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0 18:01:06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开普勒-452b”围绕天鹅座的G型主序星开普勒-452运转,距地球约1402光年,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宜居”星球(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开普勒-452b”所在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开普勒-452b”被称为“宜居”星球,其宜居的条件最可能为(  )
A.表面平均温度适宜 B.能发可见光
C.既公转又自转 D.质量、体积与地球相近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大屯火山群处于“太平洋火圈”上,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火山区。大屯山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雨季多积水成湖,享有“天池”之称。读大屯山火山口景观图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B.②圈层平均厚度海洋小于陆地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5.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  )
A.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徐霞客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飚,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四幅景观图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①、②两种地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地貌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
B.①地貌迎风坡较陡,背风坡较缓
C.②地貌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D.①地貌由风力侵蚀形成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每种成分都有自己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读地球大气圈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其他(包含臭氧)
体积分数(%) 78 21 0.934 0.033 0.033
9.下列与干洁空气共同组成低层大气的有(  )
①水汽 ②氢气 ③固体杂质 ④紫外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有关干沽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氧气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氩气体积所占比重最低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1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飞行员常看到晴空万里
C.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D.在对流层中经常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诗句中的“霜”多形成于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  )
A.①较强 B.②较弱 C.③较强 D.④较弱
14.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B.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C.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红外线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读近地面的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空大气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B.摩擦力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影响风速 D.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2分)
17.(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其主要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方式影响地球。下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示意图和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M为太阳大气层之一。
材料二:据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消息,受2023年9月16日(北京时间)日冕物质抛射到达地球的影,向,北京时间2023年9月19日11:00—14:00地磁有3小时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达到橙色警报级别。
(1)图中④表示的天体为   ,属于   (填“巨”或“远日”)行星。图中体现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   和同向性。
(2)太阳辐射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列举两例属于太阳辐射及其转化而形成的能源:
   。
(3)图中M层是太阳大气的   层,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   年。
(4)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的诱发因素。任举两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8.(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如左下图)。
材料二:2023年3月13日起,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免费对市民开放。科普馆内的恐龙馆有一件全长约24米、背高约3.8米的马门溪龙化石骨架(如右下图),马门溪龙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重庆、四川等地。
材料三:下图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
(1)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代,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填“陆地”或“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   类动物,说明当时气候变得   (填“湿润”或“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2)含有马门溪龙化石的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植物时代”和“   动物时代”。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   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说明人类研究生物化石的意义。
19.(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们暑假去了福建海坛岛进行研学旅行。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西南侧的象鼻湾风景独特,涨潮时,沙堤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因而得名象鼻湾。此外,海滩、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台地等奇特的地貌应有尽有,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下面图甲为象鼻湾海滩一角,图乙为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研学旅行过程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还见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地貌景观。
(1)象鼻湾的海滩为典型的   (填“海积”或“海蚀”)地貌。图乙中海蚀柱、海蚀穴和海蚀拱桥是海蚀地貌的三个演化阶段,这三种地貌的演化按形成时间从早到晚的正确排序是   。
(2)同学们在海坛岛旅游时,导游说海蚀柱正在渐渐消失,未来将不复存在。你赞同导游的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A、B两幅地貌景观图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图,该地貌河谷横剖面呈   形,最有可能出现在河流的   (填“上”、“中”或“下”)游地区。
(4)B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是   ,并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
20.(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左下图为某时刻陆地等压面示意图,右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左上图的甲、乙、丙、丁四处中气压最高的是   处,气压最低的是   处,右上图中的山林和石质地面分别对应左上图中近地面的   和   处。
(2)右上图中“穿堂风”的风向是   。
(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能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1、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2、太阳光照稳定;3、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1、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2、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
1.根据材料可知,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恒星运行,说明开普勒-452b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为恒星系,和太阳系的等级相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10万光年,而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1402光年,说明该天体系统属于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等级相同,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该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可能与恒星距离适中,使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适宜,故被称为宜居星球,A正确;
B、该星球为行星,不能发光,B错误;
C、既公转又自转不是影响其宜居的主要因素,C错误;
D、质量、体积与地球相近不是影响其宜居的主要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C
4.B
5.C
6.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①是大气圈中的平流层,A错误;
B、②是地壳,B错误;
C、③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正确;
D、④是地核的外核,D错误。
故答案为:C
4.A、①是大气圈中的平流层,代表大气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外部圈层,A错误;
B、②圈层是地壳,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海洋小于陆地,B正确;
C、③是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代表的圈层是地幔,横波、纵波都能通过,C错误;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D错误。
故答案为:B
5.大屯山“天池”景观能体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个圈层,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
B、火山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B错误;
C、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错误;
D、地球各圈层支架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7.C
8.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其中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石芽、溶沟、落水洞、溶蚀洼地、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7.A、根据材料文字分析可知,该地貌应为喀斯特地貌,①为沙丘,是风积地貌,A错误;
B、②为风蚀蘑菇,为风蚀地貌,B错误;
C、③的峰林和孤峰属于喀斯特地貌,符合文字中描述的特点,C正确;
D、④为冰川地貌,D错误。
故答案为:C
8.A、②为风蚀蘑菇地貌,由于下部受风沙侵蚀较强,所以体现出头大、身小的特点,A正确;
B、①地貌迎风坡缓,背风坡陡,B错误;
C、②为风蚀地貌,C错误;
D、①由风力堆积而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A
10.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9.低层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①③正确;氢气属于干洁空气的成分,②错误;紫外线属于太阳辐射,不是低层大气的组成物质,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不是,A错误;
B、氧气是地球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B正确;
C、在干洁空气中氩气(稀有气体)体积比重高于二氧化碳,不是占比重最低的,C错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不是产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1.C
12.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11.Ⅲ为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并不在高层大气中,ABD错误;C选项中能体现臭氧层位于Ⅱ平流层中,且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温度升高,高层大气中温度先降低后升高,体现了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C正确。
故答案为:C
12.A、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稳定,天气晴朗,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对流层中不会经常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3.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物表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
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A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B错误;
C、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C错误;
D、图中④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
B、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B错误;
C、臭氧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
D、对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A
16.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高空风向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与等压面斜交。
15.风由高压吹向低压,②④风向错误,BD错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①风向正确,③向左偏转,为南半球,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16.A、高空大气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只有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A错误;
B、摩擦力越大,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夹角越小,因此摩擦力也能影响风向,B错误;
C、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决定风速大小,C错误;
D、地转偏向力总是与风向垂直,因此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速,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1)木星;巨;近圆性
(2)太阳能、风能
(3)色球;耀斑;11
(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十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质量下降或中断;太阳风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④在太阳系中由里向外的第五轨道,说明是木星;从体积和质量来看,属于巨行星。从轨道的形态来看,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故图中体现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
(2)太阳辐射能可以直接被利用,成为生产生活的能源;风能也是由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而产生的。
(3)据图可知,M层位于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的第二层,说明M层是色球层;在色球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抛射出强烈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造成其通信质量下降或中断;太阳风也会抛射出强烈的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上出现磁暴现象。
【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8.【答案】(1)古生;海洋;两柄;干旱;蕨类
(2)中生;裸子;爬行;燕山;冈瓦纳
(3)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由于三叶虫为海洋生物,当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说明当时的气候变得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成为煤炭形成的原料。
(2)结合材料可知,马门溪龙生活于1.5亿年前,其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和“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最为繁盛。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由于沉积岩岩层下层较老,上层较新,研究岩层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由于动物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通过化石可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9.【答案】(1)海积;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2)赞成。理由:现有的海蚀柱不断被海风和海浪侵蚀,逐渐变小,最后可能会消失。
(3)A;V;上
(4)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搬运至入海口;入海口地形平坦,并且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滩属于海积地貌;这三种地貌的演化顺序为:向海洋凸出的岩石两侧受到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洞穴;海水继续侵蚀,使得两侧的海蚀洞穴被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随着低处海蚀洞穴规模不断扩大,海蚀拱桥发生崩塌,残留部分就形成了海蚀柱。所以其演化顺序为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2)由于海蚀柱不断被海浪和海风侵蚀,会使其逐渐变小,最终会导致其消失,故赞成该说法。
(3)据图可知,A地貌景观图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速度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形成V形谷。
(4)据图可知,B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河口三角洲。河流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河流的流速减小,搬运能力下降,以堆积作用为主;河流注入海洋的泥沙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难以下泄,在入海口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点评】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如果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较小,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速度会急剧降低,造成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沉积;如果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又较弱,不会带走过多的河流泥沙,就会导致大量泥沙在河口前不断沉积、固定,最终便会形成三角洲。
20.【答案】(1)乙;丁;乙;甲
(2)由北向南
(3)屋前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区;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形成高压区;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的气压和气温都高于高空,甲乙处于地面,气压高于丙丁,乙等压面上凸,说明其气压最高;丙丁位于高空,丁等压面下凹,说明气压最低的是丁;山林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对应乙;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对应甲。
(2)根据右图可知,穿堂风的风向为北风,由北向南吹。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山林白天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就会形成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的“穿堂风”,石质地面与山林之间比热容差别大,增强了房前屋后的温差,加大了水平气压差,也就增强了风力,因此增强夏季穿堂风。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 / 1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开普勒-452b”围绕天鹅座的G型主序星开普勒-452运转,距地球约1402光年,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宜居”星球(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开普勒-452b”所在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开普勒-452b”被称为“宜居”星球,其宜居的条件最可能为(  )
A.表面平均温度适宜 B.能发可见光
C.既公转又自转 D.质量、体积与地球相近
【答案】1.C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解析】【点评】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外部条件:1、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2、太阳光照稳定;3、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1、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2、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4、地球环境稳定足够长的时间。
1.根据材料可知,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恒星运行,说明开普勒-452b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为恒星系,和太阳系的等级相同,银河系的直径大约10万光年,而开普勒-452b距离地球1402光年,说明该天体系统属于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等级相同,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该行星围绕恒星运行,可能与恒星距离适中,使其表面的平均温度适宜,故被称为宜居星球,A正确;
B、该星球为行星,不能发光,B错误;
C、既公转又自转不是影响其宜居的主要因素,C错误;
D、质量、体积与地球相近不是影响其宜居的主要因素,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大屯火山群处于“太平洋火圈”上,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火山区。大屯山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雨季多积水成湖,享有“天池”之称。读大屯山火山口景观图和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是最活跃的外部圈层 B.②圈层平均厚度海洋小于陆地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5.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大屯山火山“天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  )
A.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C.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答案】3.C
4.B
5.C
6.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①是大气圈中的平流层,A错误;
B、②是地壳,B错误;
C、③是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正确;
D、④是地核的外核,D错误。
故答案为:C
4.A、①是大气圈中的平流层,代表大气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外部圈层,A错误;
B、②圈层是地壳,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海洋小于陆地,B正确;
C、③是上地幔中的软流层,代表的圈层是地幔,横波、纵波都能通过,C错误;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D错误。
故答案为:B
5.大屯山“天池”景观能体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个圈层,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A、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
B、火山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B错误;
C、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不是独立发展变化的,C错误;
D、地球各圈层支架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徐霞客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飚,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四幅景观图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①、②两种地貌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地貌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
B.①地貌迎风坡较陡,背风坡较缓
C.②地貌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D.①地貌由风力侵蚀形成
【答案】7.C
8.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亦称之为岩溶地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其中地表喀斯特地貌包括:石芽、溶沟、落水洞、溶蚀洼地、峰林、峰丛、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7.A、根据材料文字分析可知,该地貌应为喀斯特地貌,①为沙丘,是风积地貌,A错误;
B、②为风蚀蘑菇,为风蚀地貌,B错误;
C、③的峰林和孤峰属于喀斯特地貌,符合文字中描述的特点,C正确;
D、④为冰川地貌,D错误。
故答案为:C
8.A、②为风蚀蘑菇地貌,由于下部受风沙侵蚀较强,所以体现出头大、身小的特点,A正确;
B、①地貌迎风坡缓,背风坡陡,B错误;
C、②为风蚀地貌,C错误;
D、①由风力堆积而成,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每种成分都有自己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读地球大气圈25千米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氩气 二氧化碳 其他(包含臭氧)
体积分数(%) 78 21 0.934 0.033 0.033
9.下列与干洁空气共同组成低层大气的有(  )
①水汽 ②氢气 ③固体杂质 ④紫外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下列有关干沽空气中的气体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氧气是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氩气体积所占比重最低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答案】9.A
10.B
【知识点】大气的组成
【解析】【点评】干洁空气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9.低层大气的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①③正确;氢气属于干洁空气的成分,②错误;紫外线属于太阳辐射,不是低层大气的组成物质,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0.A、氮元素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氮气不是,A错误;
B、氧气是地球众多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B正确;
C、在干洁空气中氩气(稀有气体)体积比重高于二氧化碳,不是占比重最低的,C错误;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不是产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8时2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A. B.
C. D.
1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飞行员常看到晴空万里
C.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D.在对流层中经常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答案】11.C
12.D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
【解析】【点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
11.Ⅲ为高层大气,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并不在高层大气中,ABD错误;C选项中能体现臭氧层位于Ⅱ平流层中,且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温度升高,高层大气中温度先降低后升高,体现了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C正确。
故答案为:C
12.A、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飞机在对流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大气稳定,天气晴朗,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对流层中不会经常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杜牧《山行》中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述了枫林景色。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诗句中的“霜”多形成于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  )
A.①较强 B.②较弱 C.③较强 D.④较弱
14.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B.平流层中的水汽能吸收太阳紫外线
C.对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红外线
D.平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吸收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对流层大气因为水汽、尘埃和云等较多,能吸收相当数量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散射的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3.霜是夜间地面温度低,水汽在地物表面上凝华而成的,一般发生在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时。
A、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A错误;
B、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B错误;
C、③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与霜的形成无关,C错误;
D、图中④由大气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减弱使近地面大气温度较低,有利于霜的形成,D正确。
故答案为:D
14.A、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A正确;
B、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紫外线,B错误;
C、臭氧分布在平流层,C错误;
D、对流层中的CO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读近地面的等压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空大气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B.摩擦力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影响风速 D.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
【答案】15.A
16.D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高空风向只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最终与等压面斜交。
15.风由高压吹向低压,②④风向错误,BD错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①风向正确,③向左偏转,为南半球,A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A
16.A、高空大气也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只有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A错误;
B、摩擦力越大,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夹角越小,因此摩擦力也能影响风向,B错误;
C、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决定风速大小,C错误;
D、地转偏向力总是与风向垂直,因此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速,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2分)
17.(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其主要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方式影响地球。下图为太阳系部分结构示意图和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行星,M为太阳大气层之一。
材料二:据中科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消息,受2023年9月16日(北京时间)日冕物质抛射到达地球的影,向,北京时间2023年9月19日11:00—14:00地磁有3小时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达到橙色警报级别。
(1)图中④表示的天体为   ,属于   (填“巨”或“远日”)行星。图中体现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   和同向性。
(2)太阳辐射为我们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列举两例属于太阳辐射及其转化而形成的能源:
   。
(3)图中M层是太阳大气的   层,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   年。
(4)太阳活动是日冕物质抛射的诱发因素。任举两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1)木星;巨;近圆性
(2)太阳能、风能
(3)色球;耀斑;11
(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会十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质量下降或中断;太阳风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分析】(1)据材料可知,④在太阳系中由里向外的第五轨道,说明是木星;从体积和质量来看,属于巨行星。从轨道的形态来看,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故图中体现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有近圆性、共面性和同向性。
(2)太阳辐射能可以直接被利用,成为生产生活的能源;风能也是由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而产生的。
(3)据图可知,M层位于太阳大气层由内到外的第二层,说明M层是色球层;在色球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4)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抛射出强烈的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造成其通信质量下降或中断;太阳风也会抛射出强烈的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地球上出现磁暴现象。
【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18.(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如左下图)。
材料二:2023年3月13日起,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免费对市民开放。科普馆内的恐龙馆有一件全长约24米、背高约3.8米的马门溪龙化石骨架(如右下图),马门溪龙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重庆、四川等地。
材料三:下图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
(1)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代,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填“陆地”或“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   类动物,说明当时气候变得   (填“湿润”或“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2)含有马门溪龙化石的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植物时代”和“   动物时代”。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   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说明人类研究生物化石的意义。
【答案】(1)古生;海洋;两柄;干旱;蕨类
(2)中生;裸子;爬行;燕山;冈瓦纳
(3)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由于三叶虫为海洋生物,当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说明当时的气候变得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成为煤炭形成的原料。
(2)结合材料可知,马门溪龙生活于1.5亿年前,其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和“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最为繁盛。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由于沉积岩岩层下层较老,上层较新,研究岩层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由于动物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通过化石可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点评】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9.(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某校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们暑假去了福建海坛岛进行研学旅行。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西南侧的象鼻湾风景独特,涨潮时,沙堤如同大象的鼻子映在海面上,因而得名象鼻湾。此外,海滩、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台地等奇特的地貌应有尽有,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下面图甲为象鼻湾海滩一角,图乙为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研学旅行过程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还见到了如下图所示的地貌景观。
(1)象鼻湾的海滩为典型的   (填“海积”或“海蚀”)地貌。图乙中海蚀柱、海蚀穴和海蚀拱桥是海蚀地貌的三个演化阶段,这三种地貌的演化按形成时间从早到晚的正确排序是   。
(2)同学们在海坛岛旅游时,导游说海蚀柱正在渐渐消失,未来将不复存在。你赞同导游的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A、B两幅地貌景观图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图,该地貌河谷横剖面呈   形,最有可能出现在河流的   (填“上”、“中”或“下”)游地区。
(4)B图所示地貌景观的名称是   ,并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
【答案】(1)海积;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2)赞成。理由:现有的海蚀柱不断被海风和海浪侵蚀,逐渐变小,最后可能会消失。
(3)A;V;上
(4)河口三角洲;河流携带泥沙,搬运至入海口;入海口地形平坦,并且受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知识点】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滩属于海积地貌;这三种地貌的演化顺序为:向海洋凸出的岩石两侧受到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洞穴;海水继续侵蚀,使得两侧的海蚀洞穴被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随着低处海蚀洞穴规模不断扩大,海蚀拱桥发生崩塌,残留部分就形成了海蚀柱。所以其演化顺序为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海蚀柱。
(2)由于海蚀柱不断被海浪和海风侵蚀,会使其逐渐变小,最终会导致其消失,故赞成该说法。
(3)据图可知,A地貌景观图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速度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形成V形谷。
(4)据图可知,B地貌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河口三角洲。河流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河流的流速减小,搬运能力下降,以堆积作用为主;河流注入海洋的泥沙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难以下泄,在入海口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点评】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如果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较小,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速度会急剧降低,造成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沉积;如果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又较弱,不会带走过多的河流泥沙,就会导致大量泥沙在河口前不断沉积、固定,最终便会形成三角洲。
20.(2023高一上·礼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左下图为某时刻陆地等压面示意图,右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左上图的甲、乙、丙、丁四处中气压最高的是   处,气压最低的是   处,右上图中的山林和石质地面分别对应左上图中近地面的   和   处。
(2)右上图中“穿堂风”的风向是   。
(3)屋前石质地面、屋后山林能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答案】(1)乙;丁;乙;甲
(2)由北向南
(3)屋前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区;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形成高压区;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的气压和气温都高于高空,甲乙处于地面,气压高于丙丁,乙等压面上凸,说明其气压最高;丙丁位于高空,丁等压面下凹,说明气压最低的是丁;山林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对应乙;石质地面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对应甲。
(2)根据右图可知,穿堂风的风向为北风,由北向南吹。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质地面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山林白天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就会形成从山林吹向石质地面的“穿堂风”,石质地面与山林之间比热容差别大,增强了房前屋后的温差,加大了水平气压差,也就增强了风力,因此增强夏季穿堂风。
【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