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 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3.1《蜀道难》 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18: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奇特的意境。
2、鉴赏诗歌浪漫的手法,探究情感主旨。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奇特的意境;鉴赏诗歌浪漫的手法,探究情感主旨。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大家比较熟悉,因为我们从小就背,比如《静夜思》《秋浦歌》《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大家知道他的成名作是哪一首吗?
生:《蜀道难》
师:对,就是《蜀道难》,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呢?据说,当时的大诗人贺知章看了这首诗,竟然对李白说:“你不是凡间的人吧?莫非是太白金星下凡?”意思是只有神仙才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唐代的评论家殷璠也评价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
师: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初读诗歌】
师:请大家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感情,感知诗风。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师:哪位学生来读一下?
生 1读,从开头到“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背着诵读,无一字错误,很有感情。
生 2读,从开头到“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三人组合读,别有风采。
生 3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胡为乎来哉”。
师:谁来点评一下前面同学?
生 4:第一位同学读得很有感情,而且加入自己的叹息声;三人组合读,某些诗句有重复,感情表现更充沛;适时加快了语速,使气势增强。
师:这位点评得非常好,对三组同学点评的角度各有不同,一个从感情角度,一个从重复手法角度,一个从语速。你能否尝试再读一部分吗?
生 4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最后。
师:读得很有气势!这一节多是短句,此位同学读得也急促有力。最后几个词“长咨嗟”,表达长长的叹息语气,再拉长声音一些会更好。哪位同学能全文朗读一遍?
生 5读,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全篇。
师:精彩演绎了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深刻理解。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整体上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 1:气势恢宏
生 2:气势磅礴,非常豪迈
师:气势磅礴豪迈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品读的一点。
【再读涵泳】
师:听完这首诗,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请大家在文中划出此句,看看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请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蜀道的“难”,原文中有比较明显的字眼来概括,那就是?请大家齐声回答。
生齐声回到:高
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生齐声回答: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险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还有什么特点?诗歌最后一部分,写动物凶猛其实也是比喻当时的社会形势非常凶险、混乱,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乱”字来概括呢?
[师板书] 蜀道之难:高 险 乱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手法,第一小节(从开头“噫吁嚱”到“畏途巉岩不可攀”)我们请 1组代表来回答
生:“噫吁嚱”是个语气词,情感强烈,引出对蜀道难的感叹,属于直接抒情;尔来四万八千岁”中,“四万八千岁”属于夸张;“地崩山摧壮士死”两中“五丁开山”属于神话传说,为蜀道的开辟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六龙回日”是神话,神仙见了都要绕路,突出了蜀道的高。“猿猱欲度愁攀援”,“愁”字用了拟人的手法,善于攀援的猴子都对攀登蜀道感到忧愁,可见蜀道的难行。“扪参历井仰胁息”中“扪参历井”属于夸张,手摸星辰前行可见蜀道之高。
师:这一组同学找手法找得非常全。
师:别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引用了历史传说,说明蜀国开国历史长久。“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除了运用夸张手法,好像还有什么别的手法。
师:人们在蜀道上,屏住呼吸,神情惊恐,步履维艰地手摸星辰前行,通过描写行人的神情、心理、动作来表现蜀道的难行,这种手法是什么?
生齐答:侧面描写。
师:这一部分种还有侧面描写吗?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师:怎么能看出来呢?
生:连黄鹤这种善飞的飞鸟都飞不过蜀道,可见蜀道之高。猿猱是非常善于爬树的猴子,而且爬地非常快,这种生物看到蜀道上的绝壁也犯愁,可见蜀道的高峻、险峻。
师:黄鹤这种鸟是大雁的一类,胸肌强健,善于飞翔,最高时速可达 60至90公里每小时,最高飞行高度是九千米,也就是说,它可以飞越珠峰,但它飞不过蜀道,可见蜀道之高。猿猱特别敏捷小巧,善于攀爬,也难以攀登蜀道,可见蜀道之高。
师:其它小组请继续发言。
生 1:第三小节(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侧身希望长咨嗟”)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狼和犲比喻成非常危险、给国家造成祸患的割据势力。
生 2:第二小节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子规”和上面的黄鹤一样,也是善于飞翔的鸟,面对蜀道发愁,不能飞过蜀道,说明蜀道之高。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子规”是善于飞翔的鸟,子规“愁空山”是侧面描写蜀道之高,谁有不同意见?
生:子规这部分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子规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它怎么来的呢?传说蜀王杜宇为人所害,其精魂化为杜鹃,日夜啼血,当时的杜鹃花还是白色的,杜鹃每天在它旁边啼血,血流到杜鹃花上,杜鹃花就变成红色的了。杜鹃啼血,包括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都用杜鹃凄切的声音,渲染环境的悲凉、荒寂、空旷、寥落。师:此处的环境描写同样属于侧面描写。哪位同学继续补充别的手法?
生 1:“飞湍瀑流争喧豗”中“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迅疾的水流争相喧闹,突出水流之大,说明蜀道的难行。“砯崖转石万壑雷”中“万壑雷”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声很洪大。
生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四句,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师:概括的非常好,走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眼睛看到的是枯松倒挂,耳朵听到的是万壑轰鸣,人行走其间,免不了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一旦脚下不注意,就有可能摔入万丈深渊,后果不堪设想。动静结合,突出蜀道的惊险万分。谁还有补充?
生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调朱颜”中的“调朱颜”运用了夸张和侧米描写的手法。一听说要攀登蜀道,青春的容颜突然衰老,突出蜀道之险和蜀道之难。
生 2:首先,“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中,不但有夸张,还有比喻,此处把巨大的水声比喻成万壑雷鸣的声音。其次,这篇文章不仅意象很丰富,韵律也特别好,读起来抑扬顿挫。然后,这篇文章的视角也特别广阔,李白就像化作了神仙,穿行在蜀道的古代与当下,驻足于每一个惊险与雄奇的地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蜀道之难。“使人听此调朱颜”,不是真的容颜衰老,是用夸张突出蜀道之险。师:这位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了本文的手法、意象、视角、韵律,赏析全面,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继续发言?
生:我来说一下最后一节,这一节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实写蜀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是虚写,想象如果不是亲信的人守卫蜀道,就会成为危害国家的祸害,也说明了蜀道的地理位置重要,不能让割据势力占据此地,危害国家。另外,这一节的韵律也发生了变化,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都是一声或二声,比如 kaī,chaí,shé,má,jiā,jiē,而且句子都是短句,读起来会显得急促有力。
师:非常好!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不但分析了手法,而且注意韵脚和韵律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前面几段,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 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局势之乱、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此首诗歌体现了了李白行文章法的灵活多变。
【师板书】
表现手法: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直抒胸臆虚写想象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夸张 比喻 拟人
师:我们总结一下:
齐读“地崩山摧壮士死”到“砯崖转石万壑雷”,体会李白豪放浪漫诗风。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表现了蜀道开辟的艰难、悲壮,语气要高昂。“上有六龙回日志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传”,写出山势的高峻和水流的汹涌,可以前扬后抑,突出蜀道之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侧面描写蜀道,其中“尚”和“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但见飞鸟号古木”以下几句环境描写,渲染悲凉荒寂的气氛,抒发行人旅蜀的愁情,应该读得抒情一些,慢一些,悲凉一点。“悲”字重读。“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以夸张手法强调突出蜀道之艰险,应快读,语调高昂加重。生:齐读
【探究主旨】
师:此诗之奇,一奇在意境的雄奇可怖,二奇在风格的豪迈浪漫,三奇在意蕴的丰富,《蜀道难》意蕴丰富,你认为李白想在此诗中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同学发言?
生 1:从当时的作者处境看,李白初入长安,并没有达成自己做官的心愿,但他又是一个特别有雄心壮志的人,这一点从他的《大鹏稀有鸟赋》就能看出来,他的志向就在治国平天下,但他却没能如愿入仕,这就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所以,他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表达自己心怀大志,但是像他这种志士像要报效国家,想要为国效力,却找不到入仕之路。
生 2:《蜀道难》主要表现李白进退两难的矛盾思想,在这之间他感到非常恐惧害怕,他既想做官实现志向,但又怕被小人排挤打压,后来果然证明被赐金放回了。他既想归隐,但又忘不了自己的济世之心,放不下国家的安危。
生 3:在当时的背景下,蜀中的军阀作乱,文中的第三小节就体现了这一点,描写了当地割据势力作乱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局势,这表现了李白对国家局势的担忧。同时他劝阻友人如蜀,比如“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体现了他对友人安全的担忧。
生 4:李白的诗有一种奇伟宏丽的大唐气魄,大唐是如此的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正是这样的大唐气魄孕育出了李白这样的奇人,他才能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去描绘大唐土地上的奇丽风景。
师:大家的解读都非常有道理,其实在李白这个天才诗人身上,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虽然我们的解读是多元的,但我们有一点能达成共识: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遇到什么坎坷,他都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期望,他都会以极大的热忱去寻觅祖国壮丽风景,去关怀国家时局,去心怀家国天下,这正是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赤子之心!
课后作业:
熟读并背诵《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