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件(共4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1 15: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的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
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伴随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并在20世纪初最终形成。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现代化加速,极大地提高了商贸效率,但也增大了金融风险。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标导航·明晰目标】
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科素养
1.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及分布状况,认识古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搜集考古发掘成果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古代商业发展的作用,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4.了解“工商食官”“丝绸之路”等概念,认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繁荣,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知识归纳 | 识记理解
1.商业贸易的起源:___________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________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商朝 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社会
私有制
工商食官
秦汉时期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时期
坊市分区
商品化
商帮
(2)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埃及 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古希腊
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国家
海外
中介
(3)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①___________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把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③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④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________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 ________”行商代理。
3.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________生活。
广州
十三行
精神
1.货币。
(1)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________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货币诞生的意义。
①货币作为衡量___________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________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___________转化。
商品价值
财富
逐利增财
2.信贷。
古代世界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借贷
汇票
古代中国 《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
唐代
宋代
明朝中期以后
清朝
货币信贷
飞钱
交子
钱铺
庄票
【历史概念】 信贷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3.契约。
古代世界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公元前2600年左右 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 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古代中国 商周时期 出现了契约
汉朝以后 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唐宋以后 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历史概念】 商业契约
商业契约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两种形式,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材料一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地征收商业税。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探究点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问题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影响: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材料二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问题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答案】新特点: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商品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显著。
理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无法阻止的。
【要点总结】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变化规律及影响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后来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地区间的土特产、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民众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到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⑤商人地位的变化:商人由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⑥生产关系的变化:明清时期出现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⑦政治环境及政策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加深。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材料 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一份唐代买卖骆驼的契约文书中,签署文书的有买卖双方、保人和见证人,文书的内容如下:
咸亨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州前庭府队正杜……交用练十四匹,于康国兴生胡康乌破延边买取黄敦驼一头,年十岁。其驼及练即交相付了。若驼有人寒盗……者,一仰本主及保人酬当,杜悉不知。三日不食水草,得还本主。待保未集,且立私契;保人集,别市契。两和立契,获指……验。
探究点二 商业契约
[问题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契约发展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特点:契约内容详细、完善;契约应用较为广泛。
[问题2]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答案】影响:形成了以契约为主要形式的约束机制,推动了契约活动乃至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交易安全提供了保障,维护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契约观念,也就是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诚信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要点总结】 全面认识契约出现的影响
(1)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总体上说,契约有利于社会平等,使具有不同社会背景、拥有不同社会条件的人,都能利用契约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交换权利和义务获取自己的利益,并在保持基本自由和平等的情况下实现自我的价值。
(2)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古代契约制度中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就是“信”。基于此,人们愿意自觉规避道德风险,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与声望,以至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使信用声望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担保凭据。
(3)有利于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契约,人们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使社会经济生活在一种稳定的秩序中进行;而人们对契约的重视以及对契约的实际履行,又使得资源的交换可以大量、频繁、低风险、低成本地进行。这样可以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2.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3.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4.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5.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商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后,实力日渐强盛,产品有了剩余。为了发展壮大本部落实力和换取所需的物品,商部落和周围部落进行商品交换。这表明 (  )
A.产品剩余是商业贸易的前提条件
B.货币逐渐成为商业贸易的媒介
C.生产力发展推动专业商人的出现
D.私商在商贸活动中占主体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有了剩余产品并和周围部落进行商品交换,逐渐发展起商业贸易,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货币、专业商人和私商的地位,故B、C、D三项错误。
2.下图为古罗马大理石浮雕,表现的是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一位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这可以用来佐证罗马帝国时期 (  )
A.奴隶制庄园经济兴盛
B.城市成为商品的汇聚地
C.长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D.农村商业贸易获得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浮雕反映的是1世纪罗马帝国农村的情况,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带着猎物去赶集,体现了罗马帝国农村集市的商品交换,故选D项。
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一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与这种经济活动对应的是 (  )
A.汉朝的陆上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宋朝之后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与材料中“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相吻合,故C项正确;丝绸之路属于贸易之路,主要用于民间的商品贸易,排除A项;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也是民间贸易,排除B项;晚清时期的中国国力已经明显下降,鸦片贸易是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方式,与材料中“一种光荣礼节”的说法不符,排除D项。
4.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的殉贝有近7 000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贝在商代和西周是作为货币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取代海贝,故选D项。
5.在古代两河流域,商人预付租用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贷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这反映出,在古代两河流域 (  )
A.只有商人才能从事放贷业务
B.借贷形式固定,规定相同
C.这类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
D.商人赚取丰厚利润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免息借贷,免息借贷具有社会救济性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排除A项;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6.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中,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这一做法 (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了自耕农民利益
C.调解了土地经营纠纷 D.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
【答案】D
【解析】宋朝政府专门为田宅交易制定法律,间接反映出田宅交易活动的增多,需要进行规范,说明这一做法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