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949年蒋败退台湾,分离至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时间、内容及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内容,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
2.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及意义
3.识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背景、过程、意义以及南京解放的史实、意义
4.简析国民党反动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理解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共为什么要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
①抗战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放区农民要求得到土地。
②战争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
材料二: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政策
时间
改革 措施
总路线
结果
意义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历时一年多完成,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农民分到牲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材料: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评价土地财产只有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村民们满怀热情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了支援前线上。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意义
材料二
解放区民谣
最后一把米,用来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
解放战争分阶段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战略决胜
1949.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挺进大别山
材料1:
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进攻时机成熟
(1)时间:
(2)人物:
(3)主力:
南京
武汉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
“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
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影响: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5万
373万
1947年6月
人数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280万
365万
1948年秋
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锦州
关门打狗
围锦打援
歼敌47万,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猛虎掏心
(中间突破,肢解敌人)
歼敌55万,基本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北平和平解放
1949.1.31
瓮中捉鳖
(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的意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东北野战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948.9-1949.1)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南京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国共划江而治,可好…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时间:
意义:
1949年4月23日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东北是战略反攻的第一步。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战前就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役方针。东北野战军灵活地执行战役方针,坚持英勇作战,这是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战役中,东北地区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
——邓新功《三大战役的胜利》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①中共的正确领导;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③解放区土地改革完成,人民群众 积极参军参战;④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③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9年3月,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会议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
进京赶考
课堂小结
影响
英国
胜利
决战
反攻
防御
1946.10
粉碎全面进攻
1947
粉碎、打退重点进攻
1947.6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8.9
辽沈战役
1948.11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东北
解放华北
解放南京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
英国
结果
1.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
课堂练习
2. 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B
3. 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