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五四制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期末素养综合测试(一)
满分100分,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2山东淄博期中)著名作家胡风在其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中这样写道:“你镇定地迈开了第一步,你沉着的声音像一响惊雷,……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由此推测,他的诗歌可能是为庆祝什么而作( )
A.北伐战争
B.抗战胜利
C.开国大典
D.土改完成
2.(2023山东临沂中考)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一战”是指(H7201002)( )
A.红军长征
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3.(2023山东济南中考)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农民见面时的问候语由“老乡,吃了吗 ”变为“同志,翻身了吗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2022山东淄博期末)下面这封家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民( )
您信中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现在这样做,今后更应该继续积极做下去。 ——1955年1月7日李振华致父亲的家书
注:斤是非法定计量单位,1斤=0.5千克。
A.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积极支持“一五”计划
C.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D.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2020福建中考)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一五”计划期间建造武汉长江大桥
C.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长春下线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2023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图1、图2分别是1955年、1957年《人民画报》的年度封面照片。图3是雷锋同志的照片,这些图片最能体现出( )
图1 丰收的喜悦 图2 鞍山钢铁厂 图3 雷锋的螺丝钉精神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B.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我国钢铁制造业已经领先世界
D.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7.(2022山东淄博中考)“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材料中的“40年来”应始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8.(2023湖北黄冈、孝感、咸宁中考)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创新技术广泛应用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2023山东济南中考)40多年来,它“先行先试”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它“先行示范”正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指( )
A.深圳 B.汕头 C.厦门 D.珠海
10.【纵向对比】(2023山东张店期末)学习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认识到( )
A.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B.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C.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D.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11.(2023山东淄川期末)“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B.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C.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史料实证】(2023河南中考)到2017年底,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亩为非法定计量单位,1亩=666.67平方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能源结构调整逐渐加快
C.科教兴国战略稳步推进
D.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3.(2021海南中考)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14.【时事热点·马英九拜谒中山陵】(2023湖南邵阳中考)2023年3月,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并宣读祭文。其祭文写道:“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这体现马英九等台湾同胞( )
①有浓厚民族认同感
②主张两岸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③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④倡导两岸和平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国防教育·强军】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成功下水,使人民海军迈进了“三航母”的新时代。这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
A.对外交往的现实需要
B.海权意识的日益增强
C.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D.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6.(2023河北中考)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这段话是针对当时我国某方面政策作出的论述。“某方面”指的是( )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教育改革
D.对外交往
17.(2023山东东营月考)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发展;1961年发起的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宣言都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提升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
B.能够解决各国间的一切争端
C.取代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8.【史料实证】(2023山东张店期末)探究“周恩来外交贡献”时,张铭搜集到如下资料,其中可信程度最高的史料是( )
A.网络文章《周恩来外交小故事》
B.学者的著作《周恩来文集》
C.中国外交部1949—1978年的文件档案
D.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19.(2023山东淄川期末)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你认为“梅开三度”包括(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④中美建交
⑤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20.(2022四川成都中考)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2023山东泰安期中改编)(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摘自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四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制定了什么计划 这一计划实施后,我国取得众多工业化建设成就,请举出一例。(4分)
材料二
过渡 时期 1949— 1956年 基本上完成了对① 、手工业和② 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十年探索时期 1956— 1966年 1956年,③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良好开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全国掀起了“④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阅读材料二,完成①②③④对应内容填空。(8分)
(3)1956—1966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出现了一些失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分)
(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年级某班准备以“探寻足迹,致敬改革”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让我们一起回顾改革历程,展望中国未来。
【踏上新征程】
材料一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中“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党的哪一重要会议 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哪一事件 “新的伟大革命”是指在此次会议上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2分)
【农村新变化】
材料二
图1 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
图2 大包干纪念馆
(3)请说出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2反映的事件与哪一农村政策有关 (2分)
【取得新成就】
材料三
图3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图4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
(4)我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请说出图3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浩瀚星空,我们飞天逐梦。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图4中的三名航天员凯旋。请结合所学回答,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分)
【展望新未来】
材料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十九大报告
(5)作为一名中学生,应为实现中国梦做哪些准备 (2分)
23.[答案含评分标准](14分)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一制度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秉承中华文化基因,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与西方政党制度截然不同的新型政党制度。
材料二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8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 983元、11 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8省区贫困人口从3 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56个民族并肩奋斗、携手前行,共同描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这一制度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2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况如何 (4分)
(3)【思维开放·小论文】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一谈你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8分)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题干中的诗歌可能是为庆祝开国大典而作。
2.D 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A 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
4.B 根据时间“1955年”以及家书内容,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反映的是当时中国农民积极支持“一五”计划。
5.D A、B、C三项都是在客观陈述历史事实,排除。D项属于历史结论,故选D项。
6.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我国处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丰收的喜悦”展现出农民辛勤劳动后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1957年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尽快实现我国的工业化,鞍钢人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此可知,这些图片充分体现出当时我国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B项正确。
7.D 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D 材料反映出首钢(国有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9.A 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A项正确。
10.B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两者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
11.A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梦宏伟蓝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2.D 由材料“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可知,题干主要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3.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等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14.C 由材料“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可知,这体现了马英九等台湾同胞有浓厚民族认同感、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倡导两岸和平发展,①③④符合题意。
15.D 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包括经济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项正确。
16.D 根据题干中的“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在外交方面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D项正确。
17.D 依据材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D项正确。
18.C C项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故选C。
19.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
20.D 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二、非选择题
21.(1)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任举一例即可)
(2)①农业;②资本主义工商业;③中共八大;④大跃进。
(3)认识:经济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国情编制发展计划,避免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解析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落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为改变这种状况,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列举一例“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即可。
(2)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良好开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失误主要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认识可从经济政策、经济计划编制要实事求是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22.(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64年。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5)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练好本领,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和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辉的起点”指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此次会议顺利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新的伟大革命”是指在此次会议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78年。图2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4)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1964年。根据所学可知,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5)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23.(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状况: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3)示例:
制度好则国家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个阶层的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制度创新为巩固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正是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评分标准】
一等 6~8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明确;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3~5分 ①题目恰当,观点较为明确;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0~2分 ①题目不恰当,观点不明确;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秉承中华文化基因,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可知,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列出的数据可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写作时注意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实运用正确,可以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来论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