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秋声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5 22: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声赋》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关于“赋”
???(1)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扌离 (chī)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扌离 文,指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体物”是摹写事物,汉代大赋更多模山范水、叙写宫苑游猎之作,大量罗列各种珍禽奇兽、名花异木、虫鱼水族等,名目繁多。“写志”在文章结尾尽讽谏之义”。“铺采扌离 文”指在语言上使用华美的词藻,着上绚丽的色彩。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句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2)演变:“赋”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骚赋以屈原、宋玉为代表;汉赋以枚乘的《七发》开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文赋是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公集》。
【阅读指导】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入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字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赋的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了。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入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资料】
???一、欧阳修在宋代文坛上有怎样的地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江西吉水)人。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很贫穷,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二十四岁中进士后,在西昆派文人、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府里,开始和尹洙、梅尧臣等唱和诗歌并提倡古文,逐渐成为著名的文章家和文坛领袖。他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朝廷和地方的许多官职,也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
???当欧阳修登上文坛和仕途的时候,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都日趋严重,统治阶级内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斗争异常激烈,欧阳修坚决地站在范仲淹一面,关切国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责那些“先荣而饱”的人不知为天下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而能忧天下的人“又皆远贱”。他指出王朝诱民、兼并、徭役等大弊(《原弊》),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的政治。由于他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但由于他政治上、文学上的才能为王朝所重视,贬官不久往往又得到起用。他早年敌视王伦、王则等的起义,表现为地主阶级的立场;后来官越做越高,名越来越大,政治上倾向保守,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欧阳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对保守派的斗争,和他在文学上提倡诗文革新对西昆派的斗争,是互相呼应的。范仲淹在天圣三年(1025)提出的改革时弊的主张,就包括对文风的改革。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文革新运动,正是由上而下,适应当时政治运动的要求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也因为这样,所以欧阳修在嘉祐二年(1057)知贡举时,就通过科举考试来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排斥了继西昆派气焰被打击后而起来的“险怪奇涩之文”,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至于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人的诗文,名重一时,也和他的奖掖提拔分不开的,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理论和韩愈一脉相承。在文和道的关系上,他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是内容,如金玉;文是形式,如金玉发出的光辉,“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但他也看到,有充分道德修养的人,并不一定就能写文章,而且也不一定需要表现于文章,如颜回。可见道与文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能等同起来,混为一谈。他认为“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答吴充秀才书》),要真能工文的首要条件是对于道“务深讲而笃信之”,要使道“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与张秀才第二书》)。他反对那种“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反对那种“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溺”于文的态度。这样,他使文章和他所关心的“百事”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道统”观念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文章。
???欧阳修有一些政论性散文,是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如《朋党论》反击保守派对范仲淹等革新人物的诬蔑,讽谏统治者应该任贤退恶,表现了他鲜明的政治态度和斗争精神。著名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以后唐事例表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为北宋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富于现实意义。在写作上也显示其语言婉转流畅、笔端富于感情的特点,这与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一致的。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间的游乐,层次历落分明,语言自然流畅,表达了摆脱约束,从容委婉的情致。他的《秋声赋》,用散文的笔调,通过多种譬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烘托秋天景象的变态百端,一变向来辞赋凝重板滞、略无生气的面貌,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风格实各不同。如果说,韩愈的文章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就像澄净潋滟的陂塘。韩文滔滔雄辩,欧文娓娓而谈;韩文沉着痛快,欧文委婉含蓄。其文简括有法,而议论迂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轻快,略无滞涩窘迫之感,作为宋代散文的奠基者,是毫无愧色的。
???欧阳修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历史(907~960),即唐宋之间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薜居飞奉诏编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之为《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属记传体断代史。
???谥号文忠,文集名为《欧阳文忠公集》。
???所著《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惑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花虽晚不须嗟。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欧阳修被贬官峡州,做了夷陵县令。《戏答元珍》是被贬官的第二年(1037年)写给峡州判官丁宝臣的一首酬答诗。
???开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两句,写山城僻远,时至二月,冬寒不去,娇花未见。“天涯”点明被贬地点僻远。“未见花”写春寒料峭。这两句诗表现写景,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被贬官的境遇。“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两句,写山城早春的奇异景物。尽管“残雪压枝”,橘枝却已泛绿;尽管冻雪威压,竹笋却在抽芽。这两句写出了橘、笋傲雪斗寒的生命力。“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两句写作者的心情。前句写乡愁,后句写有感。夜闻归雁鸣叫,产生怀乡之情,同时作者也感到了被贬“天涯”的冷漠。但是,诗人从橘树和竹笋的傲雪斗寒中感悟到了严寒中的春意,从沉闷和压抑中又昂扬起来。最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两句回忆过去,想到将来,自我安慰。“洛阳花下客”和“野芳虽晚”是荣辱迥异的两种境遇的鲜明对照。由于诗人受到了橘、笋斗争精神的激励,坚信春天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既如此,也就不必为“野芳”晚而愁叹了。
???本诗虽然只是朋友间赠答唱和之作,但在平直的写景抒情中,表现了一种新颖的意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寓情于景”是本诗的艺术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全诗看,头四句重在写景,实际上,景中寓情;后四句意在抒情,实际上,情未离景。
《秋声赋》集评
???赋每伤于徘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赋之变调,别有文情。
?????????????????????????????????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
《秋声赋》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声音,惊异地仔细倾听,说道:“奇怪啊!”起初,听起来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那声音)奔腾澎湃起来,好像江河夜间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那声音)碰到物体就发出金属相互撞击时的铿锵之声,又如同开赴敌阵的士兵,口中衔枚疾走,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的脚步声。我问书童:“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来说:“星星和月亮皎洁光耀,银河当空而挂,四处没有一点人声,那声音是从树间发出的。”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啊。它为了什么而来呢?秋的情景是: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高日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意态萧瑟,山川寂寞。所以,秋的声音才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一旦秋风吹过,绿草变色,树木落叶。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时候,时令上属于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的义气,它常把严酷的摧残作为主旨。天对待万物,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所以,在音乐上,商声是西方之声(也就是秋天的声音),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是悲伤的意思,万物已经衰老,令人悲伤;‘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东西,秋天来了也会飘零。人是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百种忧虑影响他的心绪,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心绪波动,必然耗损他的精神。更何况要考虑他的力量办不到,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呢。这当然就会使他红润丰满的容貌变得像枯木一样,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为何要拿自己并非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和草木争繁斗盛呢?应当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那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低头睡着了。此时只听到四面虫鸣唧唧,好像应和着我的叹息。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诗歌清丽自然,有“小杜”之称,与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B.赋,文体名,是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C.赋用作文体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D.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赋体佳作,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4.下面句子、作者及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孔子——《尚书》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5.下边几副对联,题联的对象依次是谁?选出答案正确的项。(3分)(??? )
???①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②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③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世人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⑤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A.屈原? 欧阳修? 司马迁? 关汉卿? 吴承恩
???B.司马迁? 陶渊明? 屈原? 杜甫? 蒲松龄
???C.屈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甫? 蒲松龄
???D.司马迁? 陶渊明? 屈原? 关汉卿? 吴承恩
???二、课内阅读
???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完成第6—7题。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属撞击声),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①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②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用针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6.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②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用针刺)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7.清人吴楚材在选编《古文观止》时对《秋声赋》的评价是“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问欧阳修是如何把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的?
???三、阅读探究
???8、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A、“春风疑不到天涯”句暗寓皇恩不至,其写法和内蕴与“春风不到玉门关”类似。
???B、第二、三联写由所见、所闻到所感,转接自然;景之鲜活,情之万端,尽在其中。
???C、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抑郁低沉,怨恨难平的思想感情。
???D、全诗写景自然清新,抒情一波三折,将诗人之笔与政治家之情融为一体,可见大家风范。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欧阳修的《戕竹记》,完成第10—14题。
戕竹记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①下。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守都山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②。”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③。”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注:①渭川:《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②不作无益害有益:《尚书·旅獒》:“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③君子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 坐:因为
???B.简历芟养,率须谨严??? 简:挑选
???C.亡公私谁何??? 亡:灭亡
???D.上益笃俭??? 益:更加
???11.翻译下列句子
???A.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B.下亡有啬色不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12.填空:
???①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笔之???? ,洛竹之利,???? 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地展现洛竹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②文章的第二段,先写???? 的时间,再写戕竹的行为,最后写???? 。
???13.最后一段是议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由此发生了什么道理?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答:???????????????????????????????????????????????????????????????????
???14.文章的标题为《戕竹记》,但第一段却不写戕(砍伐)竹,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联系。
???答:???????????????????????????????????????????????????????????????????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选段,完成第15—19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 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5、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16、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17、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 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18、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阅读欧阳修的《踏莎行》,完成第20—22题。
踏莎行 欧阳修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0.上阕的内容是什么?“摇”字在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的是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感情?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一句词和它的内容相近,那句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写的?从哪儿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投郑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因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红体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体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2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③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③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⑥
???26、对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能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2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柳宗元? 欧阳修
???2、逸豫可以亡身
???3、A(“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4、B(作者是欧阳修,出自《伶官传序》。)
???5、C
???二、课内阅读
???6、①这就是秋声啊。它为了什么而来呢?
???②秋的情景是:颜色惨淡,烟云密集;容貌清明,天高日亮;气候寒冷,刺人肌骨;意态萧瑟,山川寂寞。
???③它们之所以零落衰败是因为秋之气的余威。
???7、作者用了不少表明时间的词,不同的时间,秋天传出的声音也不同,因此从时间的角度写出了秋声变化的过程。作者还用了大量的比喻,把秋声比作不同的事物,写出了秋声的变化和丰富多彩。
???三、阅读探究
???8、C
???9、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10、C(通“无”)?
???11、①一边砍伐,一边装船(运走),从不停止。②老百姓看不出一点惋惜的样子,因此知道这是因为他们被官吏所逼迫。?
???12、①盛,洛竹? ②戕竹,结果?
???13、最后两句(以句号为单位)?
???14、第一段写洛竹之盛、之经济价值、之栽种不易、之观赏作用,意在为下文的戕竹作铺垫和反衬。
???15、泡? 听得? 细? 漏?
???16、B?
???17、形? 音? 色? 秋中有情? 情中有秋?
???18、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19、B
???20、上阕描写离家远行的人旅途中所见所感。一个“摇”字写出了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21、运用比喻,写出了离人对妻子的无尽思念,离愁如春水般迢迢不断,蕴含了深深的离情别绪。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下阕描绘了离人的妻子望穿秋水,在高楼上倚栏眺望,盼望丈大的画面。是从离人的角度写的。从“楼高莫近危栏倚”中的“莫”字可以看出。?
???23、A(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A错,“凶”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寡人之于国也》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之句。)
???24、D(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能力。A中均为连词,不译;B中当“于是,便”讲;C中作“替”讲;D中①作“用”讲;②作“根据”讲。)
???25、B(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②表现其机智,不合题意,排除C、D;③表现其嫉恶如仇,行动果敢,也不合题意,再排除A。故选B。)
???26、C(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A、B、D均符合文意。C中“耻于见人,不够自信”不合原文,文中有“亦自修为威仪”之句。)
???27、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了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需直译,并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第一个“乃”作“于是”讲,第二个“乃”作“才”讲;“特”当“只是”讲,“然”是“这样”,“及”是“等到”,“固”是“本来”,“但”是“只是”。以上实词、虚词均是常见义项,并出自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