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你都知道哪些?
我的世界需要一个听我说话的人,于是你来了。
你的世界需要一个敢于说话的人,于是我来了。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劝谏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创造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魏征
破题入文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谥号“文贞” 。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 诤臣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关于作者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背景介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sè
zài
jùn
读文正音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1.提出问题
以“固本思源”为喻
细读全文,理清思路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分析问题
总结历史教训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3.解决问题
提出具体做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独。
长(zhǎng) :生长。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
根本:树根。
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 :疏通水道。
其:他们的。
德义:德行和道义。
第一段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
望/求/思:同义,指望。 之:结构助词,取独。
理:清明、安定、治理得好 虽:虽然(能否讲成“即使”?)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况:何况
于:引出对象。不译。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基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当:主持,掌握。 神器:帝位。
重:形作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崇:推崇
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
休:喜庆,福禄。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居安思危:安/危:形作名。居:处于;思:想。
戒:戒除。 俭:形作动,行节俭
以: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连词 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内容分析
文章开篇第一段有提出“十思”的内容吗?第一段作者重点强调了什么?怎样论述的?
积德义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积其德义”的具体做法——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重大。 殷:深,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第二段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第二段
翻译: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殷忧:深深忧虑。
以①:而,修饰。 下:指臣民
既:在…之后。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以②:而,并列。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虽:即使。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 二 段
将“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第三段
君:名作动,统治。 诚:如果。
知足:知道满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 以:表目的,来
自戒:告诫自我。
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使动
翻译: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第三段
谦冲:谦虚。
而:表目的。
牧:养、约束。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下:居于……之下。
江海下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翻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敬:慎。
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表顺承。
翻译: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想:害怕、担心。
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以:表目的,来。所加:所,助词,与“加”构成所字短语,表名词性结构。
以:表顺承,而。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翻译: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才能)罢黜奸邪;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戒奢侈
戒骄傲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
戒纵欲
要节俭
要谦逊
要勤勉
要兼听
要赏罚分明
三思谦冲而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无因喜以谬赏
十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
说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总:总括 弘:光大
兹:这 简:选拔
善:形作名,好的意见 效:献出
驰:奔驰效劳 豫游:出游,游乐
翻译: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用完)他们的力量/能力,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奔驰( 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鸣:使……鸣,演奏 垂拱: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化:教化 劳:使…劳
苦:使…苦 司:管理
大道:最高境界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翻译: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
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第三段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第三段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除十思外, 还要
文武
并用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垂拱
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壹
比喻论证
贰
总结历史
引出警告
克终盖寡
善始实繁
对比论证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反面
正面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唐太宗动容?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
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振”通“震”
“无”通“毋”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纵情
虚心
以为
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情
古:使心虚
今:谦虚的美德
古:以之为
今:认为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
安定
怎么,疑问副词
什么,疑问代词
安身养人
垂拱而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治
治理
惩处
医治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信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孚福也
忌不自信
信
诚实
信任
信用
相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
求
要求
探求
祈求
追求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
卑以自牧
成语积累
牧,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居安思危
处在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主题归纳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