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1 00:2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疑问激趣,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1.自读课下注释(1),圈画文学常识;
2.背景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课文就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的。
自读阅读提示
自读阅读提示,圈画阅读要点;
制定学习目标。
文题解释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顾:拜访;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草房拜访他的故事。
题目作用:文题既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一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
感知故事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1):刘备力排众议,决定三顾茅庐。
发展(2):刘备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
高潮(3):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谋兴邦定国之策。
结局(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走近人物
1.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
明确: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正面描写)
人物特点: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求贤若渴:刘备为见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2.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交流展示:
(1)“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表现了张飞怎样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张飞的话表现了他直爽、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备的忠心。
(2)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表现了关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稳重、顾全大局
点拨引导:写二人的反对,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3.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思考:选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展示: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超凡脱俗、飘飘然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3)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美玉”指司马德操和徐元直,“顽石”指诸葛亮自己,这表现了诸葛亮谦虚的特点。)
(4)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
4. 精讲点拨
(1)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交流: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
(2)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流: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5. 课堂总结:
(1)人物形象小结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容大度、有远见、有政治抱负。
张飞:性格暴躁、鲁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诸葛亮: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关心人们疾苦。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从正面对人物进行比较直接的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正面描写包括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利用其他人物的刻画或环境描写,来突出要描述的对象。
理解主旨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写法借鉴
1.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2.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畅所欲言
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
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2.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教师总结
同学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
低头做事,抬头做人,在自己热爱的事业里发光发热,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