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从文化因素看秦
的统一与速亡》 教学设计
本专题讲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的历史。本专题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基础,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展示了中国自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到大一统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过程。而第 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是第 2 课《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第 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 的前奏。因此,本课在这个专题中起着重要的串联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秦朝历史相对比较熟悉和感兴趣,学生在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中国历 史》 。第 9 课《秦统一中国》 ,学生学习了秦统一条件(包括民心、用人、变法、策略) 、 巩固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和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灵渠和长城) ; 第 10 课学生学习了秦朝暴政(徭役、兵役、税负、刑法) 、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特点,有选择的使用高中教材和补充材料。 ( 1)秦统一条件,除了 学生已知知识,我突出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民族交融和秦尚武精神。 ( 2)注重分析秦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而不是单纯讲国家统一和政治制度; ( 3)多种 角度分析秦的灭亡,学会客观、多元历史的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本课根据主题教学主要从 文化为主的角度切入。根据上述分析,采用创设情境、史料教学、合作探究、问题引导等教 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课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二)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初中知识、文字史料和秦统一形势图进行实证和解释秦的统一,体会国家统一的 意义。了解秦朝大一统国家制度创新和巩固措施,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分析秦统一多民族国家 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学生利用图文史料探讨秦朝速亡的原因,总结秦亡的经验教训,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人 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作用,逐渐学会多种角度的解释历史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难点: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采用“自主学习,时空定位”的时间轴形式将历史大势、秦国小国蓄能和嬴政个人命运连接 起来。
【学习新课】
一、天下纷争,秦文化优势凸显
(一)历史大势: 民族文化、社会心理重构
郑国王室用器,
完整的青铜“九
鼎八簋”中的一
只。
【思考】 :比较春秋和战国形势图,概括地域、民族、文化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并根据上述 三图信息,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趋势: 诸侯国数量减少,有的诸侯国疆域扩大,有的民族消失,文化交流频繁等。概括起来 礼崩乐坏,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历史大势呈现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重构,处于大动荡、大
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一、天下纷争,秦文化优势凸显
(二) 秦国文化: 功利主义
史料一: 从秦惠文王始设相到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担任秦相要职的共 24 人,其中国籍可 考者 17 人中,16 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的。
—— 陈怀健《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
史料二: 唯有能解燃眉之急的法家才能受到秦王所重视,成为其一统天下的思想武器。 ——张少斌,许亚刚《秦统一中的文化因素》
【思考】 :这反映了秦文化有什么特点? 能否顺应统一大势?
秦文化具有功利主义特点,注重实用,表现为采用法家思想、开放用人、尚武精神等。
史料三: 秦国自秦惠王起,战争次数逐渐增多,如惠文王时代,秦国平均每年战争率是 0.62 次,秦武王时,平均每年战争率为 0.5 次,而到秦昭王时,比例已经高达 0.86 次,秦庄襄 王时,比例亦是 0.75 次,而秦孝公在位时,秦国平均每年战争律为 0.29 次。
——刘庆东,葛明岩《法家文化与秦朝的兴亡》
——人教社、地图社《历史地图册》 上册第 6 页
【思考】 :在秦人尚武、功利文化影响下,秦国战争次数、频率有何特点? 秦灭六国采用了 什么策略?
战争次数较多,频率较高。秦军在于西部少数民族的征战中逐渐发展起来。远交近攻策
略,注重时机和谋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 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
—— 《史记》
——人教社、地图社《历史地图册》 上册第 7 页
【思考】 :秦朝有何制度创新? 这些制度有何特点?
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和乡里基层管理。
特点: 既注重传统更有制度创新; 以皇权核心,实行家天下,皇权至上与皇位世袭; 加强地 方管理,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注重乡里的基层治理等。
史料: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 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 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思考】 :与先秦相比,秦朝政治权力体系有何特点? 发生了什么实质变化?
特点: 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体系; 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
任免; 官职分工,分层管理,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实质: 从先秦的贵族政治发展到秦汉的官僚政治。
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二) 其他措施
【思考】 :为巩固统一,秦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分别是从哪些角度着手? 其他措施:
角度:政治(基层治理、边疆管理) 、经济(统一度量衡、车轨货币,修筑直道) 、文化(统 一文字、焚书坑儒) 等。
二、天下一统,秦文化普世治国
(三) 历史意义
角度: 疆域+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
史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 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 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四、为中国 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 :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在中国历史上有何意义?
意义: 见下表。
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
【思考】:秦朝亡于暴政,还是亡于文化? 或者两者兼具? 请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采用开放性问题设计,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观点,运用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培养历史 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
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
(一)历史大势: 文化认同差异
—— 图 1 、2 出自趣历史: 《春秋战国地图与形势图》
—— 图 3 来自于《中外通史纲要》 (上)
史料: 《尹文子·大道下》 记载: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怀璞过郑贾曰: ‘欲卖朴乎 ’郑贾曰: ‘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王箬翾《秦王朝覆灭的心理与文化因素探究》 【思考】 :秦统一后,各地还存在什么样的文化认同差异? 这对秦的速亡有何影响?
一方面,秦文化注重实用,注重尚武精神,开放用人,让秦国在春秋战国乱世中逐渐崛起, 并在战国末期快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但另一方面,快速的统一之后,秦朝统治者也将秦文 化在全国推广开去,而原来被征服的六国旧地文化还根深牢固,还存在自己的文化传统。所
以全国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认同差异,比如史料中璞、朴的不同理解。
三、天下崩摧,秦文化弊车羸马
(二) 秦国文化: 功利主义无法整合社会心理
史料: (秦) 文化上长期以来落后于其他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后在文化上却并没有统治的力
(
量
)。
秦始皇对六国贵族的态度极其严酷。例如,灭魏国时,则杀了投诚的魏王假以及诸公子; 在齐国,诱降齐王建后,又将其活活饿死… … 知识分子对秦的统一也难以接受。
——摘自王箬翾《秦王朝覆灭的心理与文化因素探究》
【思考】 :根据材料分析,各社会阶层对秦朝态度如何? 这反映了秦文化有何缺陷? 这对秦 的速亡有何影响?
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对待六国贵族及其残忍,这反映了秦文化泰国功利主义,无法 整合社会心理,没有巩固自己统治的社会基础,导致六国贵族的不满和反抗。秦末农民起义 和楚汉争霸时期,有很多人都是六国贵族出身,比如项羽、魏豹、赵歇等。这促进了秦朝的 灭亡。
【课堂小结】
秦国顺应春秋战国的历史潮流,通过兼并战争快速建立起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在疆域、制度、思想和社会经济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秦朝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六国贵族迅速加入,同时,在秦朝大一统之下,各地文化、心 理认同冲突仍然存在,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秦朝走向速亡。这给汉朝的政治建设和文 化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的政治、社会、文化建构则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长期、深远 的影响,推动中国古代文明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