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0 21: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于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也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人们的活动为纬,经纬交错,对北京春节丰富的民风民俗进行了细致而洗练的描述。尽管内容丰富,活动繁多,但是文章结构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并不显得冗长拖沓,文字风格朴实无华,平淡中又独具匠心。
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又京味十足,读来就仿佛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聊着天儿。就在这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清新语言之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个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个个浓郁的节日场景,一盘盘诱人的北方美食,顿时鲜活起来,丰满起来。
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用最合适的词、最简洁的句子把话说准确、道明白,这是语言大师独具的魅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老北京浓浓的年味儿;品味文字中的京味儿,品味老舍先生文字的独特味道。教学难点在于从字里行间,品味老舍先生语言文字的风格和味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了解“元旦”在旧时北京和现在的区别。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能试着把老北京的习俗读出京味儿。
4.品读老舍先生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大师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遣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关注“老规矩”,初步感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
你们每年都在哪儿过春节呀?你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
我们都是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大多数人的春节都是在南方过的。而老舍先生写的,是——北京的春节。把“北京”读得慢一些,就听出重点来了。再读。
2.老舍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这样写——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人读)
什么叫做北京的“老规矩”?
是呀,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传统,老习惯,老规矩。这就是老北京。
二、聚焦时间轴,梳理脉络
1.你们觉得,春节前前后后,哪个日子是最重要的?
(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啦。
我们说的大年初一,看看在当时,叫做什么?(元旦,在当时表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所以,在正月初一之前,其实都是在为春节做准备。
而初一过完,年还没完呢,喜庆的气氛还要延续好一阵子呢。
2.那么,我们可以把春节分成“年前”和“年后”两个部分来看,(1至7小节年前,8至13小节年后)
分工一下,一二两组负责“年前”,三四两组负责“年后”。
默读你负责的部分,找一找,圈一圈,老舍先生都写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哪些“老规矩”?人们要做哪些事情?
3.四人小组合作,能不能试着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把你们圈到的这些“老规矩”写在作业单上。
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看哪个小组找得快,找得全。
4.投影展示,小组汇报。
找到了这么多的老规矩,哇!有没有读过这样的文章,一篇文章里竟然写了这么多事儿!
这么多的内容,做了这么的多事,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无章?为什么?
有顺序,有详略。
5.是呀,老舍先生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出示),向我们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你瞧——
6.把这些词儿汇总一下,放到一起,自己读一读。读完这些词儿,你有什么感受?(热闹、红火、丰富…… 学生上黑板,板书词语)
两个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就这样不急不忙,有条不紊地把老北京的习俗娓娓道来,似乎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从这些词,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年味。
老舍怎么这么了解,怎么能把北京的春节写得这么详细,这么丰富呢?
(1899年,老舍出生在北京,他的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25岁的老舍赴英国担任讲师,之后呢,又辗转于新加坡、山东、武汉、重庆等地。1946年,他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国讲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舍先生决定回国,回到北京。1951年1月,也就是他回国第二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北京的春节》。)
三、品味文字,体会情感
老舍先生,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文字,绝对不仅仅有“年味儿”,一定还能读出一些其他的,特别的味道。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一品他的文字。
(一)先来看看“年前”的这一段儿时间,最先写的,是腊八。腊八节有哪些“老规矩”?
默读一、二小节。你觉得哪里的表达特别有味道?
A.农业展览会
1.你家熬的粥,能叫农业展览会吗?
怎么腊八粥能叫做农业展览会呢?
来读读老舍先生的原文,相信你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老师读)
谈谈你的感受。
2.设想一下,我们也来到了1951年的老北京。“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在这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妈妈要开始熬粥啦!你瞧,妈妈把家里的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干果都倒在了锅里,水开了,熬呀,熬呀……屋子里变得暖融融的,空气中飘满了香味儿……去亲戚家玩儿,也在熬着腊八粥,去小伙伴家,也熬着呢,好香呀;寺庙里,大街上,到处都飘着这香喷喷的味道……
什么感觉呀?
是呀,腊八粥的香味儿一飘起来,年,就开始了。(谁来读一读)
3.老舍先生写的仅仅是这一碗粥吗?他写的是什么?
(年味儿、热闹、过年的欢喜、迎春的热情……)
把这些一起读出来。(齐读)
一个特殊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的热闹和欢喜,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有的味道。
B.腊八蒜
“色如翡翠”。多么奇妙!好诱人的颜色。(读词、读句)
“色味双美”。醋本是酸的,这一泡,又有了些许辣味,真是“色味双美”。(读词、读句)
两个别致的词儿,就勾起了你们的食欲,把普通的蒜,写得不一般。
泡出了这么美味的腊八蒜,是为了?——吃饺子!
你爱吃饺子吗?是呀,咱们中国人都爱吃饺子。嚼着蒜,沾着醋,真的是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再来读读这段话!)
哇,读着这样的文字,眼前仿佛就浮现一家人围坐吃饺子的画面呢。(一起读)
总结: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看似平常朴实,可细细一品,真有味道。让我们再一次自读课文,这次,我们要更细致一些,品一品作者的文字,感受语言的精彩,选你发现的一处,读给同桌听一听,说说你的见解。
(二)品京味儿
1.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是大人们要忙的大事儿,孩子们呢?刚才有没有同学关注到了3至7小节的内容——我们来看看过年前的这些日子,孩子们的快乐在哪里?
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吃糖。
2.来看看孩子们的“三件大事”——(出示第3小节)
听过北京人说话吗?什么感觉?(儿化音多、轻声音多、后鼻音重)
谁来试试看,先读读这些儿化音?轻声词?连起来试试看呢?(指名读、齐读)
这也是老舍的文字一大特色——京味儿十足!读得真不错,咱们南方的孩子,也读出老北京的味儿了!
四、升华总结,练笔积累
1.老百姓们热火朝天地为春节做着准备,徐老师改预习时发现,不少同学关注到,老百姓们为春节做的准备,很多都和“吃”有关?
腊八粥、腊八蒜、预备吃饺子、孩子们买杂拌儿、吃糖,大人们备年菜、吃团圆饭……
为什么呢?(思考,指名说)
是呀,“吃”里,满载着老百姓们快乐的情感,除旧迎新的热情和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你瞧,老舍写道——“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2.今天,我们品读了《北京的春节》的第一个时间点,在后面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细细读,慢慢品。
回家之后的小作业:选择你老家过年时的一个习俗,学着老舍的样子写一写,向我们娓娓道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味儿
热闹、红火、丰富……
(学生上黑板,板书词语)
京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