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解析】A 项,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
时才开始实行的。C 项,“主要得益于”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
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D 项,
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
2.D。
【解析】A 项,“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属无中生有。
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
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 项,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
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
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C 项,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
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
3.A。
【解析】A 项,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
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 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
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 项,可
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
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 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
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
引证法、例证法等。(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
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B(A 项“感到……愤怒”理解不正确。原文说“也不知道张凤翔究竟在搞什么鬼”,是
感到“不解”而不是“愤怒”。C 项,“因为作为一个猎人,他把活下去当作最高原则”不
正确。原文中张凤翔说狼“为了活下去,什么肉都可以用来充饥”。D 项,“想到……我们
心里顿时充满了信心”“正是在这份信心的鼓舞下”均不合文意。)
7.D(“讽刺了狼的凶残与愚蠢”分析不正确。从原文看,狼相当狡诈,并不愚蠢。)
8.①枪法娴熟,经历丰富:他弹无虚发,每开一枪都能打死一只狼:经历过很多令人难以
想象的事。②临危不惧,镇定沉着:紧要关头能沉得住气,不到关键时刻不开枪,专打冲在
前面的狼。③机智灵活,善于斗争:让我们把篝火烧大来阻止狼群进攻,扔燃烧的木头击退
狼群,节约了子弹。(每点 2 分,任意答出 2 点即可得满分。)
9.①“我”是事件的亲历者,借“我”之口、以第一人称讲述暗夜被狼群包围的故事,有
助于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②“我”是小说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将暗
夜与狼群搏斗的情节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③借“我”的视角来观察张凤翔,用“我”的心
理活动来衬托张凤翔,可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C、E、G(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译文:于是率领众
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
11.D(两个“庐”用法并不相同。“轼庐于其上”,庐作动词,是“在那上面搭建简陋的房
屋住下”之意,“悲守穷庐”的“庐”是名词,是“简陋的房屋、破舍”之意。)
12.C (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
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
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句意,1 分)(2)苏轼到武
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
力。”(诣,到;急,紧迫;且,暂且;句意,1 分)
14.①志存高远:年少时听母亲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便问道:“我如果做范滂,
母亲答应吗?”
②好学有才华: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
③身先士卒:河水决堤快要淹没村庄,富民们争着逃出城避水。苏轼作为太守,留下来率领
众人积极抗洪。
④大公无私:苏轼抗洪期间,住在为数不多的没有受损的城墙上,路过家门而不入,全心抗
洪救城。
⑤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苏轼经过积极抗洪保住全城,又向朝廷要
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
⑥淡泊名利:朝廷要赐予他金帛,他推辞了。
(答对意思相近的关键词即可给分,一个词给 1 分,答对 3 个词即可。)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
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
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
母亲吗?”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
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依照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
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
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
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
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
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
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河决堤快要淹没曹村,富民们
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
只要我在这里,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
“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
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开
始筑起长堤,起于戏马台,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地下,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制木堤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很赞赏他。
15.C
解析:“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错。“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感
慨的是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寓
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16.①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
渚,枫叶纷纷飘落。
②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③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
寂寞惆怅。(一点 2 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解析】:“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
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
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在漫天纷纷飘落的枫叶中,诗人寂
寞地乘舟离开,只有落叶为他送行,像是同情他的孤独寂寞,更像是叹息他的难遇知音。结
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18.示例:①不假思索②唾手可得③通宵达旦(每空 1 分,意对即可)
19.①将拍摄电影比作用手捧水;②生动形象地说明拍摄电影需要小心谨慎的态度。(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20.拿到剧本后,谢芳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对照,好的进行渲染,尚好的加
以润色,不合理的,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4 分,酌情给分)
21.C(C 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我们”是包含说话者在内的一群人;其他三项是不包含说话
者在内的群体的统称。)
22.①感受到的是惬意与宁静②一座生态之城正在不断崛起③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每空 2
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指导]
材料的关键在于思考守护、传承敦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当代年轻人如何一代代传递守
护莫高窟的接力棒。樊锦诗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无
论条件多么艰苦,体现传承敦煌文化需要年轻人持之以恒、不惧艰苦等精神。考生可对此展
开立意。
[参考立意]①接力敦煌文化,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惧艰苦的精神;②无惧挑战、持之以恒,
为传递敦煌文化注入青春力量……
[参考高考作文评价标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 分) 四等(5~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 内容充实分
基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础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等 基本符合文体要 不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级 求 结构混乱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不通顺语病
20 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展 特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等 20 分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级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参考范文]
守护敦煌,传承“莫高精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笔下壮丽的敦煌景象。然而,当我们穿越时空,
来到敦煌的莫高窟,却发现这里的文化遗产,是比任何风景都更宏大、更庄严的存在。樊锦
诗女士,这位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人,用她的一生,守护着这片精神的净土。
初到敦煌,樊锦诗面对的是一片废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每
天的饮食起居都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守护敦煌的决心。她
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每天在蜈蚣梯上爬行,只为进洞做研究。这是一种
对文化的执着和热爱,这是一种对理想的坚守和执着。
樊锦诗守护敦煌的方式,是深入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她不仅对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有着
深入的理解,更对其历史文化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她认为,敦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
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守护、去传承。这种对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仅是对自己理想
的坚守,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热爱。
“接力赛”是樊锦诗对守护敦煌工作的形象比喻。她说,“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
再到我,我们一直在接力,把守护莫高窟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种理想的接力。每一个守护敦煌的人,都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棒,他们用自己的理
想和执着,守护着这片精神的净土。
“只要莫高窟存在,敦煌研究院就要陪伴它,不断探索前进。”这是樊锦诗对敦煌研究院
的期许,也是对所有守护敦煌的人的期许。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是一种使命和追求。只
有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理想。
在樊锦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对理想的坚守和追求。她的故事告
诉我们:只有热爱文化、坚守理想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同时,我们也看到了
樊锦诗对年轻一代的期许:希望他们能继承“莫高精神”,继续守护敦煌、探索前进。这是一
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理想的接力。
面对樊锦诗的故事,我们不能不被她的执着和热爱所感动。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
守护敦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个理想。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承“莫高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在
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才能让敦煌的文化遗产得以永存、得以繁荣。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一起学习樊锦诗的精神、传承“莫高精神”,为守护敦煌、为弘扬
人类文明而努力奋斗!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们是真正的文化守
护者!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春晖教育集团 2023 年秋季学期 12 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
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
了重要的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目标。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
如磨”作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
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
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
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
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
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
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
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
“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
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
1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
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
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
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
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
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
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
“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
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
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
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
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
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
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
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
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
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
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
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
“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
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
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
结行业同人、增强行业同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人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
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人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
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
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
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
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
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
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
2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
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
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
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
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
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
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
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
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
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
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
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次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
世 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中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
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
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3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暗夜之围(节选)
陈彦斌
发现了狼群,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拴在十几米远外老柞树下的枣红马变得越发烦躁不安
了,使劲地想挣脱缰绳,离开这里。
它们在向我们悄悄地逼近。
这会儿,张凤翔的枪膛里已经压上五发子弹了,另外还有五发装在他的衣兜里。凭借他
那娴熟的枪法,一颗子弹足以要一条狼的性命。我和二愣子都领教过张凤翔的枪法,对他很
有信心。
果然,张风翔不负众望,伴随两声清脆的枪响,冲在最前面的两只狼已经倒了下去。但
让我们感觉可怕的是,那清脆的枪声,还有两只已经倒下的狼,并没有制止住整个狼群进攻
的脚步,它们还是不要命地往前走来。
“开枪,快开枪呀!”看见冲上来的狼群,我急了,朝张凤翔大声叫喊,希望他手里的
枪声再次响起,击退步步逼近的狼群。但是,等候了好一会儿,还是听不见枪响,也不知道
张凤翔究竟在搞什么鬼?
我扭头朝他看去。想不到张凤翔也正在看我,并且对我俩说:“你们再朝那边看!”
我定神朝那里扫了一眼,才发现并不是只有正面的几只狼,我们周围闪烁着无数绿色的
鬼火!毫无疑问,现在我们已经被狼群包围了。
面对这么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狼,别说十发子弹,恐怕再有二十甚至三十发子弹也不够!
我紧张地问张凤翔:“你说,咱们该怎么办呢?”
“别怕,我在这里盯着,不让狼群靠近,你俩赶紧往火堆里多加些木头,把火烧得再旺
一点,再大一些!”
这会儿,倒是张凤翔还能沉得住气,在那里端着步枪瞄向前方,以防备哪只突然冲上来
的狼。
趁这工夫,我和二愣子抓起身边的木头,一根根地架在燃烧的火焰上,以把簿火烧得更
旺,更大一些。想不到,刚加上一些木头,篝火立刻沉了下去,火光顿时变得暗下来,狼群
趁机扑了上来,眼看着两只狼已经冲到跟前了。
在这紧要关头,张凤翔手里的枪再次响了,一只几乎冲到我们跟前的大公狼发出一声惨
叫,随后身子一歪,倒在雪地里,挣扎了几下,最后终于不动了。
尽管连续打死三只狼,但还是不能阻止狼群的进攻,仍旧有狼不要命地朝我们扑来。我
的心里十分恐惧,本能地朝后连续退了几步。过后,一想起后退的事,就觉得有点羞耻。好
在当时张凤翔手里有一杆步枪,他一直把枪托顶在肩窝上,瞄准冲在最前面的狼。
我和二愣子也不可能只看热闹,我赶紧操起那把砍柴的大斧子,而二愣子随手抓起一根
胳膊粗的柞木棒子,准备做最后的抵抗,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沉下去的火焰终于再次熊
熊地燃烧起来,而且越烧越旺,一米多高的火舌直冲向半空,发出一阵阵毕毕剥剥的炸裂声。
火焰把周围的空气都烧热了,不停地朝上升腾,吹得头顶柞树枝上的枯叶不停地来回摆
动……
4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熊熊燃烧的篝火终于阻止住狼群进攻的脚步,它们在距离我们二十多米远的地方停了下
来。随后狼群开始后撤了。后撤的时候,顺带把三只死狼的尸体也拖走了。很快,在火光照
不到的黑暗角落,就传来狼群的抢食声,还伴随着凶狠撕咬声……
听见那里传来瘆人的咀嚼声,我吃惊地看着张风翔说:“它们在吃它们的同类呢!”
“你觉得可怕吗?”稍停一下,张风翔才说,“那是一群狼,是一群野兽。尤其在这样
寒冷的冬天里,找不到食物的狼,为了活下去,什么肉都可以用来充饥,自然也包括它们同
类的尸体。”
张凤翔是一个猎人,经历过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事,自然不会像我一样惊叹不已。
面对那些快饿疯的野兽,我们怕枣红马遭到袭击,趁它们在那里吃同类尸体的时候,张
凤翔在那里掩护,我和二愣子赶紧走到老柞树下,解开缰绳,想把枣红马牵到我们身边。但
枣红马已经被狼群吓毛了,不敢靠近熊熊燃烧的篝火,在原地连蹦带跳,不肯往前迈半步。
没办法,只好依旧把它拴在原来那棵老柞树下。
狼群暂时停止了进攻。我们更加有了信心,不停地朝火堆里添加柴草,准备坚持到天亮
再说。明天,等到太阳升起来,狼群肯定会离开这里,躲进莽莽的原始森林深处。那时,我
们就把马套好,赶着爬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突然间,不远处传来一声长长的狼嚎。只听那嚎叫声由低而高,越叫越响,在那漆黑而
寂静的树林里回荡,显得阴森而恐怖,使人不寒而栗。还没等那声长嚎落下,刚刚安静下来
的狼群再次活跃起来,从四面八方朝火堆围拢上来。
“砰,砰!”随着两声清脆的枪响,又有两只狼倒在血泊里。
看着刚刚倒下去的同伴,狼群再次站住,不敢贸然前进。不多会,又开始朝前探着脑袋,
向我们这边慢慢围拢上来。
张凤翔从火堆里抽出一根正在燃烧的木头,猛地朝走在最前面的那只狼扔了过去,吓得
那只狼仓皇后退了几步。随后,他又找出一根燃烧的木头,投向另一只狼。熊熊燃烧的木棍,
恰好落在这只倒霉的狼背上,伴随惊恐惨叫声,随即传来一股毛皮被火烧焦的糊巴味,狼嗷
嗷地连声惨叫,转身朝回跑去。看见张凤翔这招很管用,而且可以节省子弹,我和二愣子赶
紧学他的样子,从火堆里抽出一根根燃烧的木头,不停地投向前面,终于把狼群的这次进攻
击退了。
(《延河》2023 年第 3 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看见冲上来的狼群,“我”急得朝张凤翔大声叫喊“开枪,快开枪呀!”,但迟迟听不
见他的枪响,这让“我”感到既害怕又愤怒。
B.看到狼不要命地朝我们扑来,“我”心里十分恐惧,本能地连续后退,但事后又觉得
有点羞耻,这表明“我”对自己要求颇为严格。
C.听见狼吃同类尸体时疹人的咀嚼声,“我”感到十分震惊,但张凤翔认为这并不可怕;
因为作为一个猎人,他把活下去当作最高原则。
D.一想到明天太阳升起来后,狼群就会离开,我们心里顿时充满了信心;正是在这份
信心的鼓舞下,我们又一次击退了狼群的进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发现狼群开篇,渲染了一种紧张危急的气氛,并借枣红马烦躁不安、想挣脱
5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细绳离开的情状进一步强化情况的危险性和紧迫性。
B.我们抓起木头架在燃烧的火焰上,想把篝火烧得更旺更大,结果篝火变沉、火光变
暗,狼群趁机扑了上来,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波澜。
C.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精彩,如写一声长长的狼嚎由低而高,越叫越响,阴森而恐怖,
使人不寒而栗,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生动传神。
D.小说通过叙述黑夜里人与狼搏斗的故事,赞颂了人的勇气与智慧,讽刺了狼的凶残
与愚蠢,情节曲折,内涵厚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8.猎人张风翔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9.“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
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
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
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
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
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
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
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
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6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10.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的序号涂黑。(3分)
率其徒 A 持畚锸 B以出 C 筑东南 D 长堤 E 首起 F戏马台 G尾属于 H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
又有做净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
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
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
干好事的父母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请简要分析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①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
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
太守。
7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
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眼前之地牛渚和眼前之景青天明月联想
到谢尚闻袁宏咏史一事。
C.五、六句中“不可闻”回应“空忆”,表达对古人的仰慕,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
才华的人物不可复遇了。
D.西江苍茫浩渺,青天寥廓空明,秋月皎洁清幽,一派空阔渺远、纯任天然的景色,
体现了独属于李白的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16.诗歌结尾两句情韵悠远,请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个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 ) 杜 甫 一 生 长 年 漂 泊 , 老 年 病 苦 孤 愁 , 他 的 《 登 高 》 诗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其生活状
况作了生动的概括。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那次北伐,宋文帝刘
义隆本希望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_______________”。
(3)“月”这一意象,在文人笔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而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常常用“月
明”来抒发心中的情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小题。
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请谢芳留下墨宝,总结自己的表演生涯。谢芳拿起笔,① ,
写下五个字——无私亦无畏。这是谢芳的表演哲学,也是她对所钟爱电影的真情告白。
《青春之歌》是谢芳的成名作,也是处女作。在拍摄过程中,谢芳体会到演员不是跑腿
的、唠嗑的、游玩的,成功不是② 的,演员也是苦力工,吃的是苦力饭,干的也是苦力
活。
1959 年 10 月 1 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反响极为轰动,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
影院 24 小时放映,昼夜不停,观众甚至 ③ 排队买电影票。
作品是演员的生命。谢芳记得谢晋导演说过,拍一部电影好比手捧一窝水,自始至终要
8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东洒一点,西洒一点,最后水都漏完了,电影也就砸了。谢芳把它当座
右铭,每次表演都如高空举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
谢芳拿到剧本后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并在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将好的、尚好
的和不合理的分别加以进行渲染、润色以及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台词要发自人物肺腑,
去掉旁枝剩杈,尽可能做到惜字如金,弹无虚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这里是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颗“紫塞明珠”,感受这
片非凡热土上的无尽魅力。
穿行在茫茫林海间,① 。朗朗晴空、悠悠碧水、茫茫林海,在塞罕坝,给人带来心
灵上的悠然与舒适。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 ② 。承德正在河北率先争创第六批国家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
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③ ,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面对
新的考题,承德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组建一支由遗产监测、勘察设
计、古建施工、工程管理、文保科研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文保团队,建立承德古建筑保护
信息库,逐步向主动预防性修缮转变。承德正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
掘文物精神内涵,让文物遗产不断焕发新光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公园里,一位母亲对另一位母亲说:“我们是男孩,三岁半。你们呢?”
B.语文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当我们劳动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觉得我们已经老了。
D.校长在新生大会上说:“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9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樊锦诗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
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初来乍到,莫高窟几乎是废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
一个 20 多岁的姑娘,在这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衣食住行苦,工作更
苦。每天进洞去做研究,都要跟先生们爬“蜈蚣梯”。但樊锦诗却用尽一生守护着莫高窟。
守护敦煌,其实是一场依然在进行中的“接力赛”。樊锦诗说,“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
先生,再到我,我们一直在接力,把守护莫高窟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我白天想敦煌,
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樊锦诗说,“更多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人去做,
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莫高精神’。只要莫高窟存在,敦煌研究院就要陪伴它,不断探索前进。
接力棒总要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10
{#{QQABRYCEogiAAhBAARhCAQnICAGQkBAACKoGwBAIMAABw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