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玉”被誉为“石之美者”,自古以来便深受华夏儿女的喜爱。2021年,考 古工作者在发掘“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时,发现了器型丰富的玉器;其中 的“玉璋”形制繁复,有几何璋、斜刃璋、树枝形璋等,与中原传统玉的形制大 为不同。由此可知,三星堆文明
A. 与中华文明存在明显差异 B.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仍处于宗教神权统治阶段 D. 独立发展且与外界缺少交流
2. 据史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 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亦称“柏拉图式的理想国”。这一 “政治美德” 指的是( )
A. 禅让贤能 B. 王位世袭 C. 阶级平等 D. 直接民主
3.下图所示为西周分封制下的金字塔结构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C. 金字塔层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 D. 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
4. 商鞅把户籍档案细分为“故秦”和“新秦”两种。“故秦”是指秦的土著居民,“新秦”则指三晋的移民与新征服地区的人民。秦人具有尚武善战的传统,秦国士兵主要从“故秦”中挑选。三晋的人民则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主要从事耕作。商鞅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户籍制度的严苛 B. 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C. 严格限制了人口的迁徙 D. 有利于国家合理调配人民
5.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含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
A. 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B. 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
C. 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 D. 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
6.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 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
7. 秦朝以秦地通行的大篆为基础,经过简化和规范,创造了小篆并在全国推行。统一文字有助于
A. 清除国家的分裂因素 B. 钳制思想和摧残文化
C. 各地区语言的一致化 D.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8.下表为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9. 司马迁的《史记》人物传记中,除了有孔子世家,还有儒林列传、仲尼弟子列传等,分别记载了孔子身世、孔子部分弟子的情况以及孔子以后直至汉代儒学研究的状况。这表明司马迁
A. 为孔子不被重用而惋惜 B. 思想具有时代印记
C. 歌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D. 首次抬高孔孟地位
10、下列关于3世纪到6世纪晚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民族交融,分裂中孕育统一 B.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凸显
C.战乱不断,始终处于分裂状态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1.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过程 B. 游牧化过程 C. 工业化过程 D. 农业化过程
12.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13.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从皮日休的这首诗中可以获取的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A. 大运河的修建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 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建设
D. 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4. 黄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提到: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命令最终无效。这表明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A. 有效地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皇权
B. 使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权力的监督,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D. 使中枢机构的决策、执行和审议分开,避免决策失误
15.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子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这说明
A.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B. 佛教吸收部分儒家思想
C.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 佛教和儒学完全融为一体
16.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 爱国忧民的情怀 B. 热爱和平的态度
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 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17. 从秦汉之独相、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到隋唐将相权一分为三,再到宋代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设置。这一过程反映出
A. 中央机构急剧膨胀 B. 行政事务趋于繁琐
C.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D. 宰相权力日益扩大
18.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感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 “冗官”“冗兵”严重B. 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政治
c. 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D. “崇文抑武”的国第
19.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过低的时候,则向市场购买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A. 有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定B. 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D.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0.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签订“绍兴和议”,两者相同影响是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B. 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21题26分,22题24分,共5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实行官僚制度。这套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其一,在官吏任免方面,突破“亲贵合一”“世卿世禄”的旧制。选拔官吏,或因军功,或由荐举、游说,或择自侍从养士。被任命的官吏多非贵族,“官无常任”,不得世袭。其二,以玺印符节作为官吏权力的象征和凭据。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国君颁赐给官吏玺印符节,赋予官吏行使行政、军事、司法诸权以合法性。其三,严格实行官吏岁终“上计”。每年地方官须向国君呈报财政预算。国君采用合券制,年终稽查两片符券所载数目的盈亏。盈者升官受赏,亏者降职问罪,以督促官吏尽责尽力。其四,推广体禄制。发放数额依官职高低而有等差。俸禄取代封邑,国君可随时任免或调动官吏。
——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都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里的“监”是“掌监郡”的“监御史”。它隶属于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使地方官不敢欺骗和违抗中央。汉初,郡国并行,各都没有设置监御史这个官职,但中央派人监察地方的作法继承下来。到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对上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对下主要监察郡守和强宗豪右,从其“周行郡国”可以看出,诸侯王也在督察之列。刺史以六条问事,形成“秩卑”“任重”的局面。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虽不是地方官,由于能控制地方长官,因而极易越权。随着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刺史(州牧) 的秩位提高、权限扩大,刺史可以督察辖区内一切朝廷命官,有选举、劾奏之权,有权干预地方行政,又拥有领兵之权,事实上涵变为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有的州牧、刺史甚至权位父子相袭,实际上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摘编自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官 僚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地方治理体系的变化。(6分)并分析变化的影响。(6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建中元年正月,唐德宗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正式颁布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两税法以地税、户税为基础,把其他各种杂税吸收进来,统统以两税的形式来征收,其中明确规定租、庸、杂徭等全部省掉,不再另行征收。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固定的收税模式,凡百役之费, 一钱之敛,货币成为税收的主要方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农业的产业经营具有了选择的空间。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标准 的变化。(2分)并简析两税法的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现象的 原因。(4分)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C A D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D C B A C D A B
二 材料分析题(21题26分,22题24分,共50分)
21.(1)战国时期,国君任免官吏且官吏不得世袭;颁发玺印符节作为行使行政司法等权力的凭据;建立上计制度按年度考核官吏;实行俸禄制,加强了行政管理。(或:量才任官,打破血缘世袭;权力出于君主,有利于加强集权;重视考核官员政绩,提高行政效率;实行俸禄制,强化君权。)(每点2分,8分)
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士阶层崛起,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各国进行变法,加强君主权力。(任答三点即可,6分)
变化: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设置监御史监察各郡,到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废除监御史;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派刺史监察地方长官和豪强;东汉后期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地方行政从二级变为三级。(6分)
影响: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损害了中央的权威;汉武帝对地方加强监察,打击地方豪强(稳定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后期刺史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扩大,地方豪强的势力逐渐膨胀,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6分)
22题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4点,8分)
(2)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2分)
影响:两税法简化了税收明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政府收入;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人口流动性增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3)现象:乐舞发达。(2分)
原因:统治者重视;唐朝实行文化宽容政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每点1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