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陈寅恪和钱穆两位史学大家对于宋朝的评价为什么截然不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史.太祖纪》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过程:陈桥驿兵变
国号:宋(史称:北宋)
都城:以开封为东京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为什么北宋不是统一的王朝?
雪夜访普图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大雪天深夜约其弟赵光义去拜访赵普,纵论天下事,商讨统一全国事宜。
宋太祖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如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二)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上: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范祖禹:“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范太史集》
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天下承平百余年,盖因与此。
—《续通鉴长篇》
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
积极: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在军事上得以加强中央集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作用。
消极:造成军事部署上“强干弱枝”的局面,且兵将关系不稳定,不利于军队的训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政治上: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副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合作探究1:宋太祖赵匡胤在中央权力方面的改革有何影响?
积极: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消极: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政府效率低下。
财政上:
地方只留必要支出,其余收归中央;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合作探究2:宋太祖赵匡胤在地方权力方面的改革有何影响?
军权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离统兵权和发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行政权 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权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归纳小结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
北宋 文举 约6.1万人 约365人
武举 868人 约5人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②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重文轻武的表现
重文轻武的原因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重文轻武:为了压抑武将,并不轻视武备和军队。
重文轻武的影响
材料一: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宋代的统一,其疆域面积远不及汉唐;而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严密层面,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地方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材料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使宋朝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
材料四 “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梁启超《论尚武》
文臣掌兵,不熟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三、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视频:王安石变法
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时间、目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
支持者:宋神宗
目的: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时间:1069年
内容: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免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闭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详述王安石变法内容及目的: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
变法派内部分裂,保守派强烈反对。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2)失败: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1)积极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结 果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对比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