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授课时间: 课型:新课 课时:共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内容,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初中学过有关气候的知识联系密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回忆巩固。 虽然植被是新教材新加入的内容,但却是高考常客。最近几年高考茉莉花、苔原带、先锋植被等高考题的出现,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考察和本节的重要性。植被这节完善了高中教学内容,也体现出新课改的特点,在新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植被的认知只在电视和书本上。没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需要通过图片和视频来观察和提高对植被的了解。通过观察分析植被形成过程与特点。 本次上课的对象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植被的知识,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比如等难以理解,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实例,说明不同植被与植被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2.通过图文资料,理解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植被类型及结构特征。(区域认知) 3.掌握不同地区草原与荒漠植被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4.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5.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贡献的意识。(课程思政目标)
重难点 重点:通过图文资料,了解并掌握不同类型森林的分布,植被类型及结构特征 难点:掌握不同地区草原与荒漠植被特征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利用“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走进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总结”的方式建立有效互动课堂: 1.从实例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例图片,让学生不仅仅在考试中,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感悟。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2.使用生成性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的形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组织、理解、强化和迁移,并在教学中构建自己特有的教学意义。 3.备课时还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使用差异性标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课件,地图,植被样本,植被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情境导入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这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教师活动: 提问: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分析并进行解答。
活动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环节二:探究新知 植被的概念、分类,作用 (结合世界地图学习) 【教师活动】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举例分析 1.定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①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②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3.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反过来,它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 世界上为什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植被? 结合图片内容总结植被在不同环境下的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导课内容,将所学知识解答课前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环节三: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教师演示视频。 提问: 1.指出荷花和骆驼刺在根、茎、叶上的差异? 2.分析这两种植被的环境差异对植株特点有哪些影响? 过渡: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分析红树林特点及其原因和意义,并进行归纳总结。 观察花海了解荒漠植被。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环节四:探究新知 森林 【教师活动】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进行保护森林的教育,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贡献的意识。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世界森林分布状况,学生自己整理重点内容。 在书上记或者标注,并观察地图册中相应的地图。
【活动意图说明】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课堂练习: 分析三江并流地区成为“世界级 物种基因库〞的原因?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归纳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书面练习题】课后练习: 完成填充图册第1至第3题。 2.【观察身边的地理】课后探究:第一小问:精品公园“精” 在何处? 第二小问:思考人类与植被的关系,如何营造人工植被。 (根据课本阅读资料,网络学习空间的视频、图片等资料探究思考) 选做题: 【实践性作业】拍摄校园,小区内的植被,并进行分类,搜索拍摄植被的特征制作视频。
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