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出师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出师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09: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拳拳报国心 殷殷期盼意------《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4.了解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熟悉课文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2.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3.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4.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二)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做好标记。
3.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句。
(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学生作答。
5.知识整理
①古今异义词
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是极为憎恨。
卑鄙:古义是低微而卑俗,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感激:古义是感动奋发,今义是深刻的感谢。
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②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
感激: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
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③词性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
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④通假字
裨补缺漏 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⑤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 连词,表时间。
二、再读课文,领略“出师一表”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表文中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
明确:先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再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兴先帝之业。
4.据此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明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5.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6.本文题目是“出师表”但本文6、7段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该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1)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2)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3)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4)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5)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总结: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能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7.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三、品读语言,感受“老臣之情”
1.激趣诵读
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也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 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晓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2.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名家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
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
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
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
读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
3.学生朗读
选择自已最喜欢的语段朗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4.读后评说
用“我读出了诸葛亮的 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来说说读后感受。
示例:(1)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诸葛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2)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四、探究拓展 体味“老臣其人”
1.从全文看诸葛亮 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首先,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出山效命,在危急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后主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他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其次,它能客观准确的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与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谙治国之道,是一个颇具政治远见的能人。
2.围绕“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示例一: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 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 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示例二: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知遇之恩。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总结:诸葛亮的忠心不仅出于个人的知恩图报和忠君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忠心是与忧国忧民、匡扶蜀汉的责任感紧密相连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愚忠心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尚精神,他谨守诺言、努力实现政治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坚守精神,都是一种理想人格精神的体现。
3.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模拟情境,思接“千载名作”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六、课堂小结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中说:“恳恳恻恻,是君臣语,亦是父子语。”诸葛亮的《出师表》情真意切,坦诚直言,披肝沥胆,这里面的君臣之间的忠义,感人肺腑之情,感动了千秋万代的人民,让这个名臣成为智慧与忠义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