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报纸将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并称这场运动是英美利用中国排日的手段。这种看法( )
A.从侧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B.表明日本与欧美国家的矛盾无法调和
C.是日本维护在华利益的必然结果
D.说明五四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性质相同
2.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强调五四运动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其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普及了西方人文主义 D.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3.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热潮,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均被翻译出版。到1920年,此类著作已接近20种。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B.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传播
C.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全面觉醒 D.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
4.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动武装起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5.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 )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 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6.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7.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以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能够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这一决议案的发表(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加快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到来
D.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8.1925年,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117 位农民代表参加大会。会议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彭湃等人主持,经过讨论,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并发表《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宣言》。这反映了( )
A.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D.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
9.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举行的宴会上,江苏代表茅祖权当众宣称,共产党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纲领,解散自己的政党,否则,就不要加入国民党。1924 年 6 月,右派分子又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主张国民党内不宜党中有党。由此可知( )
A.国民党反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B.国共合作潜伏失败的危机
C.国民党内部事实上已经分裂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革命领导权
10.下图漫画描述了中国近代的一件大事。漫画中有“北伐”“南征”字样,两个漫画人物身上的文字是“吴湖南、孙江苏”。该历史事件( )
A.彻底结束清王朝腐朽统治 B.使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C.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1.1924—1927年的这场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
A.反帝反封建运动 B.思想解放运动
C.收回利权运动 D.农民革命运动
12.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里的“国民政府”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伪满洲国
1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4.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子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15.国共分裂后,托洛茨基宣称中国革命已经跌落到了低潮期,所以要采取一项谨慎的和平渗透政策。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说中国正经历一个革命高潮,故完全应当开展武装活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这说明中国革命( )
A.服从于苏联领导 B.需要依照苏联模式
C.亟须探索新道路 D.已开始走自己的路
16.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
17.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以累进税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赋,向店铺征收营业税,对经过中央根据地24个关卡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因此,1932 年7月以后,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据此可知,当时( )
A.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 B.敌后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 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粉碎
18.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行动。在连续冲破4道封锁线后,从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这种严酷事实,迫使红军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来发生的“根本改变”是( )
A.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B.红军一往无前,克服艰难险阻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D.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
19.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20.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得出这一观点在于红军长征( )
A.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C.是中国文化的外在体现 D.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迅猛推进”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做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摘编自郑广瑾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2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0分)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五四运动爆发后,日本报纸将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并称这场运动是英美利用中国排日的手段。这种看法( )
A.从侧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
B.表明日本与欧美国家的矛盾无法调和
C.是日本维护在华利益的必然结果
D.说明五四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性质相同
【答案】A
【解析】材料“学生义和团”“中国排日”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爱国主义特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中日矛盾,并不是表明日本与欧美国家的矛盾无法调和,故B项错误;日本报纸的看法与日本维护在华利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义和团运动性质并不相同,故D项错误。
2.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强调五四运动是“一场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对压制生命和人的价值的运动”。其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普及了西方人文主义 D.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理性对传统,自由对权威,张扬生命和人的价值”可知,理性、自由、生命和人的价值,体现的是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爱国主义,排除A项;“普及了西方人文主义”与五四运动的作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排除D项。
3.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热潮,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均被翻译出版。到1920年,此类著作已接近20种。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工人运动 B.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传播
C.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全面觉醒 D.工人阶级已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的热潮”可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传播,故选B项。
4.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 )
A.发动武装起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开展国共合作 D.领导工人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条小船,诞生一个大党”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故D项正确。
5.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规定说明中国共产党当时( )
A.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
C.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 D.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切实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当时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A项正确;B项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意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B.确立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
C.实事求是进行革命策略调整 D.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其有意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在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基础上,认清了革命的敌人,从而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故选C项。
7.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由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以适应国民革命的需要,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能够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大本营。这一决议案的发表( )
A.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B.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加快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到来
D.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三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事宜,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到来,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排除A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排除D项。
8.1925年,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117 位农民代表参加大会。会议由中国共产党党员彭湃等人主持,经过讨论,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并发表《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宣言》。这反映了( )
A.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D.土地革命取得显著成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5年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广东省农民协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运动,发动农民投身革命,反映农民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故选A项。
9.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举行的宴会上,江苏代表茅祖权当众宣称,共产党人应该放弃自己的纲领,解散自己的政党,否则,就不要加入国民党。1924 年 6 月,右派分子又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弹劾共产党案》,主张国民党内不宜党中有党。由此可知( )
A.国民党反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B.国共合作潜伏失败的危机
C.国民党内部事实上已经分裂 D.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革命领导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即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初,国民党内就存在反对国共合作的声音,反映出国共合作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不是整个国民党都反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排除A项;国民党内部分人员反对国共合作,不能说明其事实上已经分裂,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争取革命领导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下图漫画描述了中国近代的一件大事。漫画中有“北伐”“南征”字样,两个漫画人物身上的文字是“吴湖南、孙江苏”。该历史事件( )
A.彻底结束清王朝腐朽统治 B.使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C.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材料“吴湖南、孙江苏”指的是吴佩孚和孙传芳,“北伐”指的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因此漫画描述的是国民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北伐战争时期,袁世凯已经去世,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排除C项。
11.1924—1927年的这场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
A.反帝反封建运动 B.思想解放运动
C.收回利权运动 D.农民革命运动
【答案】A
【解析】1924—1927年开展了国民革命,其提出的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故选A项。
12.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这里的“国民政府”是( )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伪满洲国
【答案】C
【解析】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故选C项。
1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且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新约的目的,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故B项正确。
14.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煤矿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子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1936年底正值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当时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企业,故B项正确;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A项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早已兴起,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属于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5.国共分裂后,托洛茨基宣称中国革命已经跌落到了低潮期,所以要采取一项谨慎的和平渗透政策。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说中国正经历一个革命高潮,故完全应当开展武装活动,夺取政权,建立苏维埃。这说明中国革命( )
A.服从于苏联领导 B.需要依照苏联模式
C.亟须探索新道路 D.已开始走自己的路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走向有着不同的看法,说明此时中国革命亟须探索新道路,故选C项。
16.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
【答案】C
【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
17.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以累进税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赋,向店铺征收营业税,对经过中央根据地24个关卡的货物征收过境税。因此,1932 年7月以后,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据此可知,当时( )
A.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 B.敌后根据地遭遇严重的困难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土地革命政策 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粉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红军部队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而是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为其提供给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调整根据地的税收政策,增加了根据地的财政收入,因此红军部队的给养由根据地的中央政府财政部门提供,不再担负筹款任务。这说明当时红军的财政保障能力提高,故选A项。
18.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行动。在连续冲破4道封锁线后,从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这种严酷事实,迫使红军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来发生的“根本改变”是( )
A.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B.红军一往无前,克服艰难险阻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D.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这个“根本改变”就是指遵义会议,故A项正确。
19.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党中央作出了以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红军通过长征把革命发展的区域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故C项正确;从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直到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都是放在农村,排除A项;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没有发生转变,故B项错误;革命领导核心从遵义会议后没有进行调整,故D项错误。
20.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得出这一观点在于红军长征( )
A.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C.是中国文化的外在体现 D.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都认识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的主要表现,概括这一转折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迅猛推进”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重大成果。(6分)
【答案】(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十月革命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任答四点即可,4分)
(2)主要表现: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6分)
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分)
(3)重要原因: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群众基础广泛。(4分)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做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摘编自郑广瑾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2分)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0分)
【答案】(1)分歧: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走城市中心道路。(2分)
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面临严重危机,而八七会议仍然坚持革命“城市中心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任答三点即可,6分)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由于“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2分)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不断与右倾和“左”倾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6分)
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了成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