹡两宋阶段特征﹡﹡﹡课件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措施、(P40)特点、影响 ( P44 )★
2、王安石变法背景、目的、措施、评价 ★( P41 )
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的特点(P45)
4、辽、西夏、金、元的主要制度、特点(P42)
5、行省制的特点、作用 ★(课件)
6、行省制与郡县制比较★(P42)
7、元代、宋代的历史地位(P46、P49)
8、理解“文官政治” (课件)
因俗而治
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文化:文化高度繁荣;
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
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①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大而不专)
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
特点:
5、行省制的特点、作用 ★(课件)
意义/作用:
①打破山川形貌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文化认同;
②采取犬牙交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
③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
⑤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省制的开端。
知 识 小 卡
文官政治
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品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宋代很少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宋朝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P50)
2、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表现
(全面认识宋代的“商业革命”)( P54)★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次)、影响( P51 )
4、宋代社会的变化★( P51 )(P55:两宋社会新变化)
5、理学兴起的背景(P52)
6、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主张★(P52、P71)
7、理学的特点、影响 ★(P56)或课件
六、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三)理学特点
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①儒学佛道化
②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③理学的精神化:
④理学的正统化:
⑤儒学世俗化:
⑥理学的国际化 :
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受道教的影响。
理学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或“发明本心”----受佛教的影响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为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哲学理论体系。
注重修身,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
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理学的影响
注重人的品德、气节,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讲求发奋图强,积极进取;
强调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民族气节;
积极
消极
压抑人的自然欲求;扼杀个人创造力和学术自由;
空谈伦理,不注重实务;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内容、特点、影响★(P60、P61、P63)
2、明清时期治理边疆的措施、表现、影响 ★
3、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P64)
七、明清时期的统治
﹡﹡﹡明清阶段特征﹡﹡﹡课件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我国今日疆域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孕育了新的因素,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族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文学科技异彩纷呈,承古萌新。
明:“修缮长城”、“封贡互市”
清:平定噶尔丹、设将军、参赞大臣
土尔扈特部归国(1771)
明:设立卫所、建立僧侣制度
清: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
蒙古
西藏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②中央同边疆的关系空前加强;
③辽阔的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①设置机构、颁行法律
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③优待上层、稳定局势
④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新疆
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西南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平定三藩之乱
东南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台湾建省
东北
明: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部落首领;
清:1616年,大金;1636年,大清;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中央
八、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P70)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P70)
3、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课件)
4、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发展缓慢的原因 ★(P70)
5、比较“海禁”与“闭关锁国”之异同(课件)
6、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P71)
7、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P71)
8、对明清进步思潮的评价(积极、局限)★(课件)
9、明清科技与文化 (P73)
①从行业看,主要出现在棉纺织行业;
②从区域看,主要出现在江南地区;
③从程度看,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十分微弱;
④从地位看,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处于萌芽状态。
资本主义萌芽
①市场因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窄;闭关锁国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买房置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矿禁等政策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政治因素: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阻滞了社会结构的更新。
特点
因素
“海禁”与“闭关锁国”之比较
海禁 闭关锁国
原因 明朝是担心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其经济根源;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其政治原因;殖民者的侵扰是其外部原因。
表现 严禁私人出海贸易; 海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①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扩张资本、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③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背景:
王朝专制腐败
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因循守旧
内容:
反对专制
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
评价:
冲击专制
注入活力
启蒙作用
反传统反专制
倡导经世致用
反应时代要求
评价:
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
仍属于传统儒学范畴
社会未转型
选必3:第一单元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2、3、4、5、6(P355-356)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2、3、4、5、6、7 ★(P356-357)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P357)
4、佛教、西方思想的传入(P357)
5、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2、3、4、5 ★ (P358)
6、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P359关联思维)
7、亚洲文化、非洲文化、欧洲文化 、美洲文化 熟读(P362-367)
8、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368)
选必3:第二单元
1、熟记关键语句(P370)
2、16-19世纪世界人口迁徙的原因、特点、影响 ★(P374关联思维)
3、古代丝绸之路的类型、特点、影响★(P376建构知识体系)
4、近代全球贸易网形成★ ★ ★ ( P376建构知识体系)
5、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P378深化认知)
6、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1、2、3、4、5(P379关联思维)
7、战争与文化交锋建构知识体系、熟记关键语句(P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