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二历史方向的学生,通过高一时期对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整体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必备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于晚清、民国、当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及其阶段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这些为新课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逐渐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时空观念:结合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分析,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历史史料,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探究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家国情怀: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近代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学生归纳知识,研究史料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资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1)科举制度的变革的背景(原因)
材料一 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科举制度的变革的背景(原因)。
【原因:政治: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①西学的传播;②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根本原因);】
(2)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的表现
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 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年)
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1904年确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
思考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况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
材料一 1905年之前,学生最多不过258873人(不含军事、教会学堂),1912年跃为2933387人。……估计辛亥时国内学生数在300万人左右,几乎是1905年的12倍。
材料二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三 科举制最大的输家正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造成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了江山社稷。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并归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
【意义:①新式学堂增多,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②培养人才,开启民智;③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④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改革
学生自学教材,并结合《学法大视野》,归纳晚清中国选官制度的改革的内容。
(1)机构改革
①总理衙门→外务部: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②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传统的六部建制;
(2)学堂选官制度
过程:①清末新政时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内容:①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五等;
②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③奖励出身大致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过程:①1901年上谕称: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②1908年奏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
③1909年,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加试日文,以资甄别。
内容:①每年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②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思考2: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的特点
材料 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并归纳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的特点。
【特点:①为挽救民族危机;②为政治革新服务;③受西学传播的影响;④近代化趋势明显】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学生自学教材,并结合《学法大视野》,归纳南京临时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期中国选官制度的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1、南京临时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文官考试思想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2)措施: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影响:积极: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2、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128):文官考试制度
(1)方式: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文官考试制度: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3)文官甄别制度: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4)影响:
积极:①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②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局限:体现性别歧视,受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4):公务员制度
(1)人事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①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②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2)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3)影响:积极:①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②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思考3: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材料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并归纳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特点:①考试为主;②中西合璧;③开放平等;④党派性强;⑤法规、制度较健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历史纵横】干部与公务员
1、干部制度的发展演变
思考4: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与干部考核的意义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材料二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干部考核制度的意义:①为干部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②提升政府工作效率;③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演变
3、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的意义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探究活动】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拓展延伸】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四、课堂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五、随堂演练
1、作为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D )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 B.教学内容以西学为主
C.儒学成为救亡的主要思想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
2、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的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C )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的民主思想为主导
3、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A )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4、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的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D )
A.剥夺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套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这一政策( C )
A.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B.规范了官员的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知识内容比较繁多,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把握主干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的做法是可取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在今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学法指导。
2、本课采用了大量史料进行教学,有助于训练学生提取历史信息,提高归纳概况能力和提升历史学科思维,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感觉难度较大,探索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方法上面方面还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