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9:1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无言之美》
【教材分析】
《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
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3.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出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
三、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梳理思路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绘出简要的思维导图。
(1)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限时2分钟。
(3)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2.作者从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刻四个方面来阐述了“无言之美”,他分别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1)学生展示交流。
(2)课堂小结。
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中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等等。
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③希腊著名雕刻家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痛苦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四、学习任务三:学以致用,拓展思维
1.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补充:
2.回到课堂开头提到的那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你现在可以想象到“魁选之作”是什么吗?
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和尚,正用扁担挑着两桶水,走在上山的路上。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极了,也准确极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五、教师寄语
不完美也是一种美,无言胜有言。正如朱光潜所言:“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感受“无言之美”,还要去创造“无言之美”。天地不言,而有大美。我们要以乐观之心,于天地不言之处,真善美,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说实话,九年级的学习任务重,有的老师对于自读课文都是简单分析,甚至是一笔带过。在备课时,我思来想去,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议论文的阅读题训练。因此,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议论文的考点上,即中心论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在讲授本课时,结合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弱这一实际情况,主要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课文的旁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内容。特别是针对学生薄弱的议论文知识——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在本课多次让学生自己找论据,如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课堂上,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幅图画,让学生体会其“无言之美”。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