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人教版历史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时空观念】(2023山东肥城期末)下图反映了隋朝( )
A.结束长期分裂,顺应了统一的趋势
B.在对陈的战争中具有绝对性优势
C.隋文帝在位时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D.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致其灭亡
2.【家国情怀】(2022湖南邵阳中考)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3.(2023山东东营文苑学校模拟)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
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
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4.(2023广西中考)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
A.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
B.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5.【唯物史观】(2022山东青岛滨海学校期中)后人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②为唐朝开元盛世的来临奠定基础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22山东泰山月考)“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7.【家国情怀】(2023河南中考)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
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传播
C.改进与推广 D.开放与互鉴
8.【史料实证】(2023北京大兴期中)阎立本的《步辇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关于此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属于艺术作品,不可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
②属于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图像史料
③可用于研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④可用于研究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023江西中考)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频繁的中外交流
10.【跨学科·语文】(2021湖南衡阳中考)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激情飞扬
B.该诗描绘了冶金矿场欢快劳动的生动场景
C.该诗饱含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李白诗歌成就辉煌,被称为“诗史”
11.【新情境·举办书画展】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打算举办一期“隋唐书画展”,下列人物的作品可以参展的是( )
①王羲之 ②颜真卿 ③欧阳询
④吴道子 ⑤阎立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2.(2023北京通州期中)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的墓葬,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大食人俑 东罗马金币 壁画《客使图》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中外交流 D.文学兴盛
13.【新独家原创】学者王素在《略谈安史之乱》一文中指出:“安史之乱的爆发,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完全是历史的必然。”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C.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14.(2021山东临淄期中)下列有关黄巢起义的叙述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人民生活困苦导致起义爆发 B.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C.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起义 D.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唐王朝
15.(2022河南鹿邑月考)清朝赵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A.藩镇雄霸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二、非选择题(共2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23山东宁阳期中)(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全面掌握 见《全解版》第1课“历史地图全解”P14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大运河是哪位皇帝下令开凿的 他当时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 (5分)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
(2)材料二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这一观点正确吗 你认为隋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的“涿郡”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6分)
(3)仔细阅读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什么 (5分)
(4)请你谈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运河 (4分)
17.[含评分标准]【思维开放·观点论述】【新独家原创】(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材料 唐朝前期的明君贤臣
在位皇帝 重用的人才 治世局面
唐太宗 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等 贞观之治
武则天 狄仁杰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唐玄宗 (前期) 姚崇、宋璟 开元盛世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知人善任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全解全析
1.A 根据图片内容可知,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故选A。
2.B 材料“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表明大运河的开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B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激励了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
4.D 根据材料中的“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注重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这体现了他以民为本,“先存百姓”的理念,D项正确;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严格考察官吏政绩,注重文教,编修经籍,与“先存百姓”的理念关联不大,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含有③的A、B、D三项。故选C项。
6.C 由题干中“开元初”判断是“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C。
7.A 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A项。
8.C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局部)属于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图像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②③正确。故选C项。
9.A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当时的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故选A项。
10.D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李白诗歌成就辉煌,他被称为“诗仙”,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故选D。
11.C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含有①的A、B、D三项。故选C。
12.C 大食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东罗马金币反映的是唐朝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壁画《客使图》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因此图中文物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流,C项正确。
13.B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14.D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最后起义因投降唐朝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和其他藩镇联合镇压而失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B 根据材料中的“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可知,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动荡。
16.(1)隋炀帝。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不正确。隋朝的暴政(隋炀帝的暴政)。北京。
(3)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增强环保意识;出台法律文件,进行保护;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此,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下令开凿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根据材料二“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并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4)本问为开放性问题,可从治理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出台法律文件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7.示例:
观点:贤能之人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前期之所以能开创治世局面,离不开皇帝身边贤能之人的辅佐。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开创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局面。唐玄宗即位以后,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正是有了这些贤臣的辅佐,唐朝前期国力不断增强,所以贤能之人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评分标准】
一等 (13~20分) ①围绕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充分;②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7~12分) ①围绕观点,史实运用基本准确,史论结合较为充分;②逻辑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0~6分) ①未围绕观点或史实运用不准确,未进行史论结合;②逻辑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观点论述题,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述时要做到,史实典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