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1《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0 22: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形和地势》一课的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地形特征2.(全体学生)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山脉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群3.(部分学生)能在空白地形图上填出我国主要山脉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群4.能提供资料说明我国地形特点(以山区为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形特征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举例说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学案,妙懂地理APP,希沃授课助手APP
教材分析 地形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影响着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要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今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并帮助学生构建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地图的相关知识,知道地形的类型,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但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具体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四组图片,思考造成差异的原因 观察公路形态、聚落形态、生产方式、衣着的差异,思考这些差异的形成受到什么的影响 差异是受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只是其中之一 从生活中的场景出发,激发思考;初步树立对自然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认识
环节二:精讲互动传授新知 1.温故知新2.感知中国地形3.山脉的分布:知道山脉的几种走向,并概括其主要分布特征4.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分布:认识到其他地形区镶嵌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5.课堂活动帮助记忆地形区 1.回顾 5种基本地形2.通过微课、VR,对我国主要地形区建立初步感性认识 2.在学案中,把走向一致的山脉连线,尝试概括山脉分布特征3.观察山脉与其它地形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尝试记忆4.通过课堂活动,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落实地形区分布 利用“横竖撇捺弧”归类山脉,利用“叠层法”记忆地形区分布,降低记忆难度引导学生利用方法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增强对祖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及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激发爱国之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图片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地理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难度递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环节三:合作探究主动求知 1.读图概括我国地形特征2.结合蓟州区开发,感受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山区发展条件,为蓟州区发展出谋划策;理解因地制宜原则 1.利用中国地形分布图、地形面积比例图、四大高原景观图等分别概括我国地形特征2.小组利用资料分析山区开发条件,提出相应发展规划3. 知道山区开发要“扬长避短”,体会“因地制宜”原则 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概括特点;小组讨论中适时给与指导,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锻炼学生读图和语言概括能力;结合乡土地理实例,鼓励学生辩证的看问题,构建综合思维;情感升华,让学生初步树立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发展的协调观
环节四:总结归纳建构新知 本节课知识点小结,建构知识体系 自主整理本节课课堂笔记,梳理知识脉络,并记忆 利用点名器,检查落实情况 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环节五:达标检测落实新知 当堂检测 完成反馈练习 巡视,掌握反馈情况 了解当堂落实情况
环节六:作业延伸发展新知 作业布置 完成剩余习题2.思考农家院开发是否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落实课堂重点;联系实际,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形 山脉——骨架复杂多样 四大高原 特征 地形 分布 四大盆地山区面积广大 三大平原 影响 三大丘陵 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