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科目 历史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设计者
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理解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众多新成就背后的时代特征与深层原因。掌握儒释道三教的发展与阶段特征,辩证客观的看待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时空观念〗掌握从汉武帝时期到隋唐时期,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变化,了解不同时代三者之间的地位与关系。掌握不同时代的文化方面的成就,知道唐朝时多项领域都达到了顶峰。〖史料实证〗通过所给史料具体掌握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结合教材与史料分析从文化成就表现中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通过史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认识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带来的影响。通过对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等一些历史材料的阅览,对文化成就加深记忆和理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文化领域的种种成就,认识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传统中华文明,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的第八课,也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至此,关于三国至隋唐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就要告一段落。教材中选择了用文化领域作为作为这一时期历史学习的尾声,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再到南北分裂对峙,最后隋唐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过这一时期的政治变化与经济发展后,本课将从文化角度领悟这一时期的时代变化。教材中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本课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既有民间的精神信仰,也有多种艺术的发展,还有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对老师来说,想要上好这节课,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文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语言来进行讲述,才会让这节课变得有趣生动起来。但总体来说,与之前的学习相比,这一课的内容对学生理解来说还是较为容易,知识点也比较容易掌握,考虑到教学进度的要求,就将本课仅设置一课时,不再做内容的课时划分。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八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在之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知识。这一课所学习的文化内容有很多都涉及到语文、物理等内容,所以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背景。但是在历史课中,对于这些内容更应该深入挖掘历史信息,由于初中的历史学习内容还是较为浅显的,所以学生可能也会缺乏一些深层分析史料的习惯,会对材料题中的深层信息缺乏敏锐度。需要老师在平时训练中多加练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思维和理解方式还停留在初中那种全面接受老师观点灌输的模式,缺乏发现问题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的阶段,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部分学生由于在从前的学习中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太重,思想不够活跃,面对问题很难有自己的思考。面对新知识,更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但是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都有了了解,再来学习文化发展,则降低了学习难度,就本课而言,其中涉及到的多项成绩都是耳熟能详的,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听过的,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至于太过陌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教学难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表现与影响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采取材料分析与图片介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适当使用问答法,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程内容。还会让同学自己归纳总结,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讲授过程中,还会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已知内容引到未知内容,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熟悉度与接收度。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图片导入 同学们好!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从三国至隋唐的政局变化与经济发展,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时期从分裂到统一的社会巨变下的文化成就。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片,相信有些同学应该也有听说过,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就是洛阳的白马寺。从图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寺门旁有一尊白马雕像,寺名也以白马为名,那这座寺庙究竟与白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会以白马为名呢?其实,在课本42页的导读部分,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东汉初年,汉明帝曾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就将寺庙以白马为名,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白马寺。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那佛教传入中国后又经历怎样的发展,原先中国本土的道教以及被视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师生互动:请同学们先看这则材料,并结合之前的内容回答汉武帝时期的思想特征。预设回答: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儒学被视为为正统学说,确切确立了它的独尊地位而后儒学就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呈现繁盛之势。2、东汉(佛、道兴起)可是独尊的儒学却遇到了两个有力的挑战者,这两个挑战者就是道教与佛教,在两汉之际,印度兴起的佛教传入了中国,当时东汉明帝还曾专门请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讲诵佛经;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万状。在这样的局势下出现了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东汉末年出现了大量的宗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道教与佛家的兴起和发展不断动摇着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激烈的碰撞中也使得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儒、尊道、盛佛)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在民间兴起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儒、佛、道三者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材料一:在宇宙论儒学支配下,西汉时已建立起一套包括君王自谴、谪贬三公在内的一套禳灾制度。据统计,两汉君王因灾害下自谴诏有三十次,因灾异遭到免职的三公多不胜数。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东汉最后的半个世纪恰好遇上太阳黑子衰弱期,强度是前后一千八百年间的最小值,自然灾害和灾异频频发生,公元107——219年的一百一十二年中,特大天灾便达一百五十次。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晋书 食货志》师生互动:请同学阅读这三则材料,思考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会使得君主的政治选择发生何种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预设回答:受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影响,频繁的自然灾害会被归结为君主的罪孽引来上天惩罚,君主要频繁的下罪己诏,却又得不到任何效果。从而产生了对儒学的一种质疑。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民不聊生,而天子频繁的下罪己诏却不能使得情况有所好转,这也使得一些人对儒家学说产生了质疑,当时的魏晋名士阮籍甚至说出“孔孟礼教,与我何干”的话语。当时的人急需寻找新的精神寄托。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收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尊道”;佛教也在中国盛行,并吸收了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下示材料二就展示出了当时民间寄托于道教丹药与佛教宣扬的轮回观期待来生来聊以慰藉。材料二:……而社会民众,亦以身丁茶毒,佛讲未来,堪资慰藉……——钱穆《国史大纲》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崇尚“清淡自然”尤以当时的社会名士为代表。激情与山水美酒来逃避现实困惑。隋朝时期(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了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三教并行)到了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由于唐王朝的统治者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原名李耳,因此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削弱李唐王朝的影响,自然不能再过度推崇道教,武则天是大力扶植佛教,佛教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根据刚刚的学习,我们也看到了东汉以后,佛教与道教在民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佛教,吸收了儒学、道教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在民间非常盛行。杜牧就有一首诗中写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生动的描写了这一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场景。师生互动:请同学们分析老师所给的表格,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佛教盛行带来的危害。预设回答:佛家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正是佛教盛行带来的这些危害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佛教的盛行也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北魏、北周及唐朝都有统治者提出灭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因为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所以也被称为“三武灭佛”,这些灭佛行动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现在,我们一起将刚刚学习的从汉武帝到隋唐“三教”的发展梳理一下,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儒学地位逐渐下降的过程,从“独尊”到“三教合归儒”再到“三教并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的兴起与发展给儒学的正统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将三者处于统一地位,严重破坏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人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号召,其中尤以唐中期的韩愈为代表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韩愈的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第一句就表明了这是韩愈上折后遭到贬黜后所作。那么韩愈究竟是写了一封怎样的奏折才会“夕贬潮州路八千”呢?这首诗其实跟唐朝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有关系,那就是谏迎佛骨事件,这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自魏晋以后,佛剑在中国盛行,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身为儒生的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反而因为这道奏折被贬出京。材料一:韩愈出身于“奉儒守官”、仁政爱民的官僚家庭,自幼研读孔孟六经,又兼通诸子百家。安史之乱后,佛道更加盛行,儒家思想受到进一步冲击。儒学名士奋起,提倡复古,崇儒宗经。韩愈早就“承先人之遗业”, “志于古道”。——曾俊伟、曾晓峰《韩愈爱国主义思想初探》材料二: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韩愈《谏迎佛骨表》师生互动:请同学阅读材料一、二,思考韩愈为什么提倡复兴儒学,反对佛教?预设回答: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有家风家学渊源,受儒家典籍的熏陶;时代复古思潮的影响;佛教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佛教是外来事物与中国不同;佛教违反纲常伦理。佛教与道教的发展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以韩愈为首的儒学大家们提出了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家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文学艺术刚刚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活跃,儒释道三家呈现多元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很多新成就。师生互动:在开始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学发展之前,老师想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西汉的文学有什么成就吗?预设回答:西汉的文学成就是汉赋,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是的,与西汉国立强盛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气势相对于,西汉的汉赋也非常的华丽大气。那么从魏晋至隋唐经历了从混战到和平、从分裂到统一,政治局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这一时期的文化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文学上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1、文学 大家看,左图上的三个人,他们就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除了三曹之外,建安七子(孔融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8%9E%8D / 1703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陈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9%88%E7%90%B3 / 628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王粲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B%E7%B2%B2 / 70591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徐干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E%90%E5%B9%B2 / 7434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阮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AE%E7%91%80 / 10202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应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A%94%E7%8E%9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刘桢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8%98%E6%A1%A2 / 2365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和蔡琰等人。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9%A3%8E%E9%AA%A8 / 807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A%E5%AE%89%E6%96%87%E5%AD%A6 / _blank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大家初中的时候就有学过一首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就很好的体现出建安文学的特点——慷慨悲壮。之后,东晋时又出现了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与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壮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取材于田园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9%B2%E5%BD%A9 / 113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4%B0%E5%9B%AD%E8%AF%97%E6%B4%BE / _blank ),给人一种清新、淳美、诗情画意的感受。南朝民歌《西洲曲》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割据,政权林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多为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民歌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就是大家熟知的木兰诗。 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就突出。到了唐朝,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大家小时候肯定背诵过许多唐诗,大家还记得唐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老师刚刚听到同学说到了很多位诗人,唐朝确实是有非常多才华卓越的诗人,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成为千古绝唱。其中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天宝三载,李白被排挤出京,云游天下,与公元736年好友相聚时写下了将进酒抒发满腔不平之气;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经历了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李白生活与盛世大唐,他的诗作也是充满了磅礴气势与浪漫气息,杜甫见证了唐王朝的由盛转衰,一生郁郁不得志,所写诗作也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除此之外,唐朝还有很多流行的诗歌流派,如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还有王昌龄、岑参所作的边塞诗。2、书法刚刚我们讲了文学上的发展,而在艺术方面,这一时期也是成就突出。首先是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请大家看这张字体演变过程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演变,字体变得越来越容易辨认,具有了美观性。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字体均已完备。经过不断的发展,书法的艺术价值越来越高,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被称为“书圣”。我们课本43页有王羲之的《姨母帖》摹本,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书圣”的作品。老师这里还放了一张王羲之写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文体,始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实用性很高,也十分具有观赏价值。与南北朝民歌一样,南北方的书法也因为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风格,隋唐时期的书法兼汇了南朝的秀美与北朝的雄健,创造出了一种新风格,其中尤以颜真卿与柳公权最为有名。颜体肥硕丰润、点画厚重、结构端庄雄伟、显示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点画瘦劲、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二人有“颜筋柳骨”之誉。3、绘画师生互动:讲完了书法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些绘画艺术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告诉老师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有什么成就?预设回答:东晋出现了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称为《画圣》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魏晋到隋唐,绘画艺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刚刚提到了“诗圣”“书圣”,现在还知道了“画圣”。在课本44页非常多的插画,展现的都是这一时期各领域的成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仔细观赏一番。4、雕塑除了我们刚刚讲的书法、绘画,这一时期还有一项艺术得到了发展,那就是雕塑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修造了很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有敦煌的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请同学们看这两幅石窟中的佛像,虽然都是佛像,但是云冈石窟的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更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师生互动:我们刚刚学习了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请大家看课本44页的思考点中的问题:这一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顶峰的原因是什么?预设回答:宽松的文化生长环境;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提供了人才基础;安定的社会条件;民族交融与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科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的科技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师生互动:老师列出了一张表格,请一位同学结合课本内容来填充这张表格。朝代领域人物成就南朝数学祖冲之精确的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7之间。北朝农学贾思勰《齐名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西晋地理学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同学填出的这张表格,我么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拓展提问)师生互动:在《齐民要术》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二步录。”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预设回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舍弃作为根本的农业去追求作为枝叶的商业,是有贤德的人所不取的。贾思勰认为对于经商的事情,都没有记录的必要。这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到了隋唐时期,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的建筑达到了成熟期。这张图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大家看这坐桥的形状与我们现在所建的大桥也没有相差太多。都是运用了拱形承重力最大的原理,修建了拱形桥。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请同学们看课本45页的一幅插图,这是唐朝时雕版印刷的《金刚经》,上面印有金刚经内容以及佛寺传经的场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除了佛经之外,唐朝还有了雕版印刷的日历和书籍,唐朝的雕版印刷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唐朝的化学也得到了发展,在唐中期的书籍中已经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到了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诗人将火药涂抹在箭矢上制成了火箭,这也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还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在天文理论与测量仪器并不精准的古代,竟然能测算出地球经线的长度,足以展现这一期的科技发展走在世界前列。除此之外,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还有了许多创新,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中外文化交流在这节课的最开始就有讲到,建立于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盛行,以佛教交流作为载体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白马寺”就是汉明帝时的来自西域的高僧翻译佛经的地方。不仅有外来的高僧来华,当时中国也有许多高僧去往西方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大家看这个人熟悉吧,这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其实唐僧是有历史原型的,他的原型就是唐朝时的高僧玄奘。玄奘于贞观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4%9E%E8%A7%82 / 369509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82%A3%E7%83%82%E9%99%80%E5%AF%BA / 527431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 ( https: / / baike. / item / %E4%BD%9B%E8%88%8D%E5%88%A9 / 100265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150粒、佛像7尊、经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BB%8F%E8%AE%BA / 1059913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8%88%AC%E8%8B%A5%E7%BB%8F / 200409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心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83%E7%BB%8F / 6141"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解深密经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7%A3%E6%B7%B1%E5%AF%86%E7%BB%8F / 200605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瑜伽师地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7%91%9C%E4%BC%BD%E5%B8%88%E5%9C%B0%E8%AE%BA"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成唯识论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8%90%E5%94%AF%E8%AF%86%E8%AE%BA / 200381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等。《大唐西域记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7%E5%94%90%E8%A5%BF%E5%9F%9F%E8%AE%B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7%8E%84%E5%A5%98 / _blank )》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这一时期,不仅有佛教动传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影响,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大家看上面这幅图,是不是典型的唐朝时的寺庙建筑,但它并不是中国的寺庙,而是在日本奈良。那为什么在日本会有一座与中国建筑如此类似的寺庙呢,那与一位高僧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唐朝高僧鉴真受日本僧人邀请前往日本讲经,经过了六次东渡,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在第七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除了中国高僧去外国讲经,当时还有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这些文化交流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请同学们看课本46页的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当时的长安城为中心,向东可至朝鲜与日本,向西沿着丝绸之路可以到达西亚、中亚,甚至到达欧洲。当时的都城长安聚集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和地区的使节、商人,长安成为了国际大都会。材料一:“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谴隋史...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推行了‘推古改革’....在奈良朝约80年间,遣唐使达于全盛....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日本各阶层深受唐文化浸染,吟唐诗、好唐乐、服唐服......日本文化对于唐文化的汲取,全面而又充实。......唐代,高句丽、百济、新罗积极向唐遣送留学生,入国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轨范。.....新罗时期的佛教,更在中国佛教的直接影响下展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师生互动:请同学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回答,除了佛教传播外,当时唐朝和周边国家还有哪些方面的交流?预设回答:当时的周边国家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日本和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周边国家主动向唐朝学习,吸取唐朝的文化。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国文化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以日本、朝鲜为主的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七、课后训练
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B 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A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冲击,“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说明道教思想盛行,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儒家思想仍是正统思想,D项错误。2.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 )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 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 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解析:A 从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儒学的传播出现了危机,儒道佛三教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政治统治和宗教的关系,B项错误;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这种说法带有绝对化倾向,C项错误;据材料“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看出儒家并不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D项错误。3.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如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会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解析:A 根据材料中“南朝”“佛道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了佛教传入对艺术的影响,A项正确;以形写神的理论是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的,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显然不是以形写神,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佛道融合不能说明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项错误。4.《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解析:A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强调要顺天时,量地利,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思想,不能体现多种经营,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无关,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不能体现重农抑商,D项错误。5.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民间印书问题,与科举制发展无关,A项错误;唐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技术,材料中的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B项正确;材料中“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不能反映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扬州、越州民间印刷技术较高,不能反映是文化中心,D项错误。 6.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教,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A项错误;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和谐发展是有利的,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固统治,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B7.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道教与佛教的地位不断变化,但是儒学因为符合统治者需求,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答案:C8.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 )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解析:“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体现了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D项正确;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未体现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宗教画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排除B项;材料反映吴道子宗教画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并非“写实”,排除C项。答案:D9.如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②体现了当时乐舞受到西域风格的影响 ③体现了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④是顾恺之的代表作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北朝时期,顾恺之是东晋的著名画家,与开凿莫高窟无关,④错误;莫高窟是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发展,①正确;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②③正确;故B项正确。答案:B
八、教学反思
没有很好地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过程不够连贯。选取的有些材料不够精简,反而容易转移学生注意力;有些材料可能难度有点大,需要教师多加讲解,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没有找到一种较为有趣的方法来讲述,不够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