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欧阳修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进一步掌握赋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特点。
2.在读熟读懂的前提下理解作者思想,学习鉴赏作品特点。
3.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安分守己、养生保命思想的消极性。
学习方法
1.搜集资料,了解欧阳修及“赋”的文体知识。
2.熟诵课文,品味文章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
3.科学地看待作者的思想,取其精华。
解文题
这是描写秋天声音的一篇赋文。赋是讲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句式整齐、对仗排比而又押韵的文体。唐宋古文家们加以改造,行文中增加了散文成分,使它更自由灵活一些。欧阳修的这篇赋,是这种创新的成功之作。
本篇赋把无形的秋声写得绘形绘色,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秋夜的萧森凄清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在写作技巧上,是成功的。但其主题则是宜扬安分守己、养生保命的消极思想。特别是’使用了一些古代哲学术语,袭用了所谓阴阳、五行的传统观点,今天看来是落后而幼稚的,但作者却是当做天经地义而笃信的。当然,这是时代局限了他。
识作者
欧阳修(1007— ( http: / / www.21cnjy.com )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景枯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宜德郎,充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颖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枯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傅的身份辞职,居颖州。卒谥文忠。
正字音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鏦(cōng)铮铮(zhēng)
烟霏(fēi) 栗冽(liè) 砭(biān)人肌骨
呼号(háo) 绿缛(rù) 物过盛(shèng)
渥(wò)然 槁(gǎo)木 戕(qiāng)贼
释词义
1.通假宇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悟主旨
这是欧阳修通过赋写秋声寄抒内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慨的一篇文章。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淋漓尽致,开头从“闻有声”人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作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通过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描写,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残。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品艺术
1.文章状物抒情的写法
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 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军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 秋色“惨淡”,令人联想起孤儿寡妇无食无衣的面色,对此能不触目心伤吗 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无非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声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彩,因此一读此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傍徨,愀然难以为怀。客观景况融人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悄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
2.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
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心而睡”,漠然无动,这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主人担心“绿肥红瘦”,而侍儿“却道海棠依旧”,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不仅相映成趣,而且相得益彰。
3.遣词造句上的音乐美
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婉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铮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感慨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音量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浙沥”奔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所不能及。“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的佳胜。
4.描写秋声的方法
作者既运用象声词唤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人的听觉形象,又连用三个人们所习闻的声音——波涛、风雨、人马衔枚疾走——作比喻,以唤起人在听觉上的联想。二者参互使用,就使声音好像在耳边重现出来。在这些描写中,作者还表现了秋声时而高远,时而切近,时而微细,时而洪大的变化,这也突出了秋声的特点。
作者写童子寻觅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的踪迹,描绘了“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秋夜景象,这样,就把上文对秋声的描绘置于典型的秋夜环境之中,静中见动,加强了气氛的渲染。
析重点
这篇文章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提示:此赋的主旨在于通过秋声摹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53岁。他自29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事上书切责司谏高若讷,初贬夷陵;39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构陷,再贬滁州;48岁那一年,刚刚期满复官,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几乎出知同州。人仕20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50多岁了,身体、心态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但伤秋毕竟是一个古老的主题,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个主题写出的名篇不少。“秋思遥深”,人多如此,单凭这一点,不可能使这篇文章获得那么高的声誉。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是因为在艺术上确有人所难及的地方。
攻难点
文章写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 是怎么写的
提示:写秋声而如此感动人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他把秋声比拟为浙沥萧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风雨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第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
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人虚。那秋色:轻烟飘飞不绝,薄云虽少未尽,色调是惨淡的。那秋容:晴天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云薄则感到天高,天愈高则愈感空旷寥廓。那秋气: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至于秋意,则萧条寂寞,仿佛万物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这一层写秋之为状,好像游离于题面“秋声”,其实,“写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因为,秋声来自秋风。风因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同而有疾徐大小之别,又因流动的方向不同而有东西南北之分;如果风速风向相同,便很难说秋风与别的风有多大区别。用了“秋之为状”一加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正是此意。
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音乐写秋之为心,藉秋心进一步渲染秋声。刑官古名“秋官”,秋天又是用兵的季节,因此秋有一种肃杀之心。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与秋相应的是商声;“商”“伤”通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是夷则。“夷”字可训为杀戮,正与物盛则衰、草茂当杀的自然规律相应。秋之为心如此,故万物逢秋而兴悲,更何况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呢 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正不必拘于训诂。
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悄凄怆的意境。
答问题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提示:文章中有两段文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秋声。第一段通过“听”写秋声,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和“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从“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秋声,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第二段,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从而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当然,文章最后的秋虫声也可以认为是秋声。总之,作者运用诸种手段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十分形象。
学习资料
1.关于“赋”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侧重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体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就是“赋”的著名代表作。当今一些作家在散文题目中冠以“赋”的,如杨朔的《茶花赋》、峻青的《秋色赋》已与这种“赋”的文体无关,而是表示“赞”的意思。
2.秋的文化特点
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乃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的亚欧大陆上,四季分明,秋天的气候特点特别明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而作为社会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族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这种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等。因此,“悲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