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苏美尔人为因公出行的人员,兴建了在旅途中可以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即驿站。驿站内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大部分的驿站旁常年备有骡子及车辆,以应对一些要快速出行的人或重要官员出行的需要。驿站的建立(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苏美尔人的统治范围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西亚商品经济的发展
2.春秋时期,官府通信依靠的是“驿传”,每三十里设置一个站点。战国时期,各国“驿传”普遍改为每五十里设置站点,用快马通信,可以“日行千里”,传送文书和政令的速度明显提高。据此可知,战国时期各国( )
A.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变法取得巨大成功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文化交流日趋增多
3.“(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驰道修建的目的是( )
A.防御北方匈奴袭扰
B.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
C.开拓疆土和征服南方百越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17世纪开通的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 )
A.法国米迪运河
B.埃及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阿姆斯特丹运河
5.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为其提供了前提
6.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通了一条长7英里(约11.27千米)的运河,使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了2 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7.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下列属于宋朝造船业发达的原因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航海业占据主导地位
C.对外战争频发
D.造船技术进步
8.某位欧洲航海家说:“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该航海家应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9.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英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推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0.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的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写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指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11.1885年,当本茨发明的三轮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人们惊呼“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这个“神奇机器”应该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1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13.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交通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对比表。它可从侧面反映( )
运输方式 运费/[分/(千米·吨)] 运输方式 运费/[分/(千米·吨)]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情况
B.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C.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D.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14.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建立以地铁为主、公共汽车为辅的市内交通体系。日本各大城市,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这说明( )
A.汽车工业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
B.交通政策需符合国情
C.市内交通必须公交化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16.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健全交通法规,完善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这些举措旨在( )
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
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
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
D.保障南京的交通安全
17.1908年美国实现了汽车量产;1929—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2018年中国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表明( )
A.世界交通持续发展
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C.亚洲国家集体崛起
D.交通引领经济繁荣
18.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到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航班减少。这说明( )
A.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新式交通不能并存
C.航空业开始走向衰落
D.中国开创了交通发展新阶段
19.中华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火车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20.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作为旅游业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对旅游业的带动和发展作用愈加凸显。下列关于大众旅游出现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成本的不断增加
B.城市生活节奏的放松
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D.时间观念的改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摘编自《“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编写组编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唐朝重要的交通工具。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朝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唐文化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1830—1870年法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引人注目,一些私人公司都竞相促使政府给它们颁发建造铁路的特许证。在德国,铁路私人资金占全国总投资的1/3,1860年德国在较短时间内已形成了欧洲大陆上“最令人惊叹不已”的铁路网。美国的公路、运河和铁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资建设,西部的开发导致美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19世纪40年代达2800英里,大大超过英国及欧洲的总长度。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钢铁
之路——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
材料二 1914年英国11家铁路公司缔结经营协定,完成了全英国铁路的垄断化。20世纪初,小汽车和公共汽车运量的激增迫使政府扩大自己在运输领域的职能范围。1936年英国颁布《干线公路法案》,规定30条干线由运输部长直接负责。1947年以后,英国政府在铁路运输、航空、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1956年美国《公路法》规定,联邦政府将为建造州际公路承担90%的费用。在13年中美国建设了41000英里州际公路网,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设推动了旅游业和郊区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美交通发展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欧美交通发展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9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1763年以前,这些大陆上的欧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带。但在后一世纪中,大陆的内地被横越。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使由陆路侵入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没有连接河道的运河、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有史有据)(12分)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A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苏美尔人为因公出行的人员,兴建了在旅途中可以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即驿站。驿站内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大部分的驿站旁常年备有骡子及车辆,以应对一些要快速出行的人或重要官员出行的需要。驿站的建立(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苏美尔人的统治范围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西亚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美尔人兴建了驿站并制定了管理规则,以服务于政府人员出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驿站是古代政府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设立驿站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项;驿站不能扩大统治范围,排除B项;驿站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驿站是为政府传递信息服务的,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2.春秋时期,官府通信依靠的是“驿传”,每三十里设置一个站点。战国时期,各国“驿传”普遍改为每五十里设置站点,用快马通信,可以“日行千里”,传送文书和政令的速度明显提高。据此可知,战国时期各国( )
A.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变法取得巨大成功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文化交流日趋增多
答案C
3.“(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驰道修建的目的是( )
A.防御北方匈奴袭扰
B.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
C.开拓疆土和征服南方百越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D项正确;防御北方匈奴袭扰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的原因,排除A项;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B项;修建驰道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能扩展疆域,排除C项。
4.17世纪开通的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 )
A.法国米迪运河
B.埃及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阿姆斯特丹运河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开通,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故A项正确。
5.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为其提供了前提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伊利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纽约的发展,这表明交通改善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汽船发明之前,运河已具有重要作用,排除D项。
6.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通了一条长7英里(约11.27千米)的运河,使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了2 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通了一条长7英里(约11.27千米)的运河,使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开采量增加,“运河开凿热”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煤炭的市场需求,排除B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下列属于宋朝造船业发达的原因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航海业占据主导地位
C.对外战争频发
D.造船技术进步
答案D
8.某位欧洲航海家说:“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该航海家应是( )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从西班牙向西航行”“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故B项正确;迪亚士和达·伽马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与题意不符,排除A、C两项;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9.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英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推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英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航运业迅速发展,使其既需要对外殖民扩张,也能够支撑其对外殖民扩张,故选B项。
10.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的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写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指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知“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11.1885年,当本茨发明的三轮汽车行驶在大街上时,人们惊呼“这汽车里装了个神奇机器”。这个“神奇机器”应该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的创制为交通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推动了汽车的发明,故C项正确。
12.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 )
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
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
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
答案B
解析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吴淞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两者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
13.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交通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对比表。它可从侧面反映( )
运输方式 运费/[分/(千米·吨)] 运输方式 运费/[分/(千米·吨)]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情况
B.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C.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D.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西方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题干表格直接体现了近代交通革新的情况,排除A项;题干表格中传统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通工具并存,直接体现了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项;题干表格反映了多种交通工具,直接体现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排除D项;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近代交通运输方式、运输成本总体上低于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所以从侧面反映了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故选C项。
14.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D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建立以地铁为主、公共汽车为辅的市内交通体系。日本各大城市,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这说明( )
A.汽车工业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
B.交通政策需符合国情
C.市内交通必须公交化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汽车工业的落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根据题干材料“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可知日本的城市交通政策是根据国情而制定的,B项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排除;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从政策制定角度解决城市交通发展问题,而不是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故D项错误。
16.有学者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健全交通法规,完善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这些举措旨在( )
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
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
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
D.保障南京的交通安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健全交通法规”“制定价格标准”“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较为全面的措施以规范交通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对大中城市发展的推动,排除B项;C项只是一个方面的措施,不是措施的目的,排除;题干材料重在强调交通秩序的规范,而不是保障交通安全,排除D项。
17.1908年美国实现了汽车量产;1929—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2018年中国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表明( )
A.世界交通持续发展
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C.亚洲国家集体崛起
D.交通引领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8.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到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航班减少。这说明( )
A.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新式交通不能并存
C.航空业开始走向衰落
D.中国开创了交通发展新阶段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高铁开通”“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等信息,可知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故A项正确。
19.中华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火车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盲目肯定和效仿西方文化而是人们的观念顺应潮流,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
20.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交通运输作为旅游业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对旅游业的带动和发展作用愈加凸显。下列关于大众旅游出现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成本的不断增加
B.城市生活节奏的放松
C.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D.时间观念的改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其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摘编自《“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编写组编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唐朝重要的交通工具。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朝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唐文化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个通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2)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的形势;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唐朝手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1830—1870年法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引人注目,一些私人公司都竞相促使政府给它们颁发建造铁路的特许证。在德国,铁路私人资金占全国总投资的1/3,1860年德国在较短时间内已形成了欧洲大陆上“最令人惊叹不已”的铁路网。美国的公路、运河和铁路基本上都由私人公司集资建设,西部的开发导致美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19世纪40年代达2800英里,大大超过英国及欧洲的总长度。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钢铁
之路——技术、资本、战略的200年铁路史》
材料二 1914年英国11家铁路公司缔结经营协定,完成了全英国铁路的垄断化。20世纪初,小汽车和公共汽车运量的激增迫使政府扩大自己在运输领域的职能范围。1936年英国颁布《干线公路法案》,规定30条干线由运输部长直接负责。1947年以后,英国政府在铁路运输、航空、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1956年美国《公路法》规定,联邦政府将为建造州际公路承担90%的费用。在13年中美国建设了41000英里州际公路网,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工程,公路建设推动了旅游业和郊区的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欧美交通发展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欧美交通发展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9分)
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的支持;国内外市场的拓展。
(2)变化:由私人资本到私人垄断资本再到国家垄断资本。影响: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加强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提升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水平;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城乡的均衡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1763年以前,这些大陆上的欧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带。但在后一世纪中,大陆的内地被横越。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使由陆路侵入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没有连接河道的运河、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有史有据)(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近代英国社会的转型。
阐述:火车、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冶铁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交通工具的进步也间接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促进了平等意识的形成,同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与进步,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近代英国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