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第四、五、六章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第四、五、六章 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18: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鲁科版生物六年级下册
第四、五、六章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2山东成武期末)“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的作用是(  )
A.运走或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
2.(2022山东巨野二模)如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部分实验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3.【新独家原创】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光照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很快熄灭了。之后在同样的条件下,普利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
A.光合作用需要光 B.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D.光合作用需要水
4.【新中考·国防教育】朝鲜战争期间我国志愿军战士常以冻土豆
充饥。土豆块茎内淀粉的制造条件是(  )
A.氧气、水      B.光、水、二氧化碳
C.化肥、氧气     D.氮气、二氧化碳
5.【探究实践题·设计对照实验】(2023新疆中考)将某盆栽黑暗处理24小时,选取一片绿叶,按图示位置剪断主叶脉,光照处理4小时,发现B区不能制造淀粉,是因为B区缺少(  )
A.叶绿素    B.光 C.二氧化碳    D.水
6.【跨学科·科学】(2022山东淄川一模)为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盆栽植物在放入透明塑料袋前已进行暗处理)。据图分析培养皿中的液体A和液体B分别是(  )
A.清水和石灰水     B.清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C.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
7.(2022山东周村期末)下图中能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的是(  )
A.  B. C.  D.
8.【跨学科·数学】(2023山东济南中考)曲线a表示某植物在环境温度为25 ℃(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在M点时出现曲线b的原因可能是(  )
A.适当提高了温度 B.适当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C.适当增加了光照强度 D.适当增加了氧气浓度
9.【生活情境·大棚蔬菜】(2023山东历城稼轩学校期末)温室大棚的出现,可使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下列措施不能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是(  )
A.白天适当降低温度,夜间提高温度 B.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D.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10.(2022山东泰山期末)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感到发烫,其热量来自种子的(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11.【主题教育·健康生活】(2023山东招远期中)一个人独自下菜窖时,点蜡烛比带手电筒更安全。因为(  )
A.地窖里太冷 B.地窖里太热
C.地窖里氧气较少 D.地窖里二氧化碳较少
12.【跨学科·数学】(2023山东栖霞期末)将等量的A、B两种小麦种子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封瓶内(如图1),并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 ℃条件下,瓶内氧气含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小麦种子产生的气体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A小麦种子的生命活动比B小麦种子更旺盛
C.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都消耗了氧气
D.该曲线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表示种子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13.【跨学科·数学】(2022山东桓台期末)如图是存放某水果时,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与该水果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曲线。根据图示,为保持水果新鲜,你认为选择哪一状态下的氧气浓度最适当(  )
A.A    B.B    C.C    D.D
14.【时事热点·环境保护】【新独家原创】中国气象局2023年发布的《2022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2022年全国有91.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2022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68.3,较常年提高6.2%,为2000年以来第三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了    哪些政策(  )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B.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C.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D.以上都是
15.【学科素养·生命观念】如图表示的是白天发生在植物叶片内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甲、乙表示生理过程,①表示某种气体。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二氧化碳,甲表示光合作用
B.乙过程分解的有机物是甲过程制造的
C.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甲过程
D.植株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植物的甲过程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学科素养·探究实践】(2023山东莱芜二模)(16分)某学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如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表是研究“增温、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某植物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测量数据表(CO2表示二氧化碳)。请回答:
组 别 实验条件 光合速率 (CO2μmol·m-2·s-1)
种植34天 种植82天
甲 环境温度,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37.6 24.9
乙 环境温度+2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40.0 18.7
丙 环境温度+2 ℃,两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42.6 22.9
(1)进行图一所示的实验步骤之前,应将天竺葵放置于   中一昼夜,A、B对照的变量是   。
(2)图二中D小烧杯内的液体是   ,漂洗之后,叶片变为   色。
(3)对比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增大二氧化碳浓度会引起玉米光合速率   。
(4)要分析增温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应对比上表中   两组的数据;测量时每组取多株植物而不是一株,是为了          
     ,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5)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       
   ,从而将碳储存起来。
17.【学科素养·探究实践】(12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某种植物新鲜的叶片(叶片在摘下后仍能保持生命数小时,因此可以用叶片代替整盆植物来进行实验)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请分析回答:
(1)将A、B两套实验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的原因是避免叶片进行    ,影响实验效果。
(2)12小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瓶后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           ;挤压塑料袋,将袋内的气体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现象说明             。
(3)请用式子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                 ,由此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是              ,这一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由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完成的。
18.【学科素养·生命观念】(2023山东阳谷期末)(18分)如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幼苗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    会增强,致使玻璃瓶内    气体浓度增大,从而使玻璃罩内幼苗的    增强。如果用手触摸盛有种子的玻璃瓶,会感觉到   ,这说明          。
(2)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住,种子的     会减弱,原因是  
        ;幼苗的    也会减弱,原因是       
        。
19.【学科素养·态度责任】(9分)2022年6月5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请分析回答问题。
(1)发射塔架旁有一棵榆树,很多人亲切地称它为“树坚强”。此处夏季炎热、全年少雨,植物种类稀少,“树坚强”所在地的植被类型为
    。
(2)图1中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    ;该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填字母)。
(3)“碳中和”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某同学认为“碳中和”可通过图1中的某一生理活动来促进,故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进行探究:先将此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    装置内的氧气含量高,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4)植树造林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这一原理的表达式是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可促进“碳中和”,请从这一方面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            。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B 将叶片取下,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是为了使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便于后续观察。
2.C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但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发生危险。因此要隔水对酒精进行加热,以起到控温作用,且避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所以,题图中的大烧杯、小烧杯中分别是清水、酒精。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因此滴管内是碘液,用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3.C 在光照条件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很快熄灭了,是因为玻璃罩内缺乏氧气,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在同样条件下,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说明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供蜡烛燃烧,C符合题意。
4.B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产物为:有机物和氧气;场所为:叶绿体;条件为:光。由上述可知:土豆块茎内淀粉的制造条件是光、水、二氧化碳。
5.D 按图示位置剪断主叶脉,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就不能运输到B区叶片,B区叶片会因为缺少水分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6.D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装有盛液体A培养皿的透明塑料袋中的叶片,检验淀粉时不变蓝,表明该装置中的叶片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装有盛液体B培养皿的透明塑料袋中的叶片,检验淀粉时变蓝,表示该装置中的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培养皿中的液体A和液体B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清水。
跨学科解读 解答本题要掌握科学知识: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7.C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所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8.B 25 ℃是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适当提高温度并不能使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出现曲线b的情况,A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强度会增强,能出现曲线b的情况,B正确。坐标横轴表示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增加应出现a曲线,C错误。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增加氧气浓度,光合作用强度不会增强,也就不会出现曲线b的情况,D错误。
跨学科解读 本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了解坐标轴和曲线走势代表的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知识解答。
9.A 蔬菜在夜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适当提高夜间温度,会导致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较多,不利于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因此适当增加光照强度能提高大棚作物产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照时间越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
10.B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潮湿的种子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堆在一起会出现发热现象。
11.C 蔬菜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使地窖中的氧气减少。拿着一支点燃的蜡烛进入,如蜡烛继续燃烧,表明氧气较多,可以进入;如果蜡烛熄灭,表明氧气较少,不能进入。因此点上一支蜡烛比带上一支手电筒会更安全些。
12.A 由曲线图可知,A、B瓶内的氧气都减少,说明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都进行了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能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A错误、C正确。A小麦种子比B小麦种子消耗的氧气多,说明A小麦种子的生命活动比B小麦种子更旺盛,B正确。种子萌发,呼吸作用旺盛,会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该曲线也可以表示种子内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跨学科解读 本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了解坐标轴和曲线走势代表的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知识解答。
13.B 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B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B点时最有利于保持水果新鲜。
跨学科解读 本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了解坐标轴和曲线走势代表的含义,然后结合生物学知识解答。
14D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都对我国植被起到了保护和修复作用。
15.C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甲过程释放氧气,产生有机物,所以甲表示光合作用,①表示二氧化碳,A正确;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乙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B正确;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C错误;叶片相互遮挡,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减少,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1)黑暗 光 (2)酒精 黄白 (3)增强 (4)甲、乙 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5)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解析 (1)进行图一所示步骤前,应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图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B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A、B两部分对照的变量是光。
(2)图二中D小烧杯内的液体是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
(3)比较表中乙、丙两组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环境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引起玉米光合速率增强。
(4)要分析增温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则实验变量应是温度,甲、乙两组只有温度这个变量不同,故对比甲、乙两组的数据即可。测量时每组取多株植物而不是一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5)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将碳储存起来。
17.(1)光合作用 (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释放二氧化碳 (3)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
解析 (1)实验时要将装置放到黑暗的环境中,因为在黑暗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消耗瓶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干扰实验,影响实验效果。
(2)氧气有助燃作用,12小时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瓶后蜡烛熄灭,该实验现象说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挤压塑料袋,将袋内的气体排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现象说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释放二氧化碳。
(3)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过程可表示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由此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是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一重要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由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完成的。
18.(1)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热 呼吸作用能释放能量 
(2)呼吸作用 瓶内氧气会逐渐被耗尽 光合作用 缺少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解析 (1)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瓶中加适量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能量,所以用手触摸盛种子的玻璃瓶,会感觉到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玻璃瓶中种子的呼吸作用增强,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通过玻璃管进入玻璃罩,玻璃罩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使幼苗的光合作用增强。
(2)氧气是呼吸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住,种子的呼吸作用就会减弱,原因是瓶内氧气会逐渐被耗尽,因为玻璃罩中幼苗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无法进入玻璃瓶,瓶中的氧气得不到补充。而幼苗的光合作用也会逐渐减弱,原因是缺少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化碳。
19.(1)荒漠 
(2)氧气 A、C 
(3)乙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4)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随手关灯 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解析 (1)根据题干描述,该地区“夏季炎热、全年少雨,植物种类稀少”,可判断植被类型为荒漠。
(2)植物在黑暗环境中吸收的气体主要是氧气,因为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同时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因此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呼吸作用和C蒸腾作用。
(3)图2中的甲装置中放置了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乙装置中的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甲装置跟乙装置能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甲装置中的植物由于缺少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乙装置中的植物可以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乙装置内的氧气含量高。
(4)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随手关灯、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