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8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5:1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8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行;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选择性必修1) 1.理解并运用唯物史观构建新中国成立及巩固政权的各项措施的关系并进行说明。(唯物史观4、时空观念4、历史解释4)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建立。(选择性必修2) 4.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意义。(选择性必修3)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及主要成就。
(时空观念3、历史解释4)
3.认识过渡阶段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各项措施和意义。(史料实证4、历史解释4)
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提出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日内瓦
会议
亚非会议
“求同存异”
政治
中华人民
共和国
成立
抗美援朝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49年
1950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经济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完成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
思想《论人民民主专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政治 巩固人民政权;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稳定国家财政,调整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视角2 开创和平外交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一览表(部分)
时间 交换单位名称
1949 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苏联科学院图书馆
1950 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
1951 列宁格勒大学图书馆
保加利亚国家图书馆
民主德国国家图书馆
波兰国家图书馆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图书馆
1952 日本中国研究所
蒙古国家图书馆
越南国家图书馆
——摘编自李伟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图书馆出版物的国际交换》
1954 剑桥大学图书馆
朝鲜人民大学习堂
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图书馆
1955 苏联外文图书馆
土耳其国家图书馆
菲律宾大学图书馆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1956 民主德国卡尔·马克思市图书馆
美国佐治亚大学图书馆
法国吉美博物馆
美国犹他大学图书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文化合作受外交政策调整影响。
阐述:
1949—1952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政府外交上实施“一边倒”的政策,积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友好交流。
1954—195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的主要对象更加广泛,增加了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亚非会议,加深了与亚非国家间的理解和互信。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向世界传递了超越意识形态与各国和平共处的积极信号。
综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物国际交换是新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缩影,合作对象发展变化反映了新中国初期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3.(2021·江苏卷,11)下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
“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
4.(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
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
“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
5.(2021·山东卷,8)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D
[结构图示]
[逻辑表达] 将图示补充完整,并阐释其逻辑关系。
土地改革、统一财经
追歼残敌、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化三改造
五四宪法和三大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外交上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1954年颁布宪法,确立三大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人民政权的巩固
1.(2021·浙江6月选考,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
2.(2020·海南卷,12)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上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C
材料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辽东、辽西省开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秋冬两季,辽东省5 903个村普遍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村干部,讨论决定当地的重大事宜。
1953年2月,金县一区八里村成立全国第一个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金县友谊果树集体农庄”,由55户组成。
3月11日,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鞍山炼铁厂8号高炉建成并开工生产。19日,周恩来总理到鞍钢视察了8号高炉。
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协定,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这些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29.35亿元。
1956年1月,辽宁省在进行农业合作化全面规划的同时,将行政村制改为乡制。全省原有10 928个行政村,改划为2 520个乡。
1956年2月底,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2 910个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包括小商贩)有60%左右实行公私合营。
——摘编自《辽宁省志大事记》
(4)提取材料四信息,说明材料四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材料类型 及价值 地方志属于一手史料,对研究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有参考价值
政治 新中国成立;建立县、区、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村改为乡制 可以用来说明农村基层行政建制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经济 金县第一个集体农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高炉;全省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和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或答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一五”计划(或答出工业化建设)
外交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 可以用来说明中苏关系友好(或答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及落实)
视角3 创建基本制度
材料三 图一、图二是创作于1935年的《晚归》和1955年的《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
(3)比较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论题:绘画作品反映中国农村的巨大进步。
阐述:193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不聊生。画中的农民使用铁犁牛耕进行个体生产,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产生活孤独清苦。作品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人文关注,彰显了画家的政治文化立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一五”计划实施并取得重大成就,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发生重大变化。画中的农民使用
农业机械进行集体生产,气氛祥和欢乐。作品通过对农民的新形象塑造,表达了对新政权和新生活的赞美。
10.(2021·北京卷,17,节选)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6.(2019·全国Ⅰ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D
7.(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8.(2021·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A
9.(2021·辽宁卷,9)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教事业
11.(2019·全国Ⅲ卷,31)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D
12.(2021·福建卷,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
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B
13.(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
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