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驿路梨花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二号送上太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
A.简陋—简单 悠闲—安闲 B.延伸—延长 漫步—信步
C.修葺—修缮 茂密—茂盛 D.照料—照看 陡峭—倾斜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晶莹 迁陡 茂密 花瓣 B.茸毛 竹篾 蔑视 歌谣
C.明枪 夜幕 恍忽 拆损 D.雷峰 作楫 陡峭 挺好
4.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简陋(lòu) 荆棘(jī) 麂子(jǐ)
B.着急(zháo) 喷香(pēn) 修葺(qì)
C.撵走(niǎn) 竹篾(miè) 驿路(yì)
D.恍惚(huǎnɡ) 菌子(jūn) 避风(bì)
5.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贯穿全文,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了阿长的形象。
C.《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误会和悬念,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D.《伟大的悲剧》是英国作家茨威格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五人从南极点返回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二、填空题
6.按照要求填空。
(1)从全文看,文章采用了 的记叙顺序,而中间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往事,所用的记叙顺序又是 。这样写,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2)“梨花”一词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课文最后引用了陆游的一句诗“ ”,照应了题目,也点明了主题。
7.驿路梨花
(1)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mí máng( )的暮色中。
(2)这么dǒu qiào( )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3)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lù sù( )了。
(4)一张jiǎn lòu( )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5)他yōu xián( )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6)我们决定把小茅屋xiū qì( )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
(7)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jīng yíng( )的大眼睛。
(8)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zhé sǔn( )我们吗?
三、基础知识综合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练习。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写出文段中加点汉字的读音。
恍 惚 香气四溢
(2)依次在文段中两处括号内填入的词语应是( )
A.安然 散步 B.香甜 漫步 C.安然 漫步 D.香甜 散步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为解决山区高海拔地区中小学生冬季取暖问题,2015年6月,重庆市政府实施了“暖冬计划”。该计划实施范围是全市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21个区县995所学校,受益学生21万余名。主要措施包括购置安装油汀、碳晶墙暖电热饭、暖风机、硅晶电热膜等取暖设备,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安装空调,不宜安装取暖设备的学校提供御寒所需衣服、鞋子、手套等物资。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投入8700多万元为山区农村学生创造出安心学习的温暖环境。学生张薇说:“现在教室安了油汀,像春天一般温暖。冬天再也不用提火盆上学了,手也不长冻疮了!”
材料二:“暖冬计划”实施后,孩子们出于好奇,一下课就争先恐后地去触摸取暖设备,容易烫伤手或触电。老师一方面要担心学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担心取暖设备的保护。
(1)根据材料一,简要介绍什么是“暖冬计划”。(50字以内)
(2)根据材料二,按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主题:
活动形式一:
活动形式二:
(3)张薇同学想给重庆市政府写一封感谢信,但又怕同学们说她出风头。要打消她的顾虑,你该怎么说。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②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⑤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⑥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⑦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⑧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⑨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⑩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0.“多好的梨花啊!”“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两句中的“梨花”所指相同吗?请具体说明。
11.“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你能看出怎样的人物特点?
12.联系全文,究竟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13.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用意?
阅读《驿路梨花》,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⑦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⑧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⑨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⑩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彭荆风。有删改)
14.通读文章后,围绕“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逐层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①)→(②)→路人照料小茅屋→(③)
15.本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置了两次误会,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16.请探究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
17.这篇文章所写的朴实民风令人感动,这使我们联想到“公德”这个概念,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你对“公德”的认识。
六、作文
18.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及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B
4.C
5.D
6. (1)顺叙 插叙 (2)自然界的梨花 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7. 迷茫 陡峭 露宿 简陋 悠闲 修葺 晶莹 折损
8.(1) huǎnɡ yì
(2)B
9.(1)示例:“暖冬计划”指重庆市政府为山区高海拔地区的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安装取暖设备或提供御寒物资,确保学生温暖过冬的计划。
(2)示例:活动主题——安全取暖,从我做起。活动形式——举办“安全取暖”知识讲座。开展“安全取暖”手抄报比赛。
(3)示例:张薇同学,你是“暖冬计划”的受益人,知恩图报,表达感谢是应该的,这并不是出风头。你就不要有这样的顾虑了,好吗?
10.不相同。前者指哈尼小姑娘梨花,后者指真正的梨花,是自然景物。 11.运用神态和外貌描写,突出了哈尼小姑娘的美丽。 12.所有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的人都是主人,包括修建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照料者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还有补充粮食和水的瑶族老人。 13.作者引用诗句的用意是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更是在赞美雷锋精神。
14.①梨花照料小茅屋 ②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 ③“我们”和瑶族老人照料小茅屋 15.①第一次是误会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二次是误会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层层推进,使得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6.①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②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既指“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道路上遇见的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指像梨花一样美的哈尼姑娘等人。③揭示了主题,驿路梨花是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边区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④增添了意蕴,标题出自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17.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公德”思想,凡事不能光想到自己,还要多为他人和集体着想,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情,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18.【参考例文】
凝视生活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短暂的凝视。
就在那天的下午,我遇上了那双眼睛。我和妈妈一起去买水果,走到一半,妈妈突然停下,边从包里拿钱边说:“哎呀,那边有个残疾的乞丐,给他一块钱吧!”我往前一看,只见一个矮小的背影盘坐在蒲包上,那背影的前方有许多用粉笔写的字。“又是一个骗子吧!”我不屑地想。这时妈妈已经把钱拿了出来,递给我,让我拿给那个人,我不情愿的走向那个残疾人,走近才发现她竟然是个老太太。我把钱递到她面前,用鼻音发了个“嗯”,她抬起了头,我对上了她的眼睛。
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啊,眼角的皱纹有如被刀刻出来一般,每一道都道出了生活的沧桑,那眼眶,是因为无法承受生活的重担而被深深镌入吗?唯有那眼睛,蕴藏了无限的情感。看着她的眼睛,似乎四周已陷入黑暗,只有她的眼睛发出了点点光芒。短短一秒钟的凝视,我竟从她的眼中读出了无助、悲伤、艰难、感激……
下一刻,她用左手收下了那一块钱,并有左手缓缓地把钱塞进包里。我这才注意到她的右手已被截,只剩半截手臂在空中摇晃,她的前方有两节拐杖,双脚可能也是残疾。“多可怜的老人啊!”我心想。当我正准备和妈妈离开时,她竟在那向我们磕头,边磕边用一种方言说一些什么“天天开心、平平安安”之类的吉祥话,知道我和妈妈走远了,才没听到后面的声音了,也不知道是她停了下来还是我们听不见了。
在超市里,我越想越觉得心酸:那老人究竟是经历了什么事情啊!竟然会有那样的一双眼睛!而且我们不过是给了她一块钱,她竟然把我们当成大恩人一样对待。可是我想得越多,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老人都只有一只手了,那她前面那么多的粉笔字是谁写的啊?究竟还是个骗子啊!想到这,我又不怎么同情她的遭遇了。
等我和妈妈准备回家时,已是夜幕降临,等我们走到那个老太太前面时,我又看到令我震惊的一幕:那个老太太正用那半截右臂撑着自己的身子左手拿着粉笔,一笔一画,艰难而又认真的写着字,似乎在完成一件精美而华贵的工艺品。她每写完一行,就用两只手臂撑着地面,身子拖着蒲包向后退,再用身子拉动双手,这样就空出了一行字的位置,然后再换一色粉笔写。在她写字的过程中,我似乎看到她的身子渐渐融入了夜幕,而周围的灯光似乎都向她的双眼汇聚,发出了比月亮还要璀璨的光芒。而一旦有人给了她钱,她都会停下手中的笔,不断地向那人致谢,等到那人走远,她才继续写,可即使在写字时,她还是念叨一些话,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我知道那是一个残疾老人能为帮助过她的好心人做的唯一的一件事。顿时,我低下了头,为自己那种想法而感到羞愧,可低头时,我更惊讶了:
那一地犹如电脑打印出来的宋体字,真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写出来的吗?妈妈此时也发现了老太太那漂亮的字,也是赞叹连连,又从包里拿出一块钱,让我递给那个老人,我郑重的拿着那一块钱,走向老人,蹲下身子,放进了老太太的包里,老人惊讶的抬起了头,发现又是我,便冲我笑了笑,再次讲了那些祝福的话。我又一次的看到了她的眼睛,我从那眼中,看到的是被尊重的喜悦,是宛若春日阳光的温暖。
突然想起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愿你尽享世间的美好。我从那短暂的凝视中,看出了老太太愿天下所有好心人尽享世间的美好,而我,也愿她:尽享世间的美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