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四制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五四制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素养综合检测(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0 17: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山东淄川期中)著名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2.【历史解释】(2023湖北宜昌中考)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3.(2023山东东营文苑学校模拟)“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几十年了。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该政策虽然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经常战败。”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减弱
4.(2022山东东平实验中学月考)修建于北宋中期的福建莆田木兰陂工程,既能抵御海潮,又能灌溉农田。这一成就与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措施有关(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5.【史料实证】(2023山东河口期末)王明整理了以下知识点: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若需要插入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契丹文字 B.西夏货币
 
C.女真人像 D.《耕获图》
6.(2023山东东营中考)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阿骨打—辽
B.女真族—阿保机—金
C.党项族—元昊—西夏
D.蒙古族—铁木真—元
7.(2021山东新泰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给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游牧民族贫穷落后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新独家原创】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年)在他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陆游的志向是(  )
A.享受农村田园风光  B.抗击金兵收复故土
C.让百姓安居乐业   D.抗击辽兵的袭扰
9.【历史解释】(2023云南中考)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  )
A.科学技术领先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10.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材料反映了宋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C.海外贸易繁荣  D.江南经济飞跃发展
11.(2023重庆中考A卷)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如车站的“站”就是蒙古语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12.(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学者李治安评价道:“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他评价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节度使  D.行省制
13.(2022江苏东台第二教育联盟期中)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有艺人演唱、讲史;有杂剧表演;有街头歌舞表演),夜市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宋代(  )
A.经济发展超越前代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D.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14.【因果联系】(2023山东曹县期末)“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这说明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元朝的民族政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国家政策的影响  D.考试做官的需要
15.【中外联系】(2023山东东营文苑学校模拟改编)有学者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材料中“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实依据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②瓦子、勾栏的出现
③造纸术的发明   ④“交子”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22山东广饶期末)(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之后,北方政治、军事运转仰赖南方经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成为中央政府施政的当然方针。而要有效地控制南方,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的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以获得居重驭轻的效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经济格局在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分)
  材料二 景德元年九月,辽兵直趋黄河北的澶州,对宋都城开封形成严重威胁。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之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双方开始了议和活动。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2)材料二中双方的“议和”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分)据材料二回答,这次议和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分)
  材料三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6分)
(4)宋元科技领先世界,请任举两例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4分)
17.(20分)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1)材料一中,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认为“到了元朝……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种观点与元朝统一全国和疆域辽阔有关。你对元朝统一全国有什么认识 (6分)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明〕宋濂等《元史·地理志》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朝的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政府采取了什么制度进行管理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地区是如何管辖的 (6分)
  材料三 元朝交通路线图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发达的中外交通给元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4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你眼中的元朝是怎样的一个朝代。(4分)
答案全解全析
1.D 根据“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故选择D。
2.C 根据材料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C项正确。
3.D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政策是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根据题干中的“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经常战败”可知,材料意在强调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
4.C 农田水利法的内容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5.A 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创制了契丹文字,A项正确。
6.C 据所学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契丹族的阿保机建立了辽,女真族的阿骨打建立了金,排除A、B两项;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了元,排除D项。
7.A 由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送礼”指的是宋朝统治者给岁币;“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财政负担;“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8.B 根据陆游生活的时代可以看出,陆游生活在南宋与金对峙时期,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是抗击金兵收复故土,B项正确。
9.B 根据材料“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B项正确。
10.C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故选C。
11.D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蒙古语和汉语相互融合形成“驿站”一词,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这表明民族交融丰富了我们的文化,D项正确。
12.D 根据材料“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权的特点。故D项正确。
13.C 根据题干中的“北宋都城开封的夜市十分兴盛。不仅有商业夜市,还有文化娱乐夜市”可知,宋代都市商业繁荣,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故选C。
14.C 根据题干“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元朝政府中止科举取士,使得读书人仕途无望,转而把精力用在戏曲创作方面,这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元曲兴盛的影响。故选C项。
15.B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瓦子和勾栏的出现、“交子”的出现等促进了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16.(1)经济重心南移。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双方长达100多年之久的和平往来;促进了宋辽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任意一条即可)
(3)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任意两条即可)
(4)活字印刷术;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任意两条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济格局在唐朝中期开始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取消地方节度使的收税权,税收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信息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议和”指的是澶渊之盟。根据“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的互市贸易日益扩大,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可得出积极影响是开启了宋辽双方长达100多年之久的和平往来;促进了宋辽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自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根据材料三“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可归纳出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是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7.(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2)行省制度。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台湾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使元朝与西方往来更加便利;元朝科技外传,使世界了解中国;世界优秀文化传入元朝,推动了元朝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任答两条即可)
(4)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交通发达、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属于“大中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版图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采取了行省制度进行管理。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元朝在澎湖岛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3)仔细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发达的中外交通使元朝与西方往来更加便利;元朝科技外传,使世界了解中国;世界优秀文化传入元朝,推动了元朝科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等。(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