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同步练习(一)
一、重点问题
1.本文是如何描绘“秋声”形象的?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3.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二、阅读分析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日:“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日:“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革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1教育网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4.“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修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3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4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
5.欧阳修对秋声之“势”,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1)对秋声之势所作的正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字)
(2)所作的侧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3字)www.21-cn-jy.com
6.文中对“童子”做了两次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效果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g) 萧飒(fēng) 浙沥(xīlì)
B.栗冽(lìnliè) 吹拂(fú) 肃杀(sù)
C. 杀戮(lù) 戕贼(qiāng) 黟然(mò)
D.飘泊(bó) 丘墟(xú) 南浦(pǔ)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
B.豁然开朗 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 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
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浙沥以萧飒 萧飒:沙沙拉拉的风声。
B.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敛:收,聚。
C.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意:大意。
D.丰草绿缛而争茂 绿缛:碧绿繁茂。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悚然而听之 忽奔腾而砰湃
B.百忧感其心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其触于物也 天之于物
D.浙沥以萧飒 丰草绿缛而争茂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如波涛夜惊
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哎呀真令人悲伤啊!这就是秋声嘛。它是从哪
里来的呢?
B.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它的情调萧条,山河大地一片寂寥。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它就是所谓天地间的“义”气,本应以严厉和收煞为己任。
D.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夷”就是刈杀啊,事物发展过盛,就应当收煞了。
二、填空题
7.补充名句。
(1)又如赴敌之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色惨淡,__________;其容清明,__________。
(3)人为动物,惟物之灵,__________,_________。
听秋——读《秋声赋》有感
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一个被忧郁笼罩的季节,征伐在秋天,行刑在秋天,离愁别绪也似乎都在秋天,以至于有人发出感慨:“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的不温不火,秋雨的绵延不断,我们都看得到感觉得到,因此,李清照在失去亲人后叹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正是那秋风看似温和实际熬人心思的脾性,而柳永却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完全赋予秋天冷落凄凉,更有李煜在《相见欢》中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诸多例子足以说明人们都喜欢寄秋于一抹或浓或淡的愁绪,而多又从视觉、触觉、嗅觉谈起,却少有人独辟蹊径来感知秋天。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而欧阳修却开此先河,在《秋声赋》中道:“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惊夜,风雨骤至,其触子物也,但闻人马之行声。”由近及远,由静至躁,虽足未出户,但却感觉得到秋风扫落叶的声息,晚秋落叶的无奈似乎更能体现人们的愁苦,但“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的确,春花秋实,深秋落叶,实乃自然现象,但人们却偏偏喜好将离别带来的愁绪归罪于秋风、秋雨。只道那秋雨延绵,纷扰繁乱,只平添内心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或曰那秋风无情,扫尽叶果,只留在人间那失去灵魂的树的躯壳,可谁曾闭上双眼,屏息静听,那微弱的飒飒之声,能否让你想象那一片片泛黄的树叶是如何打着旋儿从空中落下,再在地上众多的落叶上击起一晕涟漪,亦不知那曾经辉煌的花朵在成为落红的瞬间众人的惋惜,是否会让你听到一声长吁,演绎着一种坦然、洒脱,成为永恒…… 21cnjy.com
睁开双眼,看得到一个过于“形象”的秋,但会令你倍感失却了许多,闭上双眼,也许你暂时只有黑暗相伴,但却已拥有一个崭新的天地,任你畅游。 21·cn·jy·com
用心感知自然,换一种方式与秋交流,或许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秋声赋
落日熔金,海染霞光。余携子观海,登高望远,闻涛声阵阵,似有歌声,欣然听之,若《欢乐颂》曲,由远及近,愈加清晰。忽高亢,忽悠扬,和着大海忽奔腾而澎湃。如欢庆之场面,忽又群声鼎沸。欢乐之声抚过海面,浪花欢笑,拍岸如雪;又融于丛树,群树则合拍起舞,共畅生机。 2·1·c·n·j·y
余观之,海成了橘红色,壮观美丽胜过天空。海水涌动,排浪翻滚,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如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复有消失。复又闪烁着,滚动着,涌来。犹如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余谓子曰, 此正是秋之颜色,欢乐之声唱响的时候,大地一片金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瓜果飘香,其色浓烈,其景艳丽,其状辽阔,其意舒畅,其声喜悦。秋,殷实也,收获也,欢乐也。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秋,盛也,行为金,谓天地之义气。天生之物,春生秋实。逢其盛世,其居也安,其业也乐,书海飘香,开卷有益,健康阳光 ,和谐相处 ,父母安康,夫唱妇随,执子之手,其乐融融;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已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当此时光,心境坦荡,顺其自然;秋之醇厚,足以载物。秋也,真正之欢乐颂歌。
人,万物之灵,与草木而争荣岂不悲哉?天地生万物,而万物之有其形,皆为人之所取,何生悲乎?理当坦然溶于天地之间,归于尘埃之中以顺应天时,余观欧阳修之悲凉秋声,实乃心境使然,殊不知,沉舟侧畔千帆皆过,病树前头万木又春,何必 枉生悲喜?故走过之四季,皆为快乐,余耳边之秋声也,实欢乐之颂歌,故作此文以记之。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