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高一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和规律,对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中学阶段让学生掌握氧化还有反应的基本概念,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第二章里讲述是由于后面几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涉及的氧化反应较多,并能加深其它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2.通过问题的提出,学会讨论分析问题,学生能从微观角度理解掌握化学知识的能力。3.通过交流、讨论,学会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和生产质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三的学生先后在不同单元从得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介绍较简单,但学生对初中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限且不系统,通过“物质的分类”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主客观条件,以化合价变化角度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可以达到分解知识难点,循序渐进,自主建构概念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使用教材中各栏目,通过微观图示、具体的数据表格、详细的文字叙述等多样化的素材,采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性栏目相结合来组织、呈现相关化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概念,从而实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质疑激发、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本质及特征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及实物展示]月饼包装中的脱氧剂、Vc在体内的作用、汽车尾气处理系统,引起学生视觉冲击。 观看并思考 创设情境,遵循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温故而知新]回忆一下,我们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并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展示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板演。完成预设表格。反应类型具体反应表达式 巩固分类方法的使用;通过已有知识的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并思考。关注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思考1] Fe2O3 + 3CO =2Fe +3CO2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学生讨论:它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任何一个,说明上述分类方法不能包括所有反应。
[思考2]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 学生交流汇报 引出初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
[思考2]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讨论]:以下两个反应2Na +Cl2=2NaClH2+Cl2=2HCl没有得失氧,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思考4]以上两个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通过化合价的分析,复习已有元素化合价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知识冲突,遵循由旧入新、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规律。
PPT展示[学生练习]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 + 2HCl =CaCl2 + CO2↑ + H2O B. Na2O + H2O = 2NaOHC.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D.MnO2 + 4HCl == MnCl2 + 2H2O + Cl2↑E.3Fe + 2O2 = Fe3O4F.CuSO4·5H2O == CuSO4 + 5H2O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5]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判断标准是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化合价的变化 学会总结和概括。
[思考5]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适时提供钠原子、氯原子、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与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知识冲突,遵循由旧入新、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规律。
[思考6]钠原子为什么要把电子给氯原子呢? 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8电子稳定结构上分析 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转移电子。
[动画演示]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 分析: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过程 初步认识到某些化学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
[思考7]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与交流得出结论: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思考8]如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教师演示双线桥表。 观察、了解表示方法 渗透并明确得失电子数及化合价升降数分别相等的守恒思想。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特征 讨论总结: [小结]电子转移→升失氧 降得还 精炼概括
[思考]分析以下反应的类型及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教师引导: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但反应前的微粒在重新结合成新物质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无电子的转移,一种是有电子的转移。 2Na+Cl2 = 2Na ClCaO+H2O = Ca(OH)2CaCO3 = CaO+CO2↑2KMnO4 = K2MnO4 + MnO2 +O 2↑Mg+2HCl=MgCl2+H2↑CaCO3+2HCl=CaCl2+H2O+CO2↑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反应;可能有同学分析得出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属于还原反应。从集合角度分析氧还反应和四类基本反应的关系,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由此,我们依据是否有电子转移的标准把化学反应分为两大类 有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 无电子转移→非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反应,学习另一种给反应分类的方法,去给反应分类。从氧化还原视角看反应,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作为矛盾的共同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重温课前三组图片,分析其中奥秘。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回答 运用氧化还原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氧化还原反应是和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反应。它对我们人类既有贡献又有害处,又如我们酿酒、燃料燃烧都是利用氧还反应,但是铁生锈,易燃物自然等等也同样是氧还反应。我们在学习了化学之后就可以充分去避免氧还反应的危害,最大限度的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 解决生活问题和物质转化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堂反馈][师生评价][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科学、合理、全面促发展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中的自我评价表学生姓名_______年级_____班级______学习内容 时间 一、上课的态度对学习任务的投入与完成情况:(从认真、积极、自信等角度总结)与前课相比,我在这一堂课中,发生了改变的是:(从师生、生生间合作角度总结)学习态度上,我希望多加努力的方面是:二、上课的收获我知识方面的收获是:我能力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收获是:我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的是:三、我的内省。在课堂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几点是:我可能需要更多帮助的地方是:四、我的建议。对老师的建议:对同学的建议:五、自我成绩评价成绩:对自己所付努力的评价( )(10分)成绩:对自己所作成效的评价( )(10分)最终成绩:( )(以上两项成绩的平均)伙伴眼里的我:老师眼里的我:
八、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得到氧→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离)→被氧化还原反应→失去氧→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或电子偏向)→被还原 (反应特征)(反 应 本 质 ) 物质变化小结:升、失、氧,降、得、还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注重情境创设。教师先展示三段材料:月饼中的干燥剂;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汽车尾气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从学生熟悉但不甚理解的事物引入,遵循了“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二)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整节课中,教师先以初中知识为基础,请学生举出几个氧化还原的例子,并从得失氧的角度(初中原有知识)得出结论:得到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失去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再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分析(高中新知识),得出结论: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高度关注初高中知识衔接,不仅可以巩固初中氧化还原内容的知识,还有利于实现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平稳过渡。(三)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由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本节课,教师非常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概念的建立。第二步:巧设“障”准立“疑”,运用“问题教学法”促使概念的建立。第三步:组织有效讨论,在师生互动中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获取相关知识,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课堂中,教师分别从得失氧角度→化合价变化角度→电子转移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领悟知识学习的过程,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逐步完成。(四)注重教材的合理使用。对于教科书,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想读”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简单,不值得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而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往往忽视教材的使用,只是到做习题时才让学生打开书本,而在本节课中,教师对于从化合价变化角度看氧化还原反应时,合理运用教材,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书本上标出化合价变化情况,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有效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五)注重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时,由于微观的电子转移无法简单的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选用并播放两个flash动画,从微观电子转移的角度展示了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成功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提高课堂效率。(六)注重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中,教师亲切自然的神态、精炼、准确的语言、大方得体的服饰,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课件恰当有效的运用,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学生带来愉悦身心的作用,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成为教学的主体。本节课,整体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都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但以下没有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效果:其一、教学环节的衔接部分内容没有很好的循序渐进。预设学生能从“问题—生成—问题”中逐渐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和预期的生成衔接不顺畅,如:元素化合价为什么会变化?电子转移的数目与化合价变化数目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的提出都会使学生陷入疑惑的困境,从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其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度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概念知识本身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想象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概念的形成受阻。其三、学生资源不是及时的、充分的利用。例如,在分析Fe + CuSO4= FeSO4+Cu反应时,学生仍然用物质得氧失氧角度判断,认为Fe得氧生成FeSO4 和CuSO4失氧生成Cu;认为2KClO32KCl + 3O2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等学生疑惑的问题没能很好地利用,影响了概念的理解。其四、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渗透不是很好。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但由于只重视概念的形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应该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点燃
高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