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一些共同特点: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之间保持严格中立;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西方文官制度( )
A.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这一做法( )
A.防止了官僚习气的滋生和僵化 B.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成熟
C.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 D.有利于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3.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考试必须“具有专业与实用性”,强调“应用科学和专业知识”。这一规定( )
A.适应了工业时代的政府需要 B.消除了官员腐败
C.确保了官员素质的整体提升 D.稳定了政府工作
4.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和屈维廉调查英国人事制度,提出文官改革建议:将政府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分途而治;事务文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以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作为提升文官的依据。这些建议( )
A.推动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逐渐形成 B.完全防范了官员选拔制度中的弊端
C.奠定了现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D.说明了政党更替影响了文官的选用
5.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选官制度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措施是
①大学的书面考试②西方的选举制度③唐朝实行科举制④西方的文官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6.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 )
A.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B.彰显了文官选拔的公正
C.杜绝了美国社会政治舞弊现象 D.有利于文官的政治中立
7.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
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 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
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 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8.在西方文官制度中,事务官相对于政务官受到的规制要少很多。长此以往,新上任的大臣等往往不能控制事务官,尤其是其中的高级文官,这些高级文官往往掌控着各部门的活动,甚至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从而影响大臣们的决策,牟取自己的私利。这反映出西方的文官制度( )
A.导致政党间的政治斗争激烈 B.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有序
C.违背了职务常任原则的初衷 D.提升了文官群体的素质
9.列宁对西方文官制度评价道: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某种程度上是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A.保守腐化势力十分强大 B.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C.缺乏可实行的社会基础 D.凸显资本主义的阶级性
10.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最终确立文官制度。材料表明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 B.各国对英国制度的认可
C.官员选拔公平性的趋势 D.工业革命的推动
11.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之后又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2.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为满足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 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
C.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D.混合经济的不断完善
13.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 )
A.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 D.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14.有学者指出,与联邦政府相比,以城市经理人为主体的美国地方政府公务员群体,更多的是专业化管理群体,扮演着真正的“行政角色”,而中央一级政府的公务员主掌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公共问题,是政治至上的。”这一制度体现了美国政体中的( )
A.分权制衡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中央集权原则 D.代议制原则
1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领域的变革 B.两党轮流执政,官员变动频繁的影响
C.文官制度导致卖官鬻爵之事频发 D.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16.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具有两面性,前台“轮流秉政”,后台“从不更换”。他们凭借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向官员们提供必不可少的情报和知识。材料中“后台”最有可能是( )
A.内阁大臣 B.政务秘书 C.常务次官 D.殖民总督
17. 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入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不同点是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政府官员的来源
C.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 D.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
18.1883年.美国颁布的《彭德尔顿法案》.被认为是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标志,同时在内容上确立了政务官和事务官分途而治的基本原则。这一法案的颁布和实施
A.开创了西方文官政治先河 B.降低了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要求
19.“政党分肥制”是17~18世纪欧美国家的一种政治现象,执政党把官职分给党内同僚,一旦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换,就要更换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据此可知,该现象
A.体现多数人掌握权力 B.迟滞了欧美社会转型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催生了近代文官制度
20.西方文官制下,高级文官不仅是主管大臣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握有某些“控制部门大臣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不语让大臣犯错误。所以高级文官敢于在政策上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这是因为( )
A.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B.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C.法律赋予文官的制约权 D.文官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及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缘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动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着18世纪文官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腐败的基础上,提出考试任用方法录用职员;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针对官僚政治的弊端,吸取了范仲淹改革失败的教训,以及为变法更好地培养接班人,提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试图改变“以诗赋声病”取进士、记诵默写明经的科举考试,进行科举方面的改革,具体规定:废除明经诸科: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任选“诗”“书”“易”“周礼”“礼记”中的一项(称之“本经”),并兼治“论语”“孟子”(称之为“兼经”)考试分为四场,第一场为“本经”,第二场为“兼经”,这两场考试只要通晓经文的主旨大义即可,不必局限于注疏的讲说,第三场试论一首,第四场试时务策三道……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并在太学外,建立了武学、律学、医学等学校。
——摘编自曹永忠《略论宋朝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改革》
材料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公务员队伍日益扩大,各国的文官制度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英国首相威尔逊上台后力主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一直以来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1968年初,文官事务委员会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158项具体建议的调查报告,简称《富尔顿报告》。主张实行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改变传统的以通才为标准的官僚选拔和任命制度:政府组织现任的各级文官进行培训工作,对新录用的文官,政府进行为期20周的培训、考察,称为见习期。采用“功绩制”来考核文官的个人表现,取消了“六等级制”,文官结构的调整、开放,使得上下层之间的升迁变得正常而通畅。完善文官的奖励机制、退休制度、养老金发放制度等,进一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文官系统的活力。
——摘编自孙仁斌《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科举教育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军力不强,边患又重,但立国却长达300余年,这与士大夫的“共治”意识密不可分。北宋立国之初,太祖有约:“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宋代士大夫的爱国热情也为之高涨,张栽的横渠四句正是他们精神的写照。林大中,登进士第,下车伊始,大修贡院、兴学校、教化百姓。上任不久,“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上级不听,竟辞官而去。吕夷简面对太后的指责,以“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作答。徐侨更是直言宋理宗:陛下耽于享乐,世有扁鹊,将望见而却走矣。南宋亡国前后,史籍所载殉难者中,仅进士出身、官知州以上士大夫就有近百名之多。这种“共治”意识的文化软实力化作南宋军民不屈不挠的浩然正气和忠君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何忠礼《论宋代士大夫的“共治”意识》
材料二英国近代文官政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中立的原则,其在两党政治的交替中,为保证资产阶级政策的连续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文官在政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文官的权力已日益越过政治中立的原则,渗透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文官系统和政府之间,文官系统与议会之间某种程度的“共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高级文官70%左右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同一时期,毕业于这两所名校的议员比例也达到了40%左右。英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基指出:他们这些人的思想,或者说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拥有生产工具的人是一样的,他们都代表共同的阶级执行立法和行政。
——摘编自王志刚《英国文官政治中立的历史及现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大夫“共治”意识在政治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治“共治”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宋代与英国近现代“共治”的异同。
参考答案:
1.D
2.C
3.A
4.A
5.D
6.D
7.C
8.C
9.D
10.C
11.C
12.C
13.C
14.B
15.A
16.C
17.A
18.C
19.D
20.B
21.(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体系性,系统化;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功能完备;影响范围广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行政事务增多;文官体制存在弊端(或政府管理低效;或为提高行政效率);文人学者的呼吁和推动。影响:提高了官员的行政素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激发了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政府管理的科学化;适应了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
22.(1)意义:为变法提供了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改变了传统科举重诗词歌赋背诵的习气,引导学子关注现实;推动了多种学科人才的培养。
(2)措施:实行行政专业化管理;加强对文官的培训;调整文官结构,采用“功绩制”来考核;完善文官奖励机制。
23.(1)关注民众的教化;不计较个人荣辱,以民为本;坚持原则,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浓厚的家国情怀)。(答出任意三点)
(2)背景:英国近代文官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国家管理的事务日益复杂;英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间阶层的扩大。(答出任意三点)
(3)同:都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秩序;都以官员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为前提;都冲击了传统贵族势力;都与科技的进步有关;都与考试制度有一定关联;都服务于统治阶级。(答出任意三点分)
异:经济基础的差异(小农经济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思想基础的差异(理学观念与启蒙思想);政治基础的差异(专制皇权与近代民主政治);学校教育的的差异(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教育)(答出任意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