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1:24:23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王莽称帝时期,州牧拥有军政大权,而且爵位和地位还可以世袭,这一定程度上削
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C项,排除A项;B项“完善了”说法错误,且与史实
不符,故排除B项;王莽的这些举措不能缓解统治危机,故排除D项。
2.B【解析】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八条规定德国皇帝掌握官员的任免权,带有
强烈的专制色彩,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
的道路,原有的封建秩序遭到了冲击,故排除A、C两项;D项不能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故排除
D项。
3.D【解析】据材料可知,1941年年底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委各级干部成分来源于社会各
阶级,这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故选D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
除B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成分与国共两党政治分歧的消除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加速了我国改
革开放的进程,从而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现象,故选A项;B、C、D三项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
除B、C、D三项。
5.C【解析】据材料可知,吴起主张以军功来授予官职和决定爵位,他的主张有利于改变传统
的以血缘为基础的世袭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故选C项;A项“瓦解了”说法错误,与史
实不符,故排除A项;门阀士族主要形成于魏晋时期,故排除B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故排除D项。
6.B【解析】据材料“确认了国立大学学历的重要性”“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
等信息可知,日本文官改革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B项;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重视
学历和以考试选拔官员并不必然会阻碍阶层间的流动,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
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的统治得到强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道德修养的信息,
故排除D项。
7.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批准了张之洞等人力停科举制度的建
议,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政府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项;科举制度的废除与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
关,故排除C项
8.A【解析】据材料可知,《法学阶梯》对侵害他人财物行为的估价中不仅包括了受害人的直接
损失,而且还考虑到了受害人的间接损失,这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故选A项;B项与
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C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法学阶
梯》的作用,故排除D项
9.B【解析】据材料“不加强”“不可能”等信息可知,邓小平这一论述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意义,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莽称帝期间,将州刺史改称为州牧,使之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州牧拥有爵位,地位世袭。地皇元年(公元20年)二月,“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压之,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负责统军作战。这些举措
A.维护了社会稳定 B.完善了选官制度 C. 削弱了中央集权 D. 缓解了统治危机 2.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八条规定:“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据此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
A. 固化了原有的封建秩序 B. 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
C.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
3.表1为1941年年底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委各级干部成分情况统计表。这一干部成分构成表1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体现了全国联合抗战必胜的信念
C.有利于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D.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4.1992年我国共批准外资投资项目4874个,协议外资金额581亿美元,分别相当于1979—1991年的12年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外资金额的总和。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A. 改革开放的加速推进 B.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C. 成功加入了世贸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吴起在魏国攻打秦国时提出:“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他在楚国变法时主张, 贵族如果不立军功,爵位传至三世将被收回。吴起的这些主张
A. 瓦解了宗法血缘体系 B.打击了门阀士族集团
C. 有利于官僚政治形成 D.融合了诸子百家主张
6.1887年,日本明治政府颁行《文官考试试补及见习规则》,对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的人员任用都进行了限定,确认了国立大学学历的重要性。1893年,明治政府颁布《文官任用令》和《文官考试规则》,强调文官任用必须以考试合格为前提。据此可知,日本文官改革
A. 阻碍了阶层间的流动 B. 注重官员的文化素质
C. 冲击了天皇专制基础 D. 忽视了官员道德修养
7.1905年8月,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朝廷重要官员6人一起奏请立刻废止科举制度,指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这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
A. “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 B.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
C.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D. 选官制度改革的进程
8.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必须估价损失,而损失包括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有人杀害了一对骡子中的一头,或四驾马车中的一匹马,那不仅要对被杀的骡或马估价,而且还要进一步计算那些活着的贬值了多少。这
A. 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B.加重了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C. 保证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原则 D.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成功转型
9.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这一论述
A.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 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C. 开启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调整
10.表2所示历史事件可用于研究汉代
表 2
A.民族关系的复杂 B.边患危机的解除 C.周边环境的恶化 D. 中原文明的拓展
1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虽然法国和瑞典在战争中获得了大片领土,但这也导致了其他国家的不满。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更加稳固,宗教方面的纷争也没有得到解决。据此可知,这个体系
A.为自身的瓦解埋下了祸根 B.激化了欧洲大国之间矛盾
C. 进一步导致了欧洲的混乱 D.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12.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述
A.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验总结
B. 阐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重要性
C.揭示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联性
D.成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思想基础
13.806年,针对当时藩镇割据和连年拥兵问题,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销兵数,省军费,在断召募(不再增补新的兵员,通过自然损耗的办法),“使逃不补,死不填,则十年之间,十又减其三四”。白居易的这一建议
A. 有助于减少民众赋税负担 B. 反映出君主决策权威受挫
C.凸显了精兵强国的紧迫性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影响力
14.据史载: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豪富之家“收留各处军灶、匠籍或强盗窝贼,招集四方游手好闲或搬戏赌博之徒,皆因原籍犯罪,逃来此处隐藏”。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 地方势力开始崛起 B. 里甲制度遭到破坏
C.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D.户籍制度陷入崩溃
15.隋朝义仓以“当社”为单位,粮食由当社“造仓窖贮之”,负责具体管理的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社司”。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懂者,即以此谷赈给”。隋朝的义仓制度
A. 推动了地方自治的兴起 B. 解决了基层治理难题
C. 完善了政府的优抚政策 D.凸显了社会保障功能
16.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已形成覆盖全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网络,不再是“施舍”“恩赐”,而是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种“权利”。这— “权利”
A. 促成了公平社会的最终实现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内涵
C. 导致了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 D. 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英王威廉三世经常与少数几个重要的大臣聚会于密室,商讨国事,内阁已具雏形。乔治一世当政时,厌恶议会中无休止的争吵,渐渐失去参加枢密院会议的兴趣,并从1718年起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而指定财政大臣代其主持。1712年担任首席财政大臣的沃 波尔以卓越的才干操纵下院,控制内阁,独揽行政大权。内阁会议自此有了自己的首脑——首相,摆脱了国王的控制。与此同时,辉格党在国王的支持下,长期掌控议会。而久居台下的托利党经过逐步的分化与重组,发展为政府的“反对派”。议会与政党的接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摘编自岳爱成《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
材料二
复辟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不仅拒绝召开议会,还于1830年7月26日发布多项敕令,以 君主专制的强硬政策对抗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资产阶级代表梯也尔随之起草了一份“抗议书”,认为“政府违反了法制,我们可以不服从”“政府现在丧失了合法性”“我们反抗它”。7 月29日,成千上万的工人、退伍军官、小商人等在巴黎自发地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自由万岁!”“打倒波旁王朝!”的口号响彻巴黎上空。8月2日查理十世被迫退位后,波旁王朝在法国的200余年的统治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吕一民《大国通史: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初期英国民主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及意
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波旁王朝“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法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为了进一步推进世界和平事业,维护周边安全,深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领导人在分析国际局势的基础上,于1954年决定首先发展与印度、缅甸的关系,并取得了突破。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同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发展双方关系,从而为解决中印、中缅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和平外交树立了榜样。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中国外交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在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进一步 调整。与此同时,中国与美日等国家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并重视与西欧各国的发 展。这些成果为改革开放时期开启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翠萍《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外交
战略的演变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影响我国
外交战略调整的因素并分析其战略调整的意义。(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 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 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 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 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 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 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 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乡约滥觞于吕大钧(1029—1080,今陕西蓝田人)于1076年所创《蓝田吕氏乡约》,鉴于乡党邻里的辅车相依、利害与共而“爱(于是)为立约以期同归于善”,遂制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规约,每条之下又具文详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规定了乡民修 身、立业、齐家、交游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及日常活动的礼仪俗规。乡约的实行,不仅使得蓝田 “一乡之中,睦姻任恤,休戚相关,何风(风俗)之淳且厚矣”,而且使善行广布,良俗迁移,“关 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蓝田吕氏乡约》的短文。(要求:短文包括标题以及乡约制定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字数不少于3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