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3 沙子与黏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3 沙子与黏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20:3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3 沙子与黏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沙子与黏土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掌握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沙土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兴趣,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主要介绍沙子与黏土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以及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沙子与黏土的成分和性质,掌握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沙土实验。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材料的特点,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沙子与黏土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但是,他们对于沙子与黏土的成分和性质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理解沙子与黏土的成分和性质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些沙子与黏土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沙子与黏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出沙子与黏土的基本成分和性质。
4.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沙子与黏土都有哪些用途?
5.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1. 学习沙子与黏土的基本成分和性质
(1)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沙子与黏土样本,填写它们的成分和性质。
(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沙子与黏土的基本成分和性质。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不同种类沙子与黏土的基本成分和性质的异同点。
2. 学习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
(1)教师演示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来区分沙子与黏土?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出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和技巧。
(4)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沙土实验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
(5)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6)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新的沙子与黏土样本,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成分和性质的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沙子与黏土与之前学习的沙子与黏土有什么异同点?它们的制作方法是否相同?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加深对沙子与黏土成分和性质的理解。
4.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沙土实验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制作。
5.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6.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能和技巧。
(四)作业布置
1. 请同学们在家里收集一些不同的沙子与黏土样本,并记录它们的成分和性质。
2. 请同学们尝试使用不同的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并记录自己的制作过程和经验。
(五)、习题设计
1. 填空题:
(1)沙子主要由( )和( )等成分组成。
(2)黏土主要由( )和( )等成分组成。
(3)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是( )。
2. 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是沙子?( )
A. 石头 B. 水泥 C. 石英 D. 硅藻土
(2)下列哪种物质是黏土?( )
A. 河底泥 B. 石膏 C. 陶土 D. 玻璃纤维
(3)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区分沙子与黏土?( )
A. 观察颜色 B. 闻气味 C. 触摸感觉 D. 观察颗粒大小
3. 判断题:
(1)沙子主要由水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
(2)黏土主要由水和硅藻土等成分组成。( )
(3)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可以通过观察颜色。( )
4. 简答题:
请简单描述沙子与黏土的成分和性质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沙子与黏土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了解了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了简单的沙土实验。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沙子与黏土的成分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区分沙子与黏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沙土实验。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