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一年级下册《8 这里面有空气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掌握寻找空气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第八课,主要介绍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并能够掌握寻找空气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的特点,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的相关知识。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
难点:理解实验原理,能够自主设计相关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讲述或展示图片,引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是否存在空气?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1. 探究空气的存在
(1)教师演示实验:将一个空瓶子放在水上,然后往瓶子里灌水,直到瓶子里的水满为止。接着,让学生观察瓶子的状态。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装满?里面是什么物质?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是存在的。
2. 探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一张纸巾。
(2)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将纸巾塞入玻璃杯中,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巾没有湿?里面是什么物质阻止了水的进入?
(4)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是存在的,并且阻止了水的进入。
3. 探究空气的特性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空气的变化,了解空气的特性。
(2)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空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空气的特性。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实验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实验技能和技巧。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更好地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经验分享和总结,让他们交流讨论自己在实验中的得失和收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有关空气的资料和信息,准备下节课的交流讨论。
(五)、习题设计
1. 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 )物质,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2)我们可以通过( )和( )等方法来寻找空气。
(3)在寻找空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 )和( )等因素的影响。
2. 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空气?(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2)下列哪种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 )
A. 用手摸 B. 用鼻子闻 C. 用眼睛看 D. 用耳朵听
(3)在寻找空气的过程中,下列哪种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观察结果?( )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 D. 风向
3. 判断题: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
(2)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
(3)在寻找空气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考虑温度、湿度、光照和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
4. 简答题:
请简单描述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我们发现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影响我们寻找空气的因素。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发现更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要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