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21:5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 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3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法 讲授法 练习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微课
教学过程:
导入
1学生齐读陈毅《梅岭三章》中的一首,明确舍生取义是仁人志士的选择。
2 引入孟子言论,理解“羞恶之心”就是“义”。

1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去标点诵读课文,体味骈句(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从而体会孟子论辩语言的朗朗上口和磅礴气势。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任务一:
同学们,任务单中的“孟子课堂实录”,丢失了孟子语言的记录,你能帮助编者找回吗?(任务一)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你们赞同我的说法吗?
弟子:先生,我们为何一定要舍生取义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您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非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他们为什么不用、不躲避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哦,那这些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而是君子了!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我觉得普通人真做不到这些,不可能有这种心的!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如果给您万钟,情形就不一样了吧?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接受了万钟。他们为了什么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他们这样做,难道不可以吗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这样的生活无忧无虑、有成就感,多好啊!为什么要停止呢?
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弟子:明白了。舍生取义才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啊!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D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E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F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G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H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I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尝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播放微课,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
2完成任务二
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将图标填写完整。(任务二)
投影仪(或希沃备课助手)展示学生填写结果。

1阅读第一段,为第一段再添举例论证,让论证更加有力、更有吸引力。再次体味“舍生取义”的可贵。(任务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二段,“舍生取义”,我认为“生”除了指“生命”,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代社会,“义”也有了很多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死关头能够舍生取义固然可贵,平时做到避利趋义同样难得。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鱼我所欲也》正是为我们的漫漫人生路指明方向。
当堂试练(小试牛刀)
1、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B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C 在孟子看来,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体现。
D 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2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B 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C 在孟子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D 孟子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3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B “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乞人”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
C 文中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这些句式使得行文流畅,正反对比,论证严密,语气连贯,突出中心。
D 文中第一段划线句子由因推果,正反结合,对论点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作业布置
学以致用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生 义
(根据情况当堂生成)
九 教后反思
这堂课让我满意之处有五个亮点:
(一)《孟子》课堂实录:让学生成为孟子和弟子,在无形中理解了什么是语录体,分角色朗读增强议论文的感染力,对话形式又新颖出奇。这样的朗读具有设计感,同时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说出对本堂课的疑问,之后归纳整理,学生问题贯穿课堂,并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本堂课一共有40位学生完成问卷并上交,4人没有问题,课上解答33人问题,有3人问题十分特殊,单独进行了书面回答(见幻灯片),这样就做到了将学生问题引入课堂,随堂解决疑惑。
(三)任务单模式串联课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跳一跳摘到桃”,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到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微课的使用:本节课的微课,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复习了之前学习四种论证方法,举例形象直观。同时学生在紧接着的任务中发现,还有一种“类比论证”,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的议论文知识,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五)借助多媒体多种形式的诵读:对于学生诵读,有不同标准的要求。第一次读为去标点读,虽有一点难度,但在第二课时这样的设置属于情理之中,同时把相同结构的句子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学生明白了本文的句式特点即骈句、排比的铺排。
当然,在课后我也多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这堂课,发现可以提升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要整合问题设计。核心素养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要通过“阅读-思考-表达”在课堂上有所呈现,如何深入思考在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上,问题设计应当更整合一些。
要营造有深度的课堂。有问有答能让课堂看上去热闹民主,但是这样的课堂有深度吗?值得我去反思。由于上课班级不是自己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从而导致自己出现了一些碎问碎答,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尽力减少。
每一次上课都带给自己新的体验和反思, “体验”让我不断成长,感受科技带给课堂的变化; “反思”催我尽力前行,利用科技丰富学生的体验。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说教式教学,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用不仅斑斓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我越来越期待为人师者更广袤的教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