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 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 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 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2.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詹天佑一一京张铁路 B. 侯德榜一一侯氏制碱法
C. 林则徐一一《天演论》 D. 魏源一一《海国图志》
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时务学堂 C. 天津中西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4.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的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邓世昌 D. 李鸿章
5.在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首条铁路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这条铁路是( )
A. 平汉铁路 B. 滇越铁路 C. 淞沪铁路 D. 京张铁路
6.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像一棵古老的大树,在中国的土地上存活了( )
A. 1200多年 B. 2000多年 C. 1300多年 D. 1500多年
7.下列不是近代交通通讯变化带来影响的是( )
A. 促进商品流通 B. 朋友间发Email
C. 便于百姓之间沟通 D. 有利于信息传达
8.1912年有报道称:“革命军手持剪刀沿途为行人强迫剪辫。”报道中的“剪辫”事件发生在( )
新文化运动期间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期间
C. 五四运动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9.严重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导致其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的三座大山是( )
①帝国主义 ②封建主义 ③官僚资本主义 ④工商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在1900年北京的街头,人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A. 关于军警在街头为行人剪辫子的情形 B. 关于废除科举制的诏书
C. 关于京师大学堂开设的课程 D. 关于废止缠足的法令
11.《申报》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想了解《申报》早期创办的历史,应该去( )
A. 广州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
12.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城市陆续出现了中文报纸,下图是中国著名报业家史量才于1912年秋天,以十二万元买下的当时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申报》,从此踏上办报之路。该报创办的时间是( )
A. 1840年 B. 1872年 C. 1895年 D. 1898年
13.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4.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 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 利于信息的传达
D. 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15.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传唱着《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这些歌曲所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 )
歌颂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抨击时政 D. 抗日救亡
1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下表中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7.中国近代有位著名画家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这位画家应该是( )
A. 徐悲鸿 B. 齐白石 C. 张大千 D. 鲁迅
18.下面哪一项内容与徐悲鸿无关( )
A. 在绘画艺术上学贯中西,有独到成就
B. 他笔下的马深沉浑厚、傲骨嶙峋
C. 他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D. 他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陈独秀等以《新有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20.下图是2018年元旦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这是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任务后,首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田汉、冼星海 B. 田汉、聂耳
C. 丁玲、冼星海 D. 赵树理、聂耳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1928年——1936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时间 内容
1928年6月 宣布与各国所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
1929年6月 通令国内工业品按一物一税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即可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如有重征可申请退税。
1929年7月 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对近代新兴工业及生产当时需要迫切的产品的工业,按工业种类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专利、免税、减低运费等奖励。
1931年5月 制订实业建设六年计划,建议以兴办急需的基本工业为主。
1937年2月 五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五年建设计划,强调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力、制酸、炼油等重工业与基本化学工业。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许多地方官吏还把近代民族工业作为敲诈的对象。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裕国裕民之计”。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无不批准立案。遇有侵夺工商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查清妥为解决。
材料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材料四 民国初年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统计表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材料中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何种态势?
(4)阅读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角度谈谈造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23.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方法一学会看历史地图并制作完成年代尺
(1)判断以上三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名称填写在年代尺的空白处。
方法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诛,杀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洗)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模仿示例,任选一则史料进行分析。
方法三辨析观点,并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
(3)八年级同学在课上讨论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你认为他们最有可能讨论的是谁?这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正确吗?结合所学,阐述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此事乃吾国数干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最早的考试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是指什么制度?
(2)科举考试是在何时废除的?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答案
1-5CCDBD 6-10CBBAC 11-15BBBAD 16-20DADAB
21.(1)增长或者上升。
(2)制定计划;重订新约;收回主权;立法;召开会议。
(3)政府的推动作用。
22.(1)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摧残。
(2)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
(3)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发展缓慢。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23.(1)
(2)
(3)人物:孙中山。
甲、丙同学的观点正确,乙同学的观点有错误。
理由: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一系列革命斗争,以维护革命成果,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颁布的维护专制统治的法案,与孙中山无关。
24.(1)隋朝;科举制度。
(2)1905年。
(3)①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③从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可见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