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分子热运动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时: 1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 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 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 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 概念。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 数量大有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 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对冷水和热 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 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 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 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部分难点, 本节课采用 “实 验类比”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为加深学生对扩散 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设计了学生身边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 验。同时也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最后让学生列 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 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 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 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 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 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用课件多处展示分子的热运动,解决了实验操作性不强、不变观察的问题, 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用喷雾器喷出香味剂。请闻到味道的学生举手示意
2.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3.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1.学生感受,激发兴趣。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
2.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
3.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 扩散现象
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4.指导学生看图16.1-3,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5.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
6.讲述:扩散现象
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墨水。
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4.思考得出:硫酸铜溶液分子进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酸铜溶液中。
5.思考:可以。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7.观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
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2.演示实验:两铅柱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结合起来。
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1.思考:如铁丝不易拉断。
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2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不容易被压缩。
4.领悟知识,突破学习的难点
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课堂小结
1.出示课堂讨论题。
观看录像,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水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从而掌握本节内容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达标训练
1.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分子间的作用力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
3.如图15-1所示,将一表面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秤下面,手持弹簧秤的上端将玻璃板放至刚与水面接触后,慢慢提起弹簧秤,观察到玻璃板未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离开水面后
的示数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下列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根铁棒很难被拉断,这说明铁棒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B.液体非常容易流动,这说明液体分子间主要是斥力
C.气体很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因为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D.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学生完成并解释说明
通过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时间以一节课为单位)
评 价 内 容
评 价 等 级
评价目的
优(5)
良(4)
中(3)
?
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
?
?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
?
?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
?
?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
?
?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
?
?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
?
?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
?
?
是否欣赏自我
我能在不懂时向别人请教。
?
?
?
是否敢于请教
我已养成良好的完成作业的习惯
?
?
?
能否独立思考
我能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教学内容。
?
?
?
是否富于想像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
?
?
是否兴趣浓厚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呢?为什么?
?
?
我还有与这节课的内容相关的问题问老师
?
得分
?
?
八、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一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
二 扩散 互相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1 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间存在间隙
三 分子的运动叫热运动
分子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激烈
四分子间存在着斥力和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