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
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
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相互反应后不产生沉淀的是
A.BaCl2、H2SO4 B.NaCl、AgNO3
C.Na2CO3、HCl D.Na2CO3、Ca(OH)2
3.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金属材料:生铁、硬铝、青铜 B.盐类:苛性钠、小苏打、纯碱
C.铵态氮肥: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 D.溶液:盐酸、生理盐水、白酒
4.下列除杂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加入的除杂试剂及方法
A CO2(H2) O2、点燃
B CaO(CuO) 加水溶解、过滤
C 稀硫酸(盐酸) 加适量AgNO3溶液、过滤
D Na2CO3(CaCO3)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5.小美发现荔枝园旁边的水稻叶子发黄,并倒下了一片,你认为应该向稻田施用的复合肥是
A.CO(NH2)2 B.KCl C.KNO3 D.Ca3(PO2)2
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不合理的是
A.分别向相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盐酸
B.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C.常温下向、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7.下列物质俗称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干冰——H2O B.纯碱——NaOH C.消石灰——CaO D.苏打——Na2CO3
8.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A.Ca3(PO4)2 B.CO(NH2)2 C.NH4H2PO4 D.K2CO3
9.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 丙:KCl(KHCO3)丁:炭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甲﹣②,乙﹣③ B.乙﹣③,丙﹣① C.丙﹣①,丁﹣② D.丁﹣①,丙﹣③
10.中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通过“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碱”是
A.Na2CO3 B.NaOH C.Ca(OH)2 D.NaCl
11.纯净物甲是一种绿色能源。常用作火锅和内燃机的燃料。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4.8g乙完全反应,生成4.4g丙和2.7g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中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B.甲中含碳、氢、氧元素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12.如下两个转化都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 、 。对上述转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都能通过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实现 B.都能通过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
C.都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都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13.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Na2SO4、MgC12、CaCl2和泥沙等杂质,且又不混入其它杂质,小刚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将粗盐溶于水,过滤得到澄清溶液,再进行下列各步骤处理:①加入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②加入 溶液至沉淀完全;③加入 溶液至沉淀完全;④过滤,取出滤液;⑤往滤液中加入 溶液调至溶液的pH=7;⑥蒸发浓缩,使NaCl晶体析出.上述方案的步骤②、步骤③和步骤⑤中所加的物质,你认为分别是( )
A.Ba(NO3)2Na2CO3HCl
B.BaC12K2CO3H2SO4
C.BaC12Na2CO3HCl
D.Ba(NO3)2K2CO3H2SO4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食醋用于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温度
二、填空题
1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身边处处有化学。
(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 作用;
(2)在厨房中能用来除去水垢的物质是 ;
(3)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6.如图为我国古代“布灰种盐”生产海盐的部分场景,其过程为“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 。
(2)经过多次“扫而复淋”,提高卤水浓度获得“上等卤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15%),用于煎炼海盐。
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氯化钠的质量约为 g;
②将“上等卤水”在100°C恒温蒸发至刚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组成为:150g溶液中含水100g、NaCl 39.8g、MgCl2 7.65g及其他成分2.55g。将150g此溶液降温至20°C,有 g NaCl析出;
温度/℃ 20 60 100
溶解度/g NaCl 36.0 37.3 39.8
MgCl2 54.8 61.3 73.0
(3)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之一是 。
17.A、B、C、D都是九年级化学中的物质,它们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该反应无条件或反应条件未注明)。
(1)如图代表的反应不可能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和分解反应;
(2)若A为蓝色溶液,C为Cu(OH)2,则B溶液的pH 7(填“<”“>”或“=”);
(3)若A为常见金属,C的溶液呈浅绿色,则D物质可能是 ;
(4)若D是水,请写出一个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8.写出具有下列用途的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请从以下物质中选择:
甲烷、食盐、熟石灰、小苏打、石灰石、盐酸、硝酸钾
(1)用于除去铁锈的是: .
(2)可作为化肥 .
(3)用于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是 .
19.化学给人以智慧。
(1)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古代炼丹术,后运用于制造军事火药。军用照明弹中,火药中可能是添加了金属镁的缘故,使用时能看到其产生 光。
(2)1926年,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煅烧碳酸氢钠晶体获得纯碱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十八世纪,化学家们研究发现:某些金属与酸反应都能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被喻为“会制造水的物质”,对上述反应原理的认识加快了推翻燃素学说的进程。该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制造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法国植物学教授米拉德发明了这种几乎对所有植物病菌均有效力的灭菌剂“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按质量比1∶1∶100配制),则10 g的硫酸铜可以配制 g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有效成分CuSO4)不能在铁桶内配制,否则会降低药效,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三、实验题
20.已知M、N分别是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如下图所示:
(1)M是 。
(2)反应过程中,老师分别取图中a、b、c三处所对应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用一定的方法将三种溶液加以鉴别(不用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 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是a处溶液。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 。
结论: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氧化铁,加入足量该溶液 固体完全溶解,且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为c处溶液,并推知c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 (填写离子符号)
结论: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21.如图所示,在井穴板的孔穴1-5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1)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A.孔穴1、2 、4 B.孔穴1、2、3 C.孔穴1、2、5
(2)4中红色液体变无色,说明氢氧化钙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酚酞,还一定存在 。
四、计算题
22.某氯化钡样品23.1g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原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2)求 D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碳与氧化铜反应属于置换反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碳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故选D。
2.C
【详解】A、BaCl2、H2SO4反应会生成BaSO4的白色沉淀,不合题意;
B、NaCl与AgNO3反应会生成AgCl白色沉淀,不合题意;
C、Na2CO3与HCl反应生成盐NaCl和H2O、CO2气体,不产生沉淀,符合题意;
D、Na2CO3、Ca(OH)2反应会生成CaCO3白色沉淀和NaOH溶液,不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的合金,青铜是铜的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B、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C、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均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且属于铵态氮肥,不符合题意;
D、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白酒是酒精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氢气,由于氢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无法点燃,选项错误;
B、除去氧化钙中的氧化铜,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水后使原物质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错误;
C、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而硫酸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银和硝酸,故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错误;
D、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钙,碳酸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后过滤,取滤液蒸发即得到纯净的碳酸钠,选项正确;
答案为:D。
5.C
【详解】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不符合题意;。
B、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不符合题意;
C、KNO3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符合题意;
D、Ca3(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A、分别向相等质量的锌、铁中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盐酸,若消耗盐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盐酸过量,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56份质量的铁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酸过量时,等质量的铁和锌,铁消耗的盐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合理;
B、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减少,温度升高导致部分氢氧化钙析出,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温度逐渐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部分氢氧化钙溶于水,溶质质量增大,但由于水的消耗,最终溶质质量小于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故选项图像合理;
C、常温下向 H2SO4 、 CuSO4 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硫酸的消耗,溶液的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待硫酸反应完全,溶液的pH=7,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过程中溶液的pH=7,不发生改变,待硫酸铜反应完全,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碱性增强,pH逐渐增大到大于7,故选项图像正确;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沉淀质量应该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直至完全反应,然后不变,故现象图像错误;
故选D。
7.D
【详解】A.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O2,其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
B.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与化学式相符合。
C.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其俗称与化学式不相符合。
D.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其化学式为Na2CO3,其俗称与化学式相符合。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C
【详解】A、磷酸钙含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B、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C、磷酸二氢铵含N、P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D、碳酸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甲: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
乙:溶解后,Na2CO3能与适量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过滤、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丙:KHCO3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丁:CuO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炭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甲﹣②,乙﹣④,丙﹣③,丁﹣①.故选D.
10.A
【详解】中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通过“联合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纯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CO3,故选A。
11.B
【分析】由图可知,乙是氧气,丙是二氧化碳,丁是水,甲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甲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且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等于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又甲物质的质量为:4.4g+2.7g-4.8g=2.3g,则甲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3g-1.2g-0.3g=0.8g,甲物质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结合甲是一种绿色能源,常用作火锅和内燃机的燃料,推知甲是乙醇,化学式为C2H6O。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是乙醇C2H6O,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错。
B、甲是乙醇,含碳、氢、氧元素。B正确。
C、据题意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乙醇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C错。
D、反应前乙醇中碳元素为-2价,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所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是错误的。D错。
综上所述:选择B。
12.B
【详解】A、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一氧化碳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但是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硫酸与非金属单质反应实现,故A错误;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硫酸与氧化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以都能通过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现,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但是硫酸到硫酸镁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故C错误;
D、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一氧化碳到二氧化碳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故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粗盐除杂时注意碳酸钠要在氯化钡之后添加,以除去过量的氯化钡。
【详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从而使溶液的pH=7。注意不能使用硝酸钡和碳酸钾、硫酸溶液,否则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钠、氯化钾、硫酸钾等。上述方案的步骤②、步骤③和步骤⑤中所加的物质,分别是氯化钡、碳酸钠、盐酸;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只有掌握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才能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从而选择合适的试剂把杂质除去.
14.D
【详解】A、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是利用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氢氧化钙的碱性,属于化学性质;
C、食醋用于除热水瓶中的水垢是利用醋酸能与水垢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温度是利用酒精挥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15. 乳化 食醋
【详解】(1)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
(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食醋中的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醋酸镁和水,可除去水垢;
(3)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蒸发结晶/蒸发
(2) 150 3.8
(3)作调味品(合理即可)
【详解】(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蒸发结晶;
(2)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氯化钠的质量约为:1000g×15%=150g;
②10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9.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9.8g氯化钠,将溶液降温至20℃,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钠,故析出氯化钠的质量为:39.8g-36.0g=3.8g;
(3)氯化钠有咸味,可作调味品。
17.(1)化合反应
(2)>
(3)氢气
(4)NaOH+HCl=NaCl+H2O
【详解】(1)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两种物质,不可能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2)A为蓝色溶液,为铜的盐溶液,和可溶性碱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B为可溶性碱,pH大于7,故填:>。
(3)铁和稀硫酸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是浅绿色,故D可能是氢气,故填:氢气。
(4)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NaOH+HCl=NaCl+H2O。
18. HCl KNO3 NaHCO3
【详解】(1)盐酸能和铁锈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因此用于除去铁锈的是稀盐酸,化学式为:HCl;
(2)硝酸钾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因此可作为化肥的物质为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 ;
(3)用于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化学名为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
19.(1)耀眼的白
(2)
(3)
(4) 1020 Fe+CuSO4=FeSO4+Cu
【解析】(1)
由于镁燃烧发出了耀眼的白光,在军用照明弹、节日燃放的各类烟花中,均能看到其产生的耀眼白光,由此推测在上述火药中可能添加了金属镁;
(2)
加热碳酸氢钠晶体生成了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4)“波尔多液”(硫酸铜、生石灰、水按质量比1∶1∶100配制),则10 g的硫酸铜可以配制10g×(1+1+100)=1020g波尔多液,硫酸铜和铁会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20.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 酚酞不变色 溶液变为黄色 3H2SO4 + Fe2O3 == Fe 2(SO4)3 + 3H2O H+ 、 Na+ 、 SO42-
【详解】(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硫酸溶液呈酸性,其pH小于7,由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确定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氢氧化钠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 1价的氢氧根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NaOH;(2)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硫酸溶液过量时显酸性;由题意可知,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一种溶液生成了蓝色沉淀,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加入的溶液是可溶性的铜盐,例如:CuSO4或CuCl2或Cu(NO3)2等,可以推出原溶液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是a处溶液;根据结论:b处或c处的溶液,溶液的pH等于7和小于7,溶液呈中性和酸性,当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时,酚酞不变色。由该溶液,向其中加少量的氧化铁,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变为黄色,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3H2SO4 + Fe2O3 == Fe 2(SO4)3 + 3H2O,可知酸过量,为c处溶液,并推知c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H+ 、 Na+ 、 SO42-。
21.(1)C
(2) 氯化钙/CaCl2
【详解】(1)孔穴1: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产生气泡;孔穴2: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孔穴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孔穴4: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气泡产生;孔穴5: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故实验中有气泡产生的孔穴是孔穴1、2、5。
故选C;
(2)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于氯化钙是生成物,且氯化钙溶液显中性,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存在氯化钙,可能存在氯化氢。
22.(1)90.0%;(2)7%
【详解】(1)发生反应的碳酸钠质量:100g×10.6%=10.6g;
设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NaCl 的质量为y,碳酸钡沉淀的质量为z。
x=20.8g
y=11.7g
z=19.7g
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2)D 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90.0%;D烧杯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
【点睛】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等于所有加入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生成的气体、沉淀质量以及没有参加反应的不溶物的质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