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7: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龙满族自治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被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术的迅速扩张下演变为被动无意识的“群氓”。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偶像崇拜几乎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心理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着粉丝的扩张,我们也看到,诸如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也充斥于青少年粉丝行为中。对青少年粉丝而言,他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和所呈现的现实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由此,很容易“跑偏”。
要想对青少年粉丝进行引导,就必须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媒介化社会来临后,媒介素养被誉为是和“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对青少年粉丝的引导,既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粉丝对媒介中偶像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识,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媒介传播中来,参与多元化的媒介实践。
首先,学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把媒介素养纳入基础的正规教育体系,根据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提高学生对媒介世界中偶像的批判认知能力。譬如,可以在分析信息这一授课环节加强对偶像文本的分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偶像的作品、访谈、广告等,在共同的讨论中帮助学生从媒介分析的角度理解偶像,对偶像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全方位地认识偶像。
其次,家庭也应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在面对拥有粉丝身份的孩子时,应在跳出“保护主义”倾向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全面认识孩子所崇拜的对象。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媒介中所呈现的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为其讲解这些偶像人物是如何通过艰苦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以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社会上已发生的不良追星“惨剧”,让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过度追星行为的负面影响;此外,父母与孩子的媒介使用行为,制定合理的媒介使用时间表,同时鼓励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媒体参与,逐步培养并发展孩子的多元兴趣,防止偶像成为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最后,媒体也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粉丝的重要力量。对媒体而言,媒体在塑造偶像时应更加注重他们的道德品质,树立一些勤奋、乐观、坚强向上的榜样,消解偶像的神秘色彩;应通过宣传明星所从事的公益活动来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媒体也不应忽视对科学家、学者、作家等杰出人物的报道,使这些人也能够成为青少年效仿的对象。
(摘编自蔡骐《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粉丝”的引导》)
材料二: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非常关键。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现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
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一位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
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
(摘编自周珊珊《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少年粉丝偶像崇拜本没有错,但如果对媒介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就容易因对明星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
B.青少年粉丝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因此在媒介化社会中容易产生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
C.对于青少年粉丝而言,随着时代发展,追星方式也在变化,有“参与式”“陪伴式”,人们可以此为契机正面引导。
D.青少年粉丝群体能有文明自制力,讲究良好的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如此种种,值得点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某种程度上,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合理性,也许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我们不能对粉丝群体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以此提高学生对媒介中偶像的批判认知能力。
C.有些明星对自己严格要求,他们正确的行为、善良的举措感染了粉丝,使粉丝培养了好的习惯,营造出好的氛围,形成了良性粉丝文化。
D.对粉丝加以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对标偶像,提高自己,他们就会变得勤奋、专业、充满想象力,逐渐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用来对青少年粉丝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是( )(3分)
A.钟南山院士敢医敢言,勇于担当,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挽救了无数生命,做出巨大贡献,荣获“共和国勋章”。
B.中国女排运动员朱婷胸怀梦想,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率队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并蝉联世界杯MVP,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C.某自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粉丝和流量,邀请网红明星代言产品,大批粉丝崇拜“爱豆”,不惜重金打赏购买。
D.3月12日这一天,周润发、黄晓明等影视明星带领粉丝们一起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阳光帅气的样子在劳动时更加有魅力。
4.如果你是一名粉丝,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希望你的偶像在哪些方面展现出偶像的正面形象?这些正面形象对粉丝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4分)
5.在对待“粉丝”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什么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墙下短记
史铁生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
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
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那很可能是我对于墙的第一种印象。
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
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没有门,但是母亲走过去了,在那里面,高高的树上蝉鸣浩大,高高的树下母亲的身影很小,在我的恐惧里那儿即是远方。
我现在有很多时间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林立一般的高墙和矮墙。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没有多少事可以放心到光天化日下去做。规规整整的高楼叫人想起图书馆的目录柜,只有上帝可以去拉开每一个小抽屉,查阅亿万件心灵秘史,看见破墙而出的梦想都在墙的封护中徘徊。
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
把所有的墙都拆掉的愿望自古就有。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唰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趣味不足。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
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
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同时,它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
B.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作者在遭遇人生的劫难后充满痛苦、不甘、怨愤,始终无法正视。
D.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
7.文章为什么描写《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吹奏的老人?(6分)
8.请结合全文,分析“墙”的内涵。(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授”字含义相同。
B.《范滂传》与“六艺经传”(《师说》)中的“传”字含义不相同。
C.“得轼《刑赏忠厚论》”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
D.“殿试中乙科”与“其曲中规”(《劝学》)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11.下列对课内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B.《春秋》是“六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C.“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与“君子不齿”(《师说》)中的“君子”指代对象一致。
D.《师说》中的“说”是古文中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文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2)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题目为“观书有感”,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义。
B.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
C.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动。
D.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
16.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 ”两句用枯黄的桑叶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2)屈原《离骚》中用“ , ”两句写自己的服饰,其实是用比兴手法来写高洁美德。
(3)《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自制食品在网络上盛行,从咸菜、腊肉到果酒、饼干,无不被商家打上“纯天然”“无添加”的标签, ① ,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购买意愿。这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② ,形成了双赢局面。
现在还出现了认种一棵果树、一片菜地等做法,并且还让消费者在网上随时观察果蔬的长势。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获得新鲜果蔬的同时,还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自制食品销售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深得消费者喜爱。可以说,为自制农副产品等食品开辟线上销售渠道,是信息时代的一项创举,应该得到支持。销售自制食品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是商家必须按规定经营。比如入网自制食品必须要有质量保证,其经营者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生产、经营食品的资质,才能许可生产。自制食品一旦形成生产线,有了代理, ③ ,倘若再按自产自销来经营与管理,就极易出问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19.上述材料第二段有两处逻辑关系不当,请指出来并简要解说。(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____________。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____________。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______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司空见惯 责无旁贷 迫不及待 以及
B.不可或缺 义不容辞 迫在眉睫 导致
C.司空见惯 义不容辞 迫不及待 以及
D.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 导致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导航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只需打开导航软件,人们便可以按照语音提示到达目的地。于是,有人说从此天下再无“路盲”。
然而,时下也有一些青少年,一味盲目追星,把明星偶像当作自己的“导航仪”。须知,过度依赖“导航”,会使人思想简单,思维懒惰,变成另一类“路盲”。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正确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正面形象:个人修养方面——积极阳光、富有内涵;
社会责任方面——关爱他人,投身公益。
积极影响:阅读学习,能传播正能量;融入社会,热心公共事业。 5.相同点:都认为要对青少年粉丝进行正面的引导,并且都主张借助于多方面的力量进行引导。不同点:材料一侧重谈“要想对青少年粉丝进行引导,就必须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材料二侧重谈“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引导粉丝群体贡献正向价值”。
6.C 7.①悠沉的乐声烘托作者凄怆的心境。②《苏武牧羊》讲述苏武流放绝地,持节坚守十九年始终不渝的故事,借哀而不死的咏叹营造顽强的氛围,使作者鼓起战胜不幸的勇气。③吹奏乐曲的老人给作者带来启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战胜挫折。 8.①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制造者,象征着人性中的孤独体验。文章记述了我童年时与同窗好友的一件小事,墙成为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②是人内心恐惧的构筑者。“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幼儿园时的回忆成为作者人生中对于无助、冷漠、恐惧感受的最初思想来源。③象征着人思想的樊篱,心灵的城墙。每个人都有秘密,秘密需要墙的封护。④“墙”象征着生命中无可选择的苦难与缺憾,象征着个体生命无法摆脱亦无法掌控的命运。
9.B 10.D 11.C 12.A 13.(1)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
(2)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3)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4.①母亲的教导;②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③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15.D 16.①主要运用比喻。②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道理。③启示:要不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17.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18.①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
②又让商家获利
③就不再是自产自销 19.①“必定能学到不少种植知识”的说法太武断,未必能学到。
②“但是”前后的内容没有转折关系。
20.D 21.C 22.B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