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5 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5 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0 20: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5 玩转小水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动力原理,知道小水轮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课,主要介绍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特点,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
难点:理解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一个小水轮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小水轮的形状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小水轮为什么会转动?是什么力量让它转动的?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1. 学习水的动力原理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水流的冲击力,了解水的动力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它能够推动哪些物体转动?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水动力原理的基本概念。
2. 学习小水轮的工作原理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了解小水轮的工作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小水轮的转动是靠什么力量推动的?这个力量来自哪里?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小水轮工作原理的基本概念。
3. 学习制作小水轮
(1)教师出示制作小水轮所需的材料和步骤,让学生了解如何制作小水轮。
(2)教师演示制作小水轮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学习。
(3)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小水轮。
(4)引导学生思考: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制作技能和技巧。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小水轮,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动力原理和工作原理的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水轮与之前学习的小水轮有什么异同点?它们的制作方法是否相同?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加深对水动力原理和小水轮工作原理的理解。
4.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实验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
5.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6.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实验技能和技巧。
7.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水轮比赛,比比谁的小水轮转得更快、更久。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小水轮的动力原理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比赛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和总结,让他们交流讨论自己在比赛中的得失和收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习题设计
1. 填空题:
(1)水具有( )力,能够推动小水轮转动。
(2)小水轮是由( )和( )组成的。
(3)小水轮的转动是利用了水的( )原理。
2. 选择题:
(1)下列哪个物体可以作为小水轮的转轮?( )
A. 木头 B. 塑料 C. 金属 D. 玻璃
(2)下列哪个物体可以作为小水轮的支架?( )
A. 木头 B. 塑料 C. 金属 D. 玻璃
(3)下列哪个现象可以利用水的动力原理?( )
A. 水车 B. 船 C. 风车 D. 小水轮
3. 判断题:
(1)水的动力是靠水的压力产生的。( )
(2)小水轮的转动是靠水的浮力产生的。( )
(3)小水轮的转动是靠水的动力产生的。( )
4. 简答题:
请简单描述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我们发现水具有动力,能够推动小水轮转动。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小水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要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珍惜水资源。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动力原理和小水轮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