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8: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唐诗三首》的第一首。七年级已学过杜甫的诗,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老妇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结合背景,把握诗歌中心。
3.品味诗歌,学习诗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去年学过一首诗《春望》,你能背诵吗?
2.它的作者是谁?你能介绍他吗?
3.复习作者相关知识。
过渡: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其中之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知内容  
1.听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自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4.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5.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事件。(有吏夜捉人)
三、再读,解疑惑
1.明明是朝廷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的意愿,强迫百姓当兵,体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
2. 文中哪一句更能体现官吏的凶残霸道?面对这样的官吏老妇又是怎样的表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3.老妇的“苦”又表现在哪里?齐读老妇致辞,思考分析。
家破人亡之苦,家境贫寒之苦,自请服役之苦。
小结: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这首诗通过叙述差吏趁夜间捉人服役、连老妇人苦苦哀求也不放过的见闻,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4.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背景链接: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明确:这是杜甫矛盾的心理体现,既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又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没办法阻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自请应役的精神。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揭露,委婉的批判。(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四、三读,明写法
1.有人说老妇的致词不是一口气说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一句的逼问出来的。
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官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并分角色朗读。
2.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 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作何感想?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3. 小结写法:
①语言精练,言简意深。 “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
②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③寄情在叙事之中(没有发表抒情和议论)
五、诵读,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来谈)
六、教师寄语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