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学习,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两汉时期的时空坐标、重大事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出示一带一路示意图和汉武帝画像。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个惠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国家、几十亿人口的倡议中。这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中国在维护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强劲动力。“一带一路”经济带源自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吗?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辟的?
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展示图片:《汉高祖刘邦》和《西汉疆域图》
2、汉初巩固统治的措施
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思考:西汉建立初期,面临着怎么样的形势呢?西汉统治者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形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
措施:经济上: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使得西汉经济获得了发展。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政治上:“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出示郡国并行地图,学生直观了解。
讲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与制度的弊端:汉朝统治者吸取周和秦朝灭亡的教训,为了江山的稳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郡国并行制就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结合,将皇室成员分封在各地,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起初,高祖刘邦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功臣),又分了九个同性王,这些王国有任免官吏、铸造钱币、征收税赋、自募军队等权力,过大的权力直接威胁了中央,不久刘邦铲除了异姓王,又分封了一些同性王。
郡国并行制的问题:即使是同性王,也不能够保证中央统治的安全,诸侯手中的权力过大,诸侯国控制的土地比中央直接控制的要大的多,诸侯王拥兵自重,为汉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景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开始削藩,由此引发了吴、楚等以“清君侧”为借口的“七国之乱”。但是叛乱不得人心,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将,加上梁国的坚守,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
阅读材料,了解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僣上亡限。 ——《汉书》
材料三: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汉书》
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者诸侯割据、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北方匈奴不断骚扰,为此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总结汉武帝推行的对内、对外措施。
1、汉武帝对内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推恩令
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推恩令的实行,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出示推恩令图示,学生直观感受。
②中外朝制
汉武帝还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宫侍从左右,参与决策,形成一个称为“中朝”或“内朝”的小团体,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相对称为“外朝”。皇帝通过中朝更方便地实施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宠凌驾外朝,君主的权力因而也明显地加强了。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展示图片:《内外朝制度分工示意图》
③察举制——选官制度
察举制始于汉文帝,但是在武帝以前,并不是常制。察举制以“孝”和“廉”为标准,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察举制让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拔任用官员的唯一依据,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④刺史制度
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其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
刺史品秩仅600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作用: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
原因: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币制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交流与经济稳定。
展示图片:《五铢钱》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为加强中央集权准备了物质基础,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也抑制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均输平准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作用: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
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
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
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给与所没收资产的一半,作为奖赏。各地争相告缗,许多大商人都因而破产;未破产的人也不敢再经营商业,而汉朝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收入。
影响:限制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迟滞了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建立太学,使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新儒学的理论来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有:
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主专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缓和社会矛盾——“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维护统治——“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通过思想统一以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加强君主专制,而且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2)、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维护“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大力推广。
2.汉武帝的对外政策
(1)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卫青夺回河套地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出陇西,进攻匈奴右翼,匈奴王降汉,汉朝在河西走廊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兵大举北击败匈奴主力,经过这一战役,匈奴被迫远迁,很长时期内不能再对西汉边境构成威胁。
作用:北击匈奴,保卫了中原农耕文明和文化,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展示卫青、霍去病雕像
(2)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行没有实现初衷,但在西域传播了汉朝声威,并获得了前所未闻的当地资料。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路线逐步开辟,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使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展示地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3)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示地图:《西汉疆域图》
西汉覆亡与王莽代汉
1、阅读材料,分析西汉灭亡的原因:
材料 西汉末年,许多有识之士都看到,当时“民众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的原因,是“吏为残贼,岁增于前”;“百姓贫,盜贼多”的原因,是“吏不良,风俗薄”。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九月颁布的诏书也说,流民众多,正是因为吏治的黑暗难以改变,“苛暴深刻之吏未息”。……西汉末年,吏治的腐败已经相当严重。对下层民众残酷压榨,“贪财而慕势”,已经成为“俗吏之冶”的普遍风气。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西汉灭亡的原因: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断。
王莽代汉,新朝建立和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引发农民大起义。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政权被推翻。
东汉的兴衰
1、东汉的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登基后,采取以下政策使得东汉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史称“光武中兴”。
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①政治上:东汉初年,刘秀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节省政府开支,提倡节俭;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他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③思想上:他提倡文教,重视儒学,“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
师生一起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经济上: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思想上: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
2、东汉的衰亡:
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东汉衰亡的原因、经过。
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党锢之祸: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与宦官发生的党争。党锢之祸,共发生两次,均以士大夫失败告终,最终,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阶级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经过: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填写
类别 朝代 人物 成就 地位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西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东汉 班固 《两都赋》
乐府 西汉 《孔雀东南飞》
中医学 西汉 《黄帝内经》
东汉 《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医药学专著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被后世誉为“医圣”
东汉 华佗 麻沸散
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 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 《周髀算经》 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造纸术 东汉 蔡伦 造纸术(改进)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天文 东汉 张衡 地动仪
农学 西汉 氾胜之 《氾胜之书》 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对司马迁和《史记》,蔡伦和造纸术进行简单的介绍。图示造纸术的流程。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学科大致都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各种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从而为后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本方向。
构建知识结构图。
六、小结:
两汉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两汉大一统局面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但是,两汉王朝的最终衰亡,又印证了民心与民力、政策与统治之间相互影响,留下了足以警醒后世的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