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系列11诗词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系列11诗词鉴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8 09:09:00

文档简介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专测)
一、期考典测——他山之石
1、(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古诗欣赏
望岳(4分)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是作者乍一见泰山,惊叹“夫如何”之余的揣摩之景。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一景色。(30字左右)(2分)www.21-cn-jy.com
(2)“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当”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示例: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连绵起伏,满山苍松翠柏,绿意葱茏,一望无际。 (2)“会当”,一定要。作者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表现了他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要根据诗歌最后一句了解观察的角度,然后以“山”“大地”为主体,描写天地相接青山高耸的宏大景象。(2)先理解“会当”词义“一定要”,从 “胸襟开阔”“充满自信”“雄心壮志”等方面概括。21·世纪*教育网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来源:21cnj*y.co*m】
2、(陕西省泾阳县中片七校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古诗。(4分)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2分,符全诗意即可)(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抓住前两句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的语词比如“秋”“晴”“锋”简要说明即可。(2)古诗中景语皆情语,从诗人所写景物及特点来体会诗情,尤其要抓住关键字词比如本诗中的“闲“字”来理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欧阳修的《梦中作①》。(6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②无奈客思家。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皇祐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 ②酒阑:酒尽。
(1)与刘禹锡的“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1分)
(2)“路暗迷人百种花”这句话中“路暗”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棋罢不知人换世(1分)(2)①说明时间是在夜晚 ②是“百种花”造成的结果(2分)(3)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或思乡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理解“到乡翻似烂柯人”有人事变幻的含义,再与诗句比照,选出有相同意义的诗句。(2)根据诗的意境从时间和花给人的感觉两方面理解。(3)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四川省合江县中学2013-2014年九年级上期末模拟)阅读王驾的《雨晴》,完成后面题目。(6分)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扣住什么来写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神”在何处?(3分)
【答案】
(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3分)(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雨前”“雨后”是对比,两句都写到“花”,从“全无”一词来理解诗对春色易逝的叹惜之情。(2)联系前句“蜂蝶纷纷过墙去”来理解,仿佛是蜂蝶带走了春色,藏入邻家,以此理解诗人惜春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赏析《如梦令》(4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1)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发挥想像,把“昨夜雨疏风骤”中夜晚风雨交加的景象描绘出来。(2)点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写景的特点,结合“残酒”一词,理解其感伤情怀。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cn·jy·com
6、(浙江省宁波市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古诗文阅读(24分)
野池(4分)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溢满、丰茂(2分)(2)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抓住诗句中的“满”“连”“结实”关键字词理解,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即可。(2)理解诗人写的是眼中之景,其实表达的是心中之情,以物写情,蜻蜓自由飞翔,鱼儿自在回游,寄托着诗人内心闲适之情。【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浙江省宁波兴宁中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运用 表现手法来表现山间农家的悠然宁静?(2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各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1)(2分)以动衬静(答衬托得1分。)(2)(2分)“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写出歉意和欣喜之情即可。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抓住提问中的关键点“悠然宁静”,再看诗中所写内容“鸡鸣”,从“写作方法”来考虑即可知道是以声(动)写静的方法。(2)根据注释了解“嗔”的意思,即“生人家的气”,再根据诗句中“莫”一词理解诗人表达的“相劝”之意;根据“晒谷天睛”一词即可了解“喜”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江苏省启东市东海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其实是在慨叹自己的际遇,诗歌借最能触发诗人情感的两个意象 、 ,抒发了 、 的思想感情。(4分)
(2)请自选角度,给画线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写批注。(2分)
【答案】(1)雁群、庭树(2分) 孤独(羁旅之苦).思乡(2分)(2)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通过这一飘忽的问句,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也暗含怨秋的意思,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把不知河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可以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意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意象”,即诗歌中诗人用来寄寓某种情感或思想的某一形象事物。仔细阅读诗歌,了解其内容,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如“送”“入”来理解诗人以物写情的方法,分析寓情的“意象”。 (2)赏析句子,一要指出句子主要说了什么,二要提出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好在哪里,有时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两句都是借物写情的,首先要说明写了什么景物,特点是什么,然后要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要使用评价语,比如“借物抒情”“突出”“形象生动”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湖北省宜城市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4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任意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2)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仅答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也给满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直接从诗句中摘引出景物名称即可,这里的“景物”是指自然风景。
(2)注意本诗中的思想情感是复杂的,根据诗中相关文字一一概括,比如“浊酒一杯家万里”指思乡,“燕然未勒归无计”指建功立业,“将军白发征夫泪”指战争的苦难。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浙江省宁波市雅戈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古诗阅读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关链接】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1)词的下阕突出描写“风”和“雪”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写风雪之大,直搅得词人心烦意乱,无法入梦,以此衬托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2)表现词人对从扈生活的厌恶,对故乡的宁静祥和的怀念。
【解析】
试题分析:(1)写景抒情,以情寓情,景语皆情语,这是古诗显著的特点。结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句从表达作者感情的角度来说明即可。(2)与第一题解答方法相同,抓住“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此句理解诗人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模考典测——拾级而上
1、(上海市崇明县2014年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沉舟”“病树”比喻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
B.首联写作者被贬地方之荒凉。
C.颔联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
【答案】(1)诗人自己。(2分)(2)B(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诗为诗人被贬时所作,诗人在不得志时是以“沉舟”“病树”自喻,暗示自己的处境,表达感伤的心情。(2) “凄凉地”并不是只地方凄凉,而是写诗人被贬以后心情凄凉。故B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四川省合江县中学2013-2014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阅读王驾的《雨晴》,完成后面题目。(6分)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扣住什么来写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神”在何处?(3分)
【答案】(1)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3分)(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雨前”“雨后”是对比,两句都写到“花”,从“全无”一词来理解诗对春色易逝的叹惜之情。(2)联系前句“蜂蝶纷纷过墙去”来理解,仿佛是蜂蝶带走了春色,藏入邻家,以此理解诗人惜春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014年山西省百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4分)
诉衷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沙场”即 (2分)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答案】(1)战场(2)D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诗中“点兵”一词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直接判断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抓住各项中关键信息点与诗歌内容和自己掌握的知识一一比照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错误,两词都只有词牌,B错误,“梦回”都是指在梦中出现,C错误,《破阵子》中有“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表达了报国的愿望,故D正确。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乐观片区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下面古诗。(4分)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③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④。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隐居金陵时所写。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④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21*cnjy*com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首二句的“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B.“茅屋数间窗窈窕”中,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尘不到”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尘”即实指“尘土”。
C.“午枕觉来闻语鸟”和“欹眠”句,写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
D.“忽忆故人今总老”二句,反衬自己之已老,而今只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黄粱幻梦。
(2)关于这首词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描写了隐居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又借“茅屋数间”暗指自己晚年生活的困窘,表达了一种伤怀之感。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
C.作者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足见其“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
D.全词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答案】(1)B(2)D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注释①了解此诗写作的背景,体会诗人的心境,可知B句中的“尘”喻指世俗的纷扰,并非“灰尘”。(2分)(2)根据注释④,抓住“茫然忘了邯郸道”一句理解诗人引用典故所表达的情感,即可选出答案。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山东省聊城2014年中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2分)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 )
A.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厉的子规的描写了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景象。
B. “过五溪”写出了朋友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关心。
D.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与景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真切的关怀。
【答案】(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A
【解析】
试题分析:(1)律句的朗读节奏是有规律的,如果是七言,即是“四三”,掌握这一点直接划分即可。(2)本诗是写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关心,所以首句“杨花落尽”含有为朋友的人生感叹之意,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子规鸟即杜鹃,传说为冤魂所化,鸣声凄苦。所以A的解读是错的。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上海市松江区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阅读下列诗歌(4分)
山居秋暝(王维)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两首诗歌中的“空”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 ,后者是 。(2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答案】(1)空灵 使……空(明)(2)D
【解析】
试题分析:(1)读懂两首诗,了解意境,根据诗句从形容山中环境和人的内心环境来理解两个“空”的不同。(2)抓住各项表达中的要点,根据自己掌握的诗歌知识,理解诗的内容,一一比较判断。王维的诗并没有“遁入空门”的思想,只是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追求自由美好的心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上海市虹口区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加点数字与本诗“二十三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D.皓月千里,一碧万顷。
(2)全诗表达了作者 的胸襟和 的态度。(2分)
【答案】(1)C(2)豁达积极(乐观)
【解析】
试题分析:(1)了解古文数词整数加余数这一表达的特点,比较各项内容即可选出答案。(2)抓往最后一句理解即可,“长精神”,指精神焕发。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阅读下面的词(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理。(2分)?
(2)?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1)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说(2)C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人,再根据这诗词理解他的“愁”是忧国,而又无法言说的心态。(2)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失意时的自我安慰,即可选出答案。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云南省罗平县201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1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1)心境凄凉。(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
试题分析:(1)阅读全诗,仔细体会,抓住诗中 “栖鸦”“冷露”缺少生气的景物形象体会诗人心情。(2)从古诗写“愁思”的方法来联系比较,看在表达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抓住“不知秋思落谁家”说明作者借写他人来表自己心怀的写作方法,加以评价。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教育网
10、(天津市南开中学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几首诗的内容,再抓住各项解析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照。D明显错误,此句是引用典故,“八百里” 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中考典测——实战演练
1、(2014中考黑龙江省绥化卷)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1分)
【答案】①夸张 ②爱国热情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根据“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此句找到相关诗句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手法方面判断,“城欲摧”为夸张。第二题,根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报君”“为君死”即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014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过零丁洋》。(4分)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
【答案】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发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解析】
试题分析: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分别从颔联的比喻手法,颈联的双关手法来进行鉴赏。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国家和个人遭遇,来抒发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014年中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卷)古诗赏析(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诗是所学名诗,内容浅显,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与诗中相关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C句所选词语中“白沙堤”与季节无关,因此不能表现早春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2014中考湖北省咸宁卷)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2·1·c·n·j·y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此处B“独怜”是独爱的意思,独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版权所有:21教育】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014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考生可以根据诗歌的题目、背景、诗眼、意象等着手。通过本文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根据诗歌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作者并没有因为送别而悲伤,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1-c-n-j-y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答案】“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炼字题型要从结构、内容、主旨三点回答。因为这个字一定是有特殊意义或者语言方面具有特殊处,能够反映诗歌内容,主旨,或者是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字。所以面对这种题型,我们一定要从结构、内容、主旨、情感方面,联系诗歌背景进行分析。本文的“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www-2-1-cnjy-com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014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答案】“寒”既写出了水中汀洲在暗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寒”既写出了水中汀洲在暗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21cnjy.com
【答案】“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的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七十五长亭,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2014中考新疆乌鲁木齐卷)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A中“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表达不准确,应是“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也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一种感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4中考广西南宁卷)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是所学名诗,抓住各项知识要点,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或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即可。C项错,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9、(2014中考山东莱芜卷)对下面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著:吹拂
A.前两句描写了春天芳草萋萋、风吹麦苗、绿柳拂堤的景象。
B.三四句的意思是同样有家归不得,杜鹃你还是不要再啼叫了。
C.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均为二二三式,句式整齐划一,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韵味。
D.整首诗写得委婉曲折,表达了游子思乡,有家归不得的感伤之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可以综合表现鉴赏者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悟能力。这里所谓的鉴赏其实是一种直觉式的语言感受的反映,所选的诗歌也应是比较明确的。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C中应是“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后两句为二二三式”前两句应是一三三式。  21*cnjy*com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2014中考山东莱芜卷)阅读下面诗歌。(5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答案】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空内容从最后一句诗句中即可得知诗人在“白沙堤”留连;第二空,根据“意犹未尽”一词即可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注意两空要用原诗句填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1分)
赏析:
【答案】(1)争、啄。(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解析】
试题分析:诗中“最妙”的字语,指古诗中的“炼字”,即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突出作者精妙的写法,从本诗中选出这样的字词,作一赏析,说明其写作方法和所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专测)
一、期考典测——他山之石
1、(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古诗欣赏
望岳(4分)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齐鲁青未了”是作者乍一见泰山,惊叹“夫如何”之余的揣摩之景。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一景色。(30字左右)(2分)【来源:21cnj*y.co*m】
(2)“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当”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陕西省泾阳县中片七校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古诗。(4分)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欧阳修的《梦中作》。(6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②无奈客思家。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皇祐元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 ②酒阑:酒尽。
(1)与刘禹锡的“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1分)
(2)“路暗迷人百种花”这句话中“路暗”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四川省合江县中学2013-2014年九年级上期末模拟)阅读王驾的《雨晴》,完成后面题目。(6分)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扣住什么来写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神”在何处?(3分)
5、(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赏析《如梦令》(4分)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2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6、(浙江省宁波市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古诗文阅读(24分)
野池(4分)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2分)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7、(浙江省宁波兴宁中学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运用 表现手法来表现山间农家的悠然宁静?(2分)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各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8、(江苏省启东市东海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其实是在慨叹自己的际遇,诗歌借最能触发诗人情感的两个意象 、 ,抒发了 、 的思想感情。(4分)
(2)请自选角度,给画线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写批注。(2分)
9、(湖北省宜城市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4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浙江省宁波市雅戈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考试)古诗阅读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关链接】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
(1)词的下阕突出描写“风”和“雪”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模考典测——拾级而上
1、(上海市崇明县2014年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沉舟”“病树”比喻 (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的诗歌。
B.首联写作者被贬地方之荒凉。
C.颔联写作者被贬归来的感触。
D.尾联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决心。
2、(四川省合江县中学2013-2014年九年级上期末语文模拟试卷?)阅读王驾的《雨晴》,完成后面题目。(6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扣住什么来写春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神”在何处?(3分)
3、(2014年山西省百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诗(4分)
诉衷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沙场秋点兵”,“沙场”即 (2分)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4、(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乐观片区201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下面古诗。(4分)
渔家傲①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②眠似听朝鸡③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④。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隐居金陵时所写。②欹(qī):倾斜。③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④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21cnjy.com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首二句的“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21·cn·jy·com
B.“茅屋数间窗窈窕”中,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尘不到”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尘”即实指“尘土”。www.21-cn-jy.com
C.“午枕觉来闻语鸟”和“欹眠”句,写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www-2-1-cnjy-com
D.“忽忆故人今总老”二句,反衬自己之已老,而今只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黄粱幻梦。【出处:21教育名师】
(2)关于这首词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描写了隐居生活环境的幽静安宁,又借“茅屋数间”暗指自己晚年生活的困窘,表达了一种伤怀之感。
B.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厌恶功名利禄,追求平静生活的意趣志向。
C.作者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足见其“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
D.全词在写景叙事中抒发了作者罢相隐居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闲适生活的爱恋。
5、(山东省聊城2014年中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2分)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2分) ( )
A.漂泊无定的杨花、啼鸣凄厉的子规的描写了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景象。
B. “过五溪”写出了朋友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关心。
D.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与景的手法,表达了对友人真切的关怀。
6、(上海市松江区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阅读下列诗歌(4分)
山居秋暝(王维)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两首诗歌中的“空”含义有别,前者的意思是 ,后者是 。(2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7、(上海市虹口区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诗歌。(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加点数字与本诗“二十三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D.皓月千里,一碧万顷。
(2)全诗表达了作者 的胸襟和 的态度。(2分)
8、(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阅读下面的词(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21教育网
(1)?“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矛盾心理。(2分)?21·世纪*教育网
(2)?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9、(云南省罗平县201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心境是怎样的?(1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2分)
10、(天津市南开中学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21*cnjy*com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三、中考典测——实战演练
1、(2014中考黑龙江省绥化卷)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分)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1分)
2、(2014中考湖南省衡阳卷)阅读《过零丁洋》。(4分)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
(2)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2014年中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卷)古诗赏析(2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 “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
4、(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A.全诗从清幽的环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
B.首句“独怜”二字,寓意深刻,凸显出作者的孤傲品性。
C.诗歌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用黄鹂的鸣声,衬托西涧环境的清幽宁静。
D.尾句“舟自横”一语,意即“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意地漂浮着”,集中表现出闲静、寂寞的意境。
5、(阅读下面一首诗。(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6、(2014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3分)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3分)2·1·c·n·j·y
7、(2014中考新疆乌鲁木齐卷)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1-c-n-j-y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cnjy*com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8、(2014中考广西南宁卷)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 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9、(2014中考山东莱芜卷)对下面唐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杂诗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释】著:吹拂
A.前两句描写了春天芳草萋萋、风吹麦苗、绿柳拂堤的景象。
B.三四句的意思是同样有家归不得,杜鹃你还是不要再啼叫了。
C.这首七言诗的朗读节奏均为二二三式,句式整齐划一,从而加强了诗歌的韵味。
D.整首诗写得委婉曲折,表达了游子思乡,有家归不得的感伤之情。
10、(2014中考山东莱芜卷)阅读下面诗歌。(5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1分)
赏析: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实练)
一练基础——基础掌握
1、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1)“秋”字点明了季节。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2)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21教育网
【解析】
试题分析:(1)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2)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从描写景物和表达人物心情来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诗赏析(共8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来说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2)“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大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案】(1)烟雾、水、月、秦淮河,酒家;景色优美,而渲染了忧伤的情调。(2)有“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官僚不顾国家衰亡依然花天酒地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1)从诗中找到相关的字词,点明“景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场景,联系三四句来理解写景的特点和作用。(2)分析诗人乐与悲对比的写法,紧紧抓住“亡国恨”三字来理解诗人用一个“还”字所表达的情感。www.21-cn-jy.com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c·n·j·y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题目。(5分)
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临平道中② 道潜
风蒲③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 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①襄邑:在今河南省。②临平:在今杭州市东北。③风蒲:被风吹着的蒲苇。
(1) 两首诗都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分)
(2) 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却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3分)
【答案】(1)明丽动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两个词以上,不同角度,言之有理,每个1分。)(2)第一首用“飞花”“半日风”之动态写出船行之快速,(1分)与自己的“卧看”之静态相映衬,表现自己闲适轻快的心情(1分);以“云不动”的静态的错觉来衬出自己与云俱东、飞掠而过的动态,(1分)衬托内心轻快飘逸(1分)。第二首诗把静态的蒲草拟人化了,写得它像有知觉、有感情似的,在有意卖弄它的轻柔,(1分)蜻蜓欲要静立又不能自由停立,好像是蒲草抑或春风在与蜻蜓嬉戏,(1分)表现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和自由。(1分)(分析时着眼于动静来分析,划横线处为分析的角度,写出一点给1分,每首最多不超过2分,给满为止。其他角度只要分析合理亦可,如“藕花”“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
试题分析:(1)抓住两诗中所写景物进行比较,说明其共同的特点,比喻前诗写到“飞花两岸”,后诗写到“飞花两岸”,景色明朗。(2)找到两诗中的“动景”和“静景”。“赏析”,要说明写作方法和作用,即用什么方法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以及诗人的感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答对两个就得2分)。(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1分)2-1-c-n-j-y
【解析】
试题分析:(1)点明诗中景物的名称即可。(2)本句主要从拟人手法的运用表达诗情感上去分析理解,抓住“泪”“别”两个字。   21*cnjy*com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古诗阅读
清平乐 ·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本词情景交融,王氏庵 的景象和词人 的心情即相融会,增强抒情效果;一句 “ ”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不仅推进词人情感的发展,而且前后对比,突出重点。(3分)【来源:21cnj*y.co*m】
【答案】(3分)⑴萧瑟破败 ⑵失意凄苦 ⑶眼前万里江山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词中所写“物”的文字如“破纸窗”“华发苍颜”概括景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平生塞北江南”居无定所飘浮不定之意即可得知“平生塞北江南”与之相响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古诗。(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B.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ang。
C.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对仗工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D.统观全诗,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结构严谨,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答案】(1)D(2)C
【解析】
试题分析:(1)阅读全诗,从诗歌的第一句就可了解诗人的情感为“悲”,再比较各项内容,即可知D的表述是错误的。(2)抓住各项中的信息点,与诗歌一一仔细比照,找到有出入的信息。诗歌第三联中的“落”“照”不是名词,故C错。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cn·jy·com
7、阅读下面的古诗(5分)
田 家
郑 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明(2)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1)读懂全诗,抓住题目中的“田园清朗”一词即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文字。(2)从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来理解,诗人把云当作人来对话,以云不知来衬托诗人自己知夕阳的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妙在: 。(2分)21cnjy.com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1)“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2分)(2)(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所谓“一字传神”,即指古代诗人的“练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本题中的“卷”字就是如何,从如何表现诗中所写的场面和表现人物性格上分析其妙处。(2)根据所学,了解其中的典故,再从表达作者的抱负这个角度来分析理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夜 泉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答案】(1)以动衬静或以声写静、以动写静(1分)(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
试题分析:(1)古诗词中常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本诗中“山白”是静写,“鸟忽鸣”是动写。(2)根据诗句描绘的意境,发挥想像从声、光、色几个方面描写出诗中的景象,语言力求生动,用多修饰。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0、阅读下面的古诗。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注意作者所用字词,如“日暮”“ 满天风雨”,据此概括写景特点,体会诗人情感。【版权所有:21教育】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练能力——综合运用
1、古诗阅读(6分)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3分)
【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解析】
试题分析: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这里“独自愁”将梅花人格化,“碾”更能表现出梅花的品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4 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 分)
【答案】“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并能够简单地分析一些词语“佯狂”“飘零”写出李白的性格。“诗千首”“独怜才”写出李白的才华。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黄冈市2014 年中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艺术的理解。方法: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不见李生久”表现出思念好友。“诗千首”“独怜才”赞美李白的才华。“世人皆欲杀”同情李白的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也有同样地遭遇。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唐诗。(6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2分)
【答案】以珠喻人,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
【解析】
试题分析: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用“珠”字来比喻倩公才学、品格的高尚。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以及和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解析】
试题分析: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一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答案】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解析】
试题分析:做此类题目,考生要抓住重点诗句,找出关键词语,领会其中意思,然后归纳出作者要表明的态度和思想感情。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可以看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赏析该句首先要解释一下该句的意思,然后回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因此可以这样赏析: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21*cnjy*com
【答案】叙事,思乡。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并能够简单地分析一些诗词的主题思想。诗歌一般是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明显是叙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故乡水”,可以看出来抒发了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www-2-1-cnjy-com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从参照物的角度分析“山随平野尽”的“随”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古诗文。(4分)
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
【答案】“乐”或“乐哉”(2分) “忙”(1分)
评分标准:2分。答“乐”或“乐哉”,得2分。若答“忙”字,得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学常识及诗词赏析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并能够简单地分析一些诗词的主题思想。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答案】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评分标准:2分,仅作诗句的简单翻译,得1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 2014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的文学常识及诗词赏析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翻译,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出精彩的画面。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古诗文。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答案】(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文学常识及诗词赏析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根据“阿婆还是初笄女”,通过阅读全诗,诗人主要表达,诗句没有修改完美,允许让大家欣赏的的。,本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未完成的诗作比喻成“初笄女”。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答案】这首诗写初秋的一个晴天在江边眺望长江时的所见之景;表达了对长江磅礴气势的赞美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内容浅显,根据诗题“望”字,结合诗中“长江万里晴”即可了解诗中所写之情,点明景物特点。古诗景语皆情语,通过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即可体会诗人的对长江壮美之景的赞美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阅读下面古诗。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分)
【答案】答案:xiá 共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对“斜”的古音有所了解,“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斜”也属此种情况。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答案】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与积累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对诗中的景物进行赏析。写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图。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答案】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共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古诗文阅读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艺术的理解。方法: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闲”字衬托前面的“妇姑相唤浴蚕”的忙,以花之“闲”,反衬农家在春蚕季节之忙,造语清新,韵味无穷。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写景写人及人事,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古诗(4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最后一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写暮色苍茫中的分别情景,表达出对朋友的祝福与慰勉之情。沉沉暮霭中,诗人与朋友不得不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在这扬州一别,从此天高路远,音耗难托,更不知何时再能相会。想到这里,茫茫别意,涌上心头,令人黯然销魂。两个“向”字,不仅写出彼此一步一回头,举步不前的难舍离情,更传达出朋友之间互道珍重的真诚祝福与深情慰勉之意。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这不是送别诗,因为两人在此握别,各奔前程,一个去长安,一个去江南。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案】“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句诗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通过对这句诗的分析可知,“离亭”“风笛”是象征离别的意象,诗人借此意象表达别离的愁情。这样的题联系全诗的内容来思索。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实练)
一练基础——基础掌握
1、请你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题。(共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
2、古诗赏析(共8分)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来说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2)“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大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题目。(5分)
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临平道中② 道潜
风蒲③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 藕花无数满汀州。
【注】①襄邑:在今河南省。②临平:在今杭州市东北。③风蒲:被风吹着的蒲苇。
(1) 两首诗都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分)
(2) 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却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3分)
4、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古诗阅读
清平乐 ·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本词情景交融,王氏庵 的景象和词人 的心情即相融会,增强抒情效果;一句 “ ”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不仅推进词人情感的发展,而且前后对比,突出重点。(3分)www.21-cn-jy.com
6、阅读下面古诗。(4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B.颔联写景,景中含情,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C.从“槲叶落山路”句可知是早春时节,因为桷这种落叶乔木,冬凋时仍可留枝上,待早春发新芽时旧叶才落;“枳花”也是春天开的,亦证明是写春景。
D.尾联写诗人到了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凫雁欢腾的美好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的气氛。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
B.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ang。
C.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对仗工整,颔联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D.统观全诗,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结构严谨,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7、阅读下面的古诗(5分)
田 家
郑 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妙在: 。(2分)21教育网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2分)
9、赏析下面的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夜 泉
(明·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山白鸟忽鸣”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的幽静?(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练能力——综合运用
1、古诗阅读(6分)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3分)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21cnjy.com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4 分)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2 分)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3、阅读下面唐诗。(6分)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李白
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
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2014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一首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分)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
5、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21·cn·jy·com
(2)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6、阅读下面古诗文。(4分)
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7、阅读下面古诗文。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8、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概括这首诗所见之景及所表达之情。(2分)
9、阅读下面古诗。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分)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
(3)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2分)
10、阅读古诗(4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精讲)
一讲考点——考点梳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很重要的考查内容,中考大致有四个常考考点。
(一)文体知识和作者了解
中考诗词鉴赏主要是鉴赏近体诗,即律诗和词曲,以律诗为主。
“律诗”,流行于唐代,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词,流行于宋代,与律诗不同,一篇中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是曲调名,不一定有“题”。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21*cnjy*com
曲:流行于元代,体式与词相近,曲也有曲牌。
(二)诗意的理解
这一考点的考查包括概括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说明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生进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家念亲、感叹世事、壮志难酬、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三)语言的品味
1、语言风格
(1)清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实。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绚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明快。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洗练。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7)豪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诗词的艺术风格
(1)雄浑。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沉郁。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6)旷达。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冲淡。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四)写作技巧分析
古诗词中写作技艺非常多,大概有十几种,综观近年各地中考,考到的有: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1·世纪*教育网
(2)借景抒情。借景抒表即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1*cnjy*com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来源:21cnj*y.co*m】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8)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9)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除此,还有“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对比”等。中考试卷中诗词称赏为一大题阅读题,二三个小题,涉及二三个题型。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
(一)内容理解题
【例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答案】眼前之实:国家衰败;心中之望:国家安宁,亲人团聚。
——此题型最易考到,一小题,赋值2分或3分。此类题一般是理解全诗或某句诗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以及某个字词有什么含义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
(二)炼字品析题
【例题】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答案】表现了莺飞舞鸣叫的欢快,以莺来衬托花的艳丽,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 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此题型是常考题弄,一小题,赋值2分或3分。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描绘画面题
【例题】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至5分。
(四)情感体味题
【例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此题型也是中考中好考到的。2-1-c-n-j-y
(五)主旨领悟题
【例题】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此类题的解答,要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要观察诗中作者写了什么事,什么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有时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写得背景来考虑。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到5分。
(六)形象感知题
【例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一位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考的是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至5分。
(七)写景概括题
【例题】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答案】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舞动(傍花随柳),一派风和日丽的春天图景。
——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3至5分。
(八)意境欣赏题
【例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答案】诗中写到“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 写群鸡合唱,村小人少,春雨敲竹,表现了小村宁静幽深的环境特点。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3至5分。
(九)名句赏析题
【例题】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答案】本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名句欣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十)表达评价题
【例题】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案】(1)寓情于景。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2)动静结合与反衬。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以安适、幽静的环境,反衬沦落异乡的“断肠人”的悲愁。21cnjy.com
——此类题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此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2分或3分。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十一)典故溯源题
【例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西汉时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征战沙场,杀敌报国。21教育网
——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典故溯源,既能考查我们对文史知识的积累,也能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还能考查在课内诗词学习时有没有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可谓一石多鸟。此类题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一小题,简答形式,赋值2分或3分。
(十二)综合评价题
【例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此类题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评价题两种形式。选择题有几个选项,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来判断正误。主题评价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一般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选一个角度来回答,或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此类题赋值2分或3分。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
(一)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诗词鉴赏题型繁多,以上列了十二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1、炼字赏析题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 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2、内容理解题,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3、描绘画面题,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从看、听、触、嗅各个角度去再现诗可的画面。
4、情感品味题,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5、主旨领悟题。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6、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7、景物描写题,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如果题目提高一点能力层级,会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需要从动静、虚实、远近、声色等角度作答。如果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这些景物多是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是被贬谪之愁等内涵。
8、意境欣赏题,首先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9、名句欣赏题,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10、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11、典故溯源题,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仅了解典故的本意,就诗论诗还不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读懂其隐藏在典故里面的内心话,才是解题的关键。有时题目还会进一步追问引用某则典故的表达效果,这时先要区分这个典故的意义、情感指向,是客观的描述物态,还是主观的抒发情志?如果是前者,其作用是使物态描绘得更生动、逼真、奇异等,
12、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解答客观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或者“两项”。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解答主观简述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二)诗词赏析技巧归纳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诗词赏析答题方式
方式一: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
方式二: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四练实题——随堂小练
1、诗歌欣赏(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
【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解析】试题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和饱满的精神气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主要是读写能力。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这就是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因此考查的内容都是最基础的,此题就是在日常学习中,老师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平时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读懂读透,不能囫囵吞枣。2·1·c·n·j·y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试题分析:其实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诗词名句的题型。此题的答题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此题就根据这些步骤答题。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考虑。且日常学习中一定认真听讲,搞好复习。古诗文阅读题难度都不大,都重在基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抓住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来理解,“乡书”即家信,“雁”是迁徙的鸟,大雁南归,让诗人见景生情,思念故乡。第二题,点明拟写的写法,从“夜”“春”与“旧年”这些表示时间的字词来体会诗人对人生易逝和事物新陈代谢变化之快等诸多感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几首诗的内容,再抓住各项解析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照。D明显错误,此句是引用典故,“八百里” 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古诗赏析(3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次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尊称为_______。(1分)
【答案】岱宗
【解析】
试题分析:从第一句诗中摘录即可。
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险峻奇绝。
B、“决眦入归鸟”表明薄暮时分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
C、前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极写泰山的高峻神秀景象。
D、尾联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表述中的关键信息点,与诗的内容一一比照。本诗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的,故C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诗歌(4分)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 是近景。 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2分)
【答案】酒旆、夕阳、两三航
【解析】
试题分析: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观察出作者的写景角度,这里近景与远景相得益彰,“酒旆”与远方的“夕阳”“两三航”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渔人晚归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练原创——预测提升
1、诗歌赏析(4分)
【甲】夜雨寄北 【乙】宿云梦馆
李商隐 欧阳修
君问归期未有期, 北雁来时岁欲昏,
巴山夜雨涨秋池。 私书归梦杳难分。
何当共剪西窗烛, 井桐叶落池荷尽,
去话巴山夜雨时。 一夜西窗雨不闻。
(1)乙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2分)
【答案】借景抒情 或 情景交融
【解析】
试题分析:古诗的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乙诗中明显是以写景为内容,所以是借景抒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2分)
【答案】(4分)《夜雨寄北》中诗人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憧憬重逢后的喜悦,富于溻《宿去梦馆》则用“井桐叶落池荷 尽,一夜西窗雨不闻”凸显长夜无眠,思亲的凄苦。【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诗人的情感和,除了要结合诗作的写得背景外,主要是抓住诗中蕴含情感的关键句子,抓住其中关键字词来理解,如甲诗“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共”字,有相逢共聚的意思,含有喜悦之情,而乙诗“一夜西窗雨不闻”,一个“不”字,听不到雨声,专注地想念着某一人,有思之苦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诗经两首》(11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原文的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一一比较。A句不是比喻,是“托物起兴”手法,由美丽的鸟引出要描写的“窈窕淑女”。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关雎》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2分)
【答案】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21·cn·jy·com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4分)
①“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 www.21-cn-jy.com
②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 )
【答案】 (1)X、(2)√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原文内容,判断正误。(1)写的是早晨的白露;(2)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答:
【答案】首先,它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其次,它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再次、以蒹葭、白露起兴,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解析】
试题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现代文阅读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相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等
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叙述。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7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 ,描绘了边塞 的景象,表现了
之情。(3分)
(2)本诗写诗人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山高路远,以“ ”和“ ”自比,在叙事中流露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选出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 )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后一句说自己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B.颔联是说使者到了居延,就象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天的上空。
C.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云霄,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大。
D.结尾一联是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查的骑兵,一问,才知道督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山呢。
【答案】(1) 艰苦行程,悲凉、凄清,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2) “征蓬”、“归雁”(3)B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三个空提示性词语“叙述”“描绘”“表现”阅读诗句,填空出“事、景、情”。 (2)了解诗歌的大意,尤其是三四句的含义,“征”和“归”其实就是在写诗人自己“现任”和“思乡”之情,“蓬”是枯荣的草,“雁”是迁徙的鸟,来比诗人自己。(3)颔联是说自己身不由己,像野草一样被风吹到北方,南飞的归雁引起自己的乡愁。“入”,不是飞来的意思,而是飞向天边(指南方)的意思。www-2-1-cnjy-com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美好画面。(2分)
(2)《破阵子》表现了少女们在美好春光里轻松欢快的心情,试分析下片中两次“笑”的特点。(3分)
【答案】(1)美丽的池边,星星点点地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嫩绿的树叶后,清脆的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的柳絮在漫天飞舞。(2)开头的“巧笑”,突出了参加踏青斗草的少女们兴高采烈,使人感受到春的美好。后面的笑从双脸生,更是意味深长。这位姑娘如此喜悦,似乎不仅仅是因为斗草赢,她将今朝斗草赢与昨日所做的一个美好的春梦联系起来,似乎获得了某种心愿即将实现的喜兆。
【解析】
试题分析:(1)“描绘画面”, 不是简单地翻译,是根据诗中情景加以联想,用散文的语言进行扩写,对诗中所提到的事物,用形容修饰的方法,写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
(2)前一个“笑”,可根据“东邻女伴”来理解,可以想像出一个快乐的场景,一群少女在嬉笑逗乐;后一个笑,根据“双脸生”来理解,指是的女子娇美的笑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答案】(1)(2分)羡 醉 (2)(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解析】
试题分析:(1)“羡”字是写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对两只彩蝶自由翻飞无限羡慕,“醉”,是从写诗人写美景淘醉。 (2)选择与春天有关系的字词来品析,“翠”字表现了“春”色,“浪”表现春色之浓,“肥”字形容水多,春水上涨。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冲刺2015年中考二轮精讲实练专测
诗词鉴赏(精讲)
一讲考点——考点梳理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很重要的考查内容,中考大致有四个常考考点。
(一)文体知识和作者了解
中考诗词鉴赏主要是鉴赏近体诗,即律诗和词曲,以律诗为主。
“律诗”,流行于唐代,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词,流行于宋代,与律诗不同,一篇中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词有“词牌”,是曲调名,不一定有“题”。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21*cnjy*com
曲:流行于元代,体式与词相近,曲也有曲牌。
(二)诗意的理解
这一考点的考查包括概括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说明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诗歌内容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
(2)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生进取、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家念亲、感叹世事、壮志难酬、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三)语言的品味
1、语言风格
(1)清新。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平实。如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绚丽。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明快。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洗练。如贾岛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7)豪迈。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诗词的艺术风格
(1)雄浑。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豪放。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沉郁。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4)婉约。如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悲慨。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6)旷达。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冲淡。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四)写作技巧分析
古诗词中写作技艺非常多,大概有十几种,综观近年各地中考,考到的有: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21教育网
(2)借景抒情。借景抒表即是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www-2-1-cnjy-com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21*cnjy*com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烘托。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8)用典。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9)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除此,还有“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对比”等。中考试卷中诗词称赏为一大题阅读题,二三个小题,涉及二三个题型。
二讲题型——题型解析
(一)内容理解题
【例题】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答案】眼前之实:国家衰败;心中之望:国家安宁,亲人团聚。
——此题型最易考到,一小题,赋值2分或3分。此类题一般是理解全诗或某句诗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以及某个字词有什么含义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
(二)炼字品析题
【例题】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答案】表现了莺飞舞鸣叫的欢快,以莺来衬托花的艳丽,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 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此题型是常考题弄,一小题,赋值2分或3分。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
(三)描绘画面题
【例题】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至5分。
(四)情感体味题
【例题】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此题型也是中考中好考到的。21·cn·jy·com
(五)主旨领悟题
【例题】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作者是在借古讽今: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此类题的解答,要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要观察诗中作者写了什么事,什么物,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有时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写得背景来考虑。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到5分。
(六)形象感知题
【例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一位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考的是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一小题,以简答的形式,赋值3至5分。
(七)写景概括题
【例题】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答案】云淡风轻、春花烂漫、柳枝舞动(傍花随柳),一派风和日丽的春天图景。
——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3至5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八)意境欣赏题
【例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答案】诗中写到“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 写群鸡合唱,村小人少,春雨敲竹,表现了小村宁静幽深的环境特点。2·1·c·n·j·y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3至5分。21·世纪*教育网
(九)名句赏析题
【例题】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答案】本句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名句欣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细致的涵泳品味能力,培养感受美、咀嚼美、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十)表达评价题
【例题】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案】(1)寓情于景。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2)动静结合与反衬。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以安适、幽静的环境,反衬沦落异乡的“断肠人”的悲愁。
——此类题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技巧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此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一小题,简答的方式,赋值2分或3分。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十一)典故溯源题
【例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的是西汉时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云中太守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征战沙场,杀敌报国。【出处:21教育名师】
——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典故溯源,既能考查我们对文史知识的积累,也能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还能考查在课内诗词学习时有没有养成踏实认真的习惯,可谓一石多鸟。此类题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一小题,简答形式,赋值2分或3分。
(十二)综合评价题
【例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案】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此类题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评价题两种形式。选择题有几个选项,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来判断正误。主题评价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一般是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选一个角度来回答,或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此类题赋值2分或3分。
三讲方法——方法点睛
(一)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诗词鉴赏题型繁多,以上列了十二题型,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1、炼字赏析题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 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2、内容理解题,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3、描绘画面题,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从看、听、触、嗅各个角度去再现诗可的画面。
4、情感品味题,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5、主旨领悟题。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6、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来源:21cnj*y.co*m】
7、景物描写题,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如果题目提高一点能力层级,会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需要从动静、虚实、远近、声色等角度作答。如果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这些景物多是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是被贬谪之愁等内涵。
8、意境欣赏题,首先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9、名句欣赏题,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10、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11、典故溯源题,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仅了解典故的本意,就诗论诗还不够,结合上下文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遭遇,读懂其隐藏在典故里面的内心话,才是解题的关键。有时题目还会进一步追问引用某则典故的表达效果,这时先要区分这个典故的意义、情感指向,是客观的描述物态,还是主观的抒发情志?如果是前者,其作用是使物态描绘得更生动、逼真、奇异等,
12、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解答客观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有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或者“两项”。其次,要整体扫描,大致锁定答案项。解答主观简述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二)诗词赏析技巧归纳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
(三)诗词赏析答题方式
方式一: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www.21-cn-jy.com
方式二: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四练实题——随堂小练
1、诗歌欣赏(6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下面关于诗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诗句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的这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作者在诗中对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大胆创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前句是说八百里急行军之后,将士们非常疲惫辛苦,于是用烤肉犒赏将士们。
4、古诗赏析(3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次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泰山是“五岳之首”,被尊称为_______。(1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险峻奇绝。
B、“决眦入归鸟”表明薄暮时分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
C、前三联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极写泰山的高峻神秀景象。
D、尾联表达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5、阅读下面诗歌(4分)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 是近景。 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2分)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五练原创——预测提升
1、诗歌赏析(4分)
【甲】夜雨寄北 【乙】宿云梦馆
李商隐 欧阳修
君问归期未有期, 北雁来时岁欲昏,
巴山夜雨涨秋池。 私书归梦杳难分。
何当共剪西窗烛, 井桐叶落池荷尽,
去话巴山夜雨时。 一夜西窗雨不闻。
(1)乙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2分)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2分)
2、阅读《诗经两首》(11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
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关雎》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2分)
(3)判断下面各句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4分)
①“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 21cnjy.com
②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 )
(4)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答:
3、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7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 ,描绘了边塞 的景象,表现了
之情。(3分)
(2)本诗写诗人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山高路远,以“ ”和“ ”自比,在叙事中流露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2分)2-1-c-n-j-y
(3)选出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 )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后一句说自己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B.颔联是说使者到了居延,就象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天的上空。
C.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云霄,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大。
D.结尾一联是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查的骑兵,一问,才知道督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山呢。
4、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美好画面。(2分)
(2)《破阵子》表现了少女们在美好春光里轻松欢快的心情,试分析下片中两次“笑”的特点。(3分)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版权所有:21教育】
(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