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
运用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通过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认识到学术界一般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分界线;
通过史料分析,总结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论述大国争霸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
通过分析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的不同史料,论述百家争鸣的背景。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重难点
重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形成过程;结合史料思考争霸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与作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大变革时期
课前导入
闻一多先生在《五四断想》中写道,“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
请同学们据此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发面的“演化”或“革命”是怎么样的?这种“演化”或“革命”是否具有必然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我们下面的课程学习之中。
新课教授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西周持续到公元前771年,彼时丰(今陕西长安西南)、镐(今陕西西安)地区遭兵火摧残,已成废墟,又受戎人威胁, 无法再定都于此,于是平王被迫于公元前770 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史学界说法尚未统一,一般来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称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称战国时期。
王室衰微与春秋时代争霸战争
请对比春秋初期形势图与春秋列国形势图,同时结合材料,思考这一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国争霸的实质
材料一: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材料二:
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进行战争483次,朝聘会450次,这些军事行动和朝聘会,晋国也曾参加多次,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请思考:
(1)列国的军事行动和举办朝聘会的目的是什么?
(2)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什么?
答:
(1)为了争霸。
(2)实质是为了迫使各国向霸主交纳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战国七雄
公元前490年,赵氏消灭范氏、中行氏。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攻灭知氏,而后瓜分晋地。从此,晋国君成为附庸。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由此诞生了三个新生的国家:韩、赵、魏,即所谓的“三晋”。三家分晋一般被认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同时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的胜利,加速封建制的成立。
而齐国的国君也为其大夫田氏所取代。至此,“战国七雄”的局面开始形成。
争霸战争带来的客观影响:
各国争霸战争的支柱及经济方面影响:
变法运动
引: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将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而统一则是实力的较量,是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抗。
我们将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例加以说明:
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的故事):
时间: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大规模的推行过两次变法。
内容:
富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富国强兵的基础;希望通过
商品税等迫使商人弃商归农
“废井田,开阡陌”——破处“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设田界,并把土地授予农民,允许买卖,在法律上维护土地私有制,提高人们生产积极性,推动地主经济发展;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鼓励一家一户生产,规定男子成年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增加农业劳动力与纳税服役人口,也促进封建性的小农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强兵:
“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地主阶级政治、经济优势
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
“建立十伍连坐制,轻罪重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普遍推行县志,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强化皇权,推动君主集权
性质:
由变法内容可知,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破处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本质是地主阶级的一场政治革命。
结果: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在其破坏变法阴谋失败之后,仇恨集中于商鞅个人之上,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是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战国策》,“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作用:
积极: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强化君主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建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促使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的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消极: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课后小结
启示: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商鞅变法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但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向上的。
第2课时 思想
新课教授
孔子
孔子其人(结合漫画):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出身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年龄(不详):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爱好(全球游学):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
才艺:精通“六艺”
身份: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人生理想:?
思想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11-12,思考下面问题,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思想的核心观念?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 头脑风暴:孔子的政治思想当时为何未被各诸侯国国君采纳?
代表性著作: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 思考: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礼,带有承认等级、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成为统治者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主张恢复周礼,不利于各诸侯国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促成统一;
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老子
老子其人
·姓名:姓李,名耳,字聃
·出身地:春秋后期楚国人(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年龄(不详):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身份:是道家的始创人物
主要成就
小结
孔子与老子皆为春秋时期代表性人物,春秋时代主要特征是奴隶社会的瓦解,而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学习、吸收的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百家争鸣”时代背景
“百家争鸣”意义
革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后小结
知识点梳理:
春秋战国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背景
文化繁荣——百家争鸣 派别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