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分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分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10 10:30:41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分层练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青铜器,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商代早期青铜方鼎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A项,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故A项错误;
B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故B项正确;
C项,甲骨文和青铜都不属于石器时代,故C项错误;
D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有关知识,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C.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韩非子发扬光大
D.西晋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故A项正确;
B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项错误;
C项,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庄子发扬光大,故C项错误;
D项,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4.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5.下图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此可知毛公鼎属于(  )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西周时期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6.“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据此可知(  )
云纹铜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A.只有考古证实才是真实的历史 B.文献不能作为了解历史的依据
C.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 D.青铜铸造工艺是首创于中国的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可知,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表述错误,故AB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2)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对研究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3)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答案】(1)半坡居民;彩陶制作水平较高;能用原始符号表达;具有一定的原始审美观。
(2)甲骨文;商朝。
(3)司母戊鼎;说明商朝国力的强盛;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精湛。
(4)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及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半坡原始居民的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制作水平较高,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能用原始符号表达,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
(2)图二的文字是甲骨文,主要记录了我国商代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大型的青铜器逐渐增多,说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精湛和商朝的国力强盛。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例: 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甲骨文记事
8.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主要记录了我国商代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9.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思想。根据材料推断,甲骨卜辞(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项,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错误;
B项,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错误;
C项,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采用排除法作答。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0.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A项,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
B项,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故B项排除;
C项,观察汉字“中国”字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C符合题意;
D项,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11.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四、青铜器对历史的反映
12.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可知不同地方出土了相似的文物,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特点:多元一体,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寻找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4.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二里头出土的铜爵,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5.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甲骨文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易错点
16.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答案】A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故A项符合题意;
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始于西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出现在明朝;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题干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1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百家争鸣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指夏商周以青铜文明为标志的文明时代;“殷墟与甲骨文”是商朝的文明成就,“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和“解读‘封建’的本意”与西周文明有关,四则信息说明了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故A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经济、科技、军队方面的内容,故BC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难度较大。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材料二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共计出土甲骨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有1500多字。
(1)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什么特点?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哪些内容?它的发现有什么突出历史地位?
(3)上述材料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均属于实物史料,请你谈谈它们对历史研究和学习的作用。
【答案】(1)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
(2)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由材料“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可知青铜器的种类丰富,由材料“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可知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点评】本题为综合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六、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0.下图是我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它充分展示了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C项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到司母戊鼎这一个青铜器,所以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问题,A项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司母戊鼎高超的工艺水平,并没有说明青铜器的发展历程,B项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司母戊鼎高超的工艺水平,而未说明鼎的重要地位,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
21.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 ”可知,这种跪坐姿势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而不是因为刑罚、战斗训练。商朝人也不再过狩猎生活,而是农耕生活,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礼仪规范的结果,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同步分层练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

A.四羊方尊 B.利簋 C.司母戊鼎 D.青铜面具
2.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商代早期青铜方鼎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C.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韩非子发扬光大
D.西晋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4.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5.下图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此可知毛公鼎属于(  )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6.“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据此可知(  )
云纹铜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A.只有考古证实才是真实的历史 B.文献不能作为了解历史的依据
C.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 D.青铜铸造工艺是首创于中国的
7.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的名称。仔细观察后,你能获得哪些有效历史信息。
(2)图二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对研究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3)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想一想这件青铜器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
8.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思想。根据材料推断,甲骨卜辞(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0.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11.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四、青铜器对历史的反映
12.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13.“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14.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A.
B.
C.
D.
15.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五、甲骨文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易错点
16.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1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百家争鸣
18.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是古代劳动人民有意识地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材料二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共计出土甲骨16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有1500多字。
(1)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什么特点?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哪些内容?它的发现有什么突出历史地位?
(3)上述材料中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均属于实物史料,请你谈谈它们对历史研究和学习的作用。
六、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0.下图是我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
A.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青铜铸造业的发展历程
C.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
D.鼎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1.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青铜器,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A项,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故A项错误;
B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故B项正确;
C项,甲骨文和青铜都不属于石器时代,故C项错误;
D项,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有关知识,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故A项正确;
B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项错误;
C项,老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庄子发扬光大,故C项错误;
D项,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4.【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文明,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是西周时期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可知,材料说明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故C项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表述错误,故AB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7.【答案】(1)半坡居民;彩陶制作水平较高;能用原始符号表达;具有一定的原始审美观。
(2)甲骨文;商朝。
(3)司母戊鼎;说明商朝国力的强盛;商朝青铜冶炼技术的精湛。
(4)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1)观察题干图片及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半坡原始居民的人面鱼纹盆。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制作水平较高,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能用原始符号表达,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
(2)图二的文字是甲骨文,主要记录了我国商代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大型的青铜器逐渐增多,说明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精湛和商朝的国力强盛。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例: 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甲骨文,主要记录了我国商代的历史。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9.【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项,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错误;
B项,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错误;
C项,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
D项,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采用排除法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A项,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说法错误,故A项排除;
B项,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故B项排除;
C项,观察汉字“中国”字演变过程,汉字“中国”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其演变历程由繁到简,体现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C符合题意;
D项,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材料“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可知不同地方出土了相似的文物,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特点:多元一体,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及其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寻找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二里头出土的铜爵,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用于温酒和饮酒。相当于后世的酒杯,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6.【答案】A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故A项符合题意;
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开始于西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出现在明朝;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题干无关,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使用排除法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指夏商周以青铜文明为标志的文明时代;“殷墟与甲骨文”是商朝的文明成就,“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和“解读‘封建’的本意”与西周文明有关,四则信息说明了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故A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经济、科技、军队方面的内容,故BCD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状况,难度较大。
19.【答案】(1)种类丰富,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
(2)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由材料“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可知青铜器的种类丰富,由材料“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可知制作工艺高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材料二中甲骨文可能记载着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辨别文献资料记载的真伪,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形象直观性,增强历史学习乐趣等。
【点评】本题为综合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它充分展示了商周时期青铜制作的高超工艺,C项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到司母戊鼎这一个青铜器,所以不能说明当时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问题,A项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司母戊鼎高超的工艺水平,并没有说明青铜器的发展历程,B项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司母戊鼎高超的工艺水平,而未说明鼎的重要地位,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
21.【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 ”可知,这种跪坐姿势是一种长期的行为,而不是因为刑罚、战斗训练。商朝人也不再过狩猎生活,而是农耕生活,所以最合理的解释是礼仪规范的结果,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