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项】教科版(2017秋)2023-2024学年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专项】教科版(2017秋)2023-2024学年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1 13: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专项】2023-2024学年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
实验题专项训练
奇奇学了《微小世界》单元后,惊叹于微小世界的奇妙,他找到三种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分别是3×,5×,10×,打算做一台简易显微镜。
1.奇奇想要做成的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应该选择 和 这两个放大镜。(写出放大镜倍数)
2.奇奇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 的前提下,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然后,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书上文字的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两个凸透镜间的 ,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如下图)
3.奇奇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只看到一些小颗粒在移动,但看不清楚,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皮皮想要知道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做了以下实验。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皮皮制作了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下图是制作该临时装片的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① C.①②④⑥③⑤
5.下列图像中,( )是皮皮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A. B. C.
6.皮皮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看到了洋葱表皮细胞上有小黑点,这些小黑点应该是它的(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细胞膜
7.皮皮还发现洋葱表皮细胞上有一个大泡泡,这个大泡泡是它的(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质
奇奇用自制的显微镜不能清晰地看到水中的微生物,于是他来到学校科学实验室,用实验室里的光学显微镜继续观察。
8.请你在图中标出显微镜相应部分的名称。
9.请你根据下面五幅图按先后顺序写出显微镜使用方法的五个步骤:
安放、 、上片、 、观察
10.奇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发现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请你帮他想个办法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写出一种即可)。
李明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简易显微镜,想要看看能否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并回答下列各题。
实验准备:①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保持这个凸透镜的位置不动。②在第一个凸透镜下增加一个凸透镜,并和第一个凸透镜相互平行,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③用纸筒把两个凸透镜固定,成为一个组合凸透镜。
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各题。
11.观察对比学校的显微镜,李明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中,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靠近眼睛的那个凸透镜相当于( )。(填“物镜”或“目镜”)
12.李明用制作好的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很模糊,他应该( )。
A.调整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B.旋转凸透镜,改变凸透镜的倾角
C.将凸透镜换成平面镜
13.下图是李明观察到的蝴蝶足的图像,( )是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的,( )是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填“图甲”或“图乙”)

图甲 图乙
14.用一个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的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能够将物体的图像放得( )(填“更大”或“更小”)。
回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5.观察前要先制作表皮玻片标本,滴碘酒的目的是:( ),为了避免产生气泡,我们应该将盖玻片( )着盖到标本上。
16.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正确的方法是( )。
A.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细胞,右眼紧闭
B.右眼注视目镜观察细胞,左眼紧闭
C.两眼自然睁开,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细胞,右眼睁开看学习单并画图记录
17.观察时,如果显微镜内视野较暗,可以调节( )。
A.反光镜
B.目镜
C.物镜
18.用图或文字将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记录在框内。
19.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
为了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小科决定自己培养微小生物,他设计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①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放在窗台上;
②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水田里的水,放在窗台上;
③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干稻草,放在窗台上;
④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干稻草,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1)一星期后用滴管从4个烧杯中各取一滴水,分别用显微镜观察,除②号烧杯外,你认为还最有可能观察到微小生物的是 号烧杯里的水滴。
(2)上述实验说明,微小生物与常见的生物一样,生长需要 和 等条件。
(3)上述小科研究“哪种条件能够培养出微小生物”的实验属于(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4)观察物像时,无论怎样调节准焦螺旋,都只能看到一个亮的圆形光斑,这可能是由于( )。
A.反光镜没调节好 B.标本上有灰尘
C.光照不足 D.标本放歪了
我们用一支蜡烛代表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绕蜡烛转动。
20.这个实验是( )(填“对比”或“模拟”)实验。
21.“地球”绕“太阳”自( )向( )转动。
22.当地球运动到B点时,太阳的直射点在(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赤道
23.当地球运动到D点时,我国昼夜时间的特点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24.当地球转到A位置时,我们北半球是( );当地球转到C位置时,北半球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5.根据这个实验,你认为四季形成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轴倾斜 D.月球绕地球转
26.我们可以发现地球公转一圈恰好是( )。
A.一天 B.一年 C.一个月
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其中之一就是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长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而到了冬季,就几个月见不到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27.如图甲,小雅同学做模拟实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当“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时,我们会发现( )地区始终被“太阳”照射,当“阳光”直射在南半球时,我们会发现( )地区始终被“太阳”照射。
28.将图乙中出现极夜现象的区域涂成。
昼夜交替现象的研究。小明和小希用地球仪、手电筒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29.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被称为___________。
A.对比实验 B.假设实验 C.替代实验 D.模拟实验
30.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日心说”。
3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32.在地球仪上的南极用红点标记,地球仪转动好多圈红点始终能被太阳(手电筒)照到,此时南极 (填“发生”或“不发生”)昼夜交替。
33.妙妙在科学课上认识了圭表,知道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定节气的天文仪器。课后,他和同学合作制作了简易圭表,用简易圭表做了模拟测量四季影长的实验。
(1)圭表有圭和表组成、 面上有刻度,不同的刻度可以代表不同的节气。
(2)(如图)妙妙用手电筒模拟 ,观察影子的长度变化。
(3)经过模拟实验,妙妙发现四季交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变化有以下规律: 。
34.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
(1)请将图片名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示意图 示意图
(2)两个学说的共同观点是: 。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 。
(4)妙妙在获得新的数据信息后,再次改进了地球模型。他用一根粗铁丝横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 。
(5)妙妙在地球模型的一块大陆上,贴上一个反光的小圆片,然后用较强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如图)如果,自转半周前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时间大约是凌晨12点,那么自转半周后,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时间大约是 。

自转半周前 自转半周后
35.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对于日月星辰的探索从未停止。同学们在研究“昼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下面四种假说:
A B C D
①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 。(多选)
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运动提出了许多看法: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的观点,哥白尼提出了“ ”的观点,他们共同的观点是 ,这个观点后来经证实是正确的。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用实验让人们亲眼见证了地球在自转,现在我们可以排除上述假说中 是不成立的。(多选)
③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我们判断出地球自转方向是 ,所以 (填“北京”或“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④我们观察到每天正午的日影长度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制作了 (填“日晷”或“圭表”),这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造成的。
⑤结合以上所有实验,以及人类经过长达1600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证实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填字母)。
如下图所示,师生进行了“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请完成下面小题:
36.模拟探究过程中,老师手举一个红色的气球代表(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黎明
37.地球自转周期是( )
A.一天 B.12小时 C.一个月 D.一年
38.为了模拟地球自转,实验中应该采用的运动方式为( )。
A.所有同学绕圆心按方向A转动
B.所有同学绕圆心按方向B转动
C.松手后每个同学原地顺时针转动
D.松手后每个同学原地逆时针转动
39.模拟实验按照正确的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时,谁会先看到老师手上的气球( )。
A.小明 B.小玲
C.小明小玲都有可能 D.所有同学一起看见
小科和同学一起探究了一年四季影长的变化规律。
40.他们用自制圭表模拟测量正午的影子长度变化时,手电筒放在不同的位置模拟不同季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号位置代表夏季 影子最短
B.②号位置只代表春季 影子适中
C.③号位置代表冬季 影子最短
41.随后,小科准备实地测量一年各季节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一探究竟,你建议他将自制圭表放在( )最合适。
A.朝北的阳台 B.朝南的阳台 C.朝东的阳台
42.下表是小科同学连续一周的影长记录数据:
时间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影长 14.8cm 14.m 14.4cm 14.2cm 13.9cm 13.7cm 13.5cm
观察表格数据,小科发现这一周影长( )(变长/变短/不变)。
43.根据上表数据和四季影长变化规律图,请你猜测小科可能是在( )时间记录的数据。
A.国庆假期 B.暑假八月份 C.寒假一月份
44.斜面的研究。
小明在研究“斜面的作用”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请结合科学课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直接提升重物与沿斜面拉重物比较记录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取值
直接提升重物 0.80N 0.80N 0.80N 0.80N
沿斜面拉重物 0.41N 0.41N 0.42N 0.39N
(1)在斜面上拉动重物时,应该选用上图中 的测量方式,并 (填“快速”或“匀速”)拉动。
(2)从表中数据分析,小明最适合选用最大测量值是 (填“1N”或“5N”)的弹簧测力计。
(3)在实验过程中,同一实验测量3次的目的是 。
(4)分析数据发现,在斜面上拉动重物所需的力比直接提升重物所需的力 ,可以得出结论: 。
45.如图所示,杆秤是一种老式称量物体质量工具。
(1)它属于杠杆类工具。
①提绳与秤杆交接处的位置相当于是 (选填“用力点”、“阻力点”或“支点”)。在用杆秤量物体时,一般是通过调节的 (选填“拜钩”、“提绳”或“秤砣”)位置使杆秤保持平衡;
②在提绳不变的情况下,秤砣越远离秤钩,说明物体质量越 (选填“大”或“小”)。杆秤能测量的最大重量与 (选填“提绳位置”、“秤砣大小”或“提绳位置和秤砣大小”)有关。
(2)请你根据杆秤的知识,提出2个问题并自己作答。
提出的问题 我的回答
例如 如何称量更加重的物体呢?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更换一个更加重的秤砣。


斜面的研究。
小科组通过实验已经知道利用斜面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接着想要探究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时的用力情况。以下是同学们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数据,请完成下列问题:
直接提起 斜面A 斜面B 斜面C
2.5牛 1.8牛 1.6牛 1.4牛
46.提升相同的重物,A、B、C三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读数都比直接提起时要小,这说明了( )。
47.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斜面的坡度越( )(填“大”或“小”)。
48.如图,分别利用A、B、C三个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是:( )?
49.假如有一个坡度更小的D斜面,此时沿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 )(填“>”、“<”或“=”)1.4牛。
50.结合所学斜面知识分析:小科骑车上陡坡时,我们建议他骑“S”形路线。这是因为( )。
51.实验中,如果发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比较科学的做法是( )。
A.直接修改数据 B.向其他同学索要数据 C.分析原因,重新实验获得数据
52.请将下面的实验补充完整。
(1)实验名称:认识小刀和锯子的用途。
(2)实验材料:小刀、锯子、菜叶、木块。
(3)实验步骤:①尝试用小刀把木块切开,然后用锯子把木块锯开。
②尝试用锯子把菜叶切成规则的小块,然后用小刀把菜叶切成规则的小块。
(4)实验现象:用小刀很 把木块切开,而用锯子很 就把木块锯开了,用锯子切菜叶,很 把菜叶切成规则的小块,而用小刀则很 完成。(填“难”或“容易”)
(5)实验结论:不同的工具有 的用途。(填“不同”或“相同”)
杠杆的研究
53.请在图1中标注出杠杆的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
54.在图下方的4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小石块能撬动大石块,根据你的测试经验,你认为是哪一种? (填序号)。
55.经历上面的测试,请你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使用杠杆一定可以省力 B.支点离小石块近时可以撬动大石块
C.支点离大石块越近越容易撬动大石块 D.支点离大石块近就一定能撬动大块
56.测试中我们发现当小石块是向下运动的,大石块是向 运动的,说明杠杆可以改变力的 。
57.在课堂实验中,我们发现增加支点的高度,大石块移动的距离会_______。
A.变近 B.不变 C.变远 D.随机,没有规律
随后小科同学所在小组做了手推车和平板搬运物体的模拟实验。
58.小科同学所在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采用( )实验,设立实验组、对照组。
59.重复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请帮他们完成记录表。
运输物体的方式 弹簧测量计读数
手推车搬运物体 ( )牛
平板搬运物体 ( )牛
60.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手推车搬运物体比平板搬运物体 得多。
61.如果我们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不一致,我们通常应该( )。
A.修改我们组的实验结果
B.把实验重做一遍
C.和其他小组争论
为了研究杠杆怎样才省力,小明用杠杆尺分别做了下图所示的三次实验。已知0为支点。左边A为阻力点,右边B为用力点。每次实验杠杆尺均处于平衡状态。请根据小明所做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62.根据图示的三次实验,将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整:
实验次数 阻力点点 用力点B
阻力点A到支点O的距离/格 钩码/个 用力点目点到支点O的距离/格 钩码/个
第一次 ( ) ( ) ( ) ( )
第二次 ( ) ( ) ( ) ( )
第三次 ( ) ( ) ( ) ( )
63.第一次实验杠杆平衡时,使用杠杆(  )。
A.省力 B.费力 C.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64.以上三次实验,使用杠杆费力的是(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65. 如果小明在第二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左边阻力点A下面的钩码去掉一个,估计杠杆会(  )。
A.左边降下来,右边升上去 B.右边降下来,左边升上去 C.不变
66.如果小明在第三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右边用力点B下面的钩码去掉一个,估计杠杆会(  )。
A.左边降下来,右边升上去 B.右边降下来,左边升上去 C.不变
67.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  )。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不费力
68.当用力点到支点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  )。
A.省力 B.费力 C.不省力不费力
69.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的关系,设计了以下三组实验。(见下表)
组别 实验操作图 吸引大头针数(枚)
① 2
② 4
③ 4
(1)为了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应该选择表格中 两组进行实验;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应该选择表格中 两组进行实验。(选择正确选项的序号)
A.①和③ B.①和② C.②和③
(2)通过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 ,(填“有关”或“无关”)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磁性越 ;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 ,(填“有关”或“无关”)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 。
(3)该实验类型属于 实验。
电磁铁的研究。
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为研究电磁铁的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根据你对电磁铁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说明:下列实验中所用的电池、导线、铁芯的材质都相同)。
70.在该系列实验中,可以通过( )来表现电磁铁的磁力强弱。
A.吸引大铁钉的数量 B.小磁针靠近的现象 C.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71.想要判断电磁铁的磁场方向,可以将磁极靠近小磁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N极被铁钉尖端吸引,则尖端一定是N极。
B.小磁针N极被铁钉尖端排斥,则尖端一定是N级。
C.小磁针N极被铁钉尖端排斥,则尖端一定是S级。
72.某同学选取实验①和实验②进行实验,发现实验①中电磁铁能吸引的大头针数量较多,则能证明 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强。
73.某同学选取实验①和实验③进行实验,发现实验③中电磁铁能吸引的大头针数量较多,则能证明 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强。
74.某同学选取实验①和实验④进行实验,通过小磁针测试发现两组实验的电磁铁磁极方向相反,则能证明电磁铁磁极与 有关。
75.在所有五组实验中,电磁铁磁极方向与实验⑤相同的是实验 。
科学小组利用电和磁的原理制作了一个简易电动机,如图所示。
76.通电后,线圈转动,此时发生了能量变化,表现为 能转化为 能。
77.电磁起重机利用的是电磁铁通电 ,断电 的性质工作的。
78.研究通电后的电磁铁是否有磁极时,如果看到( ),那么可以确定它是有磁极的。
A.电磁铁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吸起同样多的铁钉
B.电磁铁的一些部位吸起的铁钉数量远远比其他部位多
C.接上更多的电池后电磁铁的磁力明显增强
79.小花将一个缠绕30匝线圈的电磁铁接入有一节电池组成的简单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磁铁能吸15个回形针。反复几次后,小花发现电磁铁吸的回形针数量变少了,他又反复做了几次以后,电磁铁只能吸5个回形针了。这是因为( )。
A.电池的电量减少,电磁铁的磁力变小了
B.电磁铁的线圈断了
C.回形针越来越重了
80.如图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辆小车,上面放一块条形磁铁,左侧地面固定一根电磁铁,当开关闭合时,小车向左运动,可以判断电磁铁的右端是 极。(填“N”或“S”)
小科想要探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在课后做了如下实验:
81.把电磁铁接入电路中,发现电路接通,铁芯吸引大头针:电路断开,铁芯上的大头针掉落。这说明接通电路,电磁铁产生 。在这个过程中 能转化成了 能。
82.小科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如图。据此可以判断:钉尖( )。
A.是N极 B.是S极 C.不能确定南北极
小明把小电动机当做发电机,并组装成如图所示装置。他将磁针放在远离小电动机的导线附近,想用磁针来检测小电动机是否能发电。
83.磁针在该装置中的正确放置方法是( )。
A.导线放在磁针上方,导线方向与磁针方向垂直
B.导线放在磁针上方,导线方向与磁针方向平行
C.导线放在磁针一侧,导线方向与磁针方向垂直
D.导线放在磁针一侧,导线方向与磁针方向平行
84.当小电动机没有被转动时,磁针的状态是( )。
A.一端指向小电动机 B.一端指向导线
C.一端指南或者指北 D.左右摇摆不停
85.检测时,磁针为什么要远离小电动机?请简要做出解释。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时,A组同学将得到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86.A组同学研究的问题是“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吗?”
87.观察柱状图,我们发现: 。
88.这个实验中要保持一致的条件是(至少两个)

89.1831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约瑟夫利用电磁铁的特性发明了电铃(原理图如下)。当接通电路,电磁铁吸引弹性片,使铁锤向电铃方向运动,铁锤击打铁铃发出声音,同时电路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铁锤被弹回,电路又接通。如此不断反复,电铃发出持续的铃声。
(1)小科在实验室里操作电铃装置,当接通电路后,电铃没有发出声音,猜测可能电池没电了,检测一节电池是否有电,可以选择( )制作电流检测器验证他的猜想。
A.铁芯、导线 B.导线、指南针
C.指南针、铁芯 D.磁铁、导线
(2)经过检测确实是电池没电了,小科随手拿起桌上的电池换上,电铃发出微弱的声音,为了使声音增强可以采用( )。
A.将电池的正负极对换连接 B.改变线圈缠绕方向
C.换一对新电池 D.减少线圈缠绕圈数
(3)除了用电池,小科想到在电路中接上小电动机。可是无论怎么使劲搓动小电动机的轴转动,电铃就是不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转动方向错误
B.转动的力度太大
C.小电动机不能用来发电
D.转动的速度不够,发的电不足以让电铃发出声音
(4)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听到电铃清脆的声音。小科非常激动,就想和广州的表弟分享一下他的实验过程,最佳、最快捷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是( )。
A.快递书面文字说明 B.语音解说
C.视频直播 D.电子邮件文字说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5× 10×
清晰 上下对齐 距离不变
3.微生物的体积很小,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放大倍数小,不能看清微生物。
4.C
5.A
6.B
7.A
8.
9.对光 调焦
10.用少量脱脂棉纤维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11.物镜 目镜
12.A
13.图乙 图甲
14.更大
15.染色 倾斜
16.C
17.A
18.
19.(1)③ (2)营养 适宜的温度 (3)A (4)D
20.模拟
21.西 东
22.C
23.C
24.B D
25.B
26.B
27.北极 南极
28.
29.D
30.哥白尼
31.自西向东
32.不发生
33.圭 太阳 夏季影子最短,冬季影子最长,春秋季节,影子较短
34.地心说 日心说 地球是球形的 自转 地轴 深夜0点
35.ABCD 日心说 地球是球形的 AB 自西向东 北京 圭表 公转 D
36.C
37.A
38.A
39.B
40.A
41.B
42.变短
43.C
44.乙 匀速 1N 减小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小 斜面能省力
45.支点 秤砣 大 提绳位置和秤砣大小 杆秤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原理 杠杆 秤砣磨损后,称量结果会如何变化 数值偏大
46.利用斜面能省力
47.小
48.斜面的省力情况是否与坡度有关?/斜面的省力情况与坡度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49.<
50.增加斜面长度可以更省力
51.C
52.难 容易 难 容易 不同
53.
54.A
55.C
56.上 方向
57.C
58.对比
59.0.6 2.4
省力
61.B
62.3 4 6 2 2 3 3 2 3 1 1 3
63.A
64.C
65.B
66.A
67.A
68.B
69.B A 有关 强 有关 强 对比
70.C
71.B
72.线圈圈数(匝数)
73.电池数量
74.电流方向
75.④
76.电 动
77.产生磁性 磁性消失
78.B
79.A
80.S
81.磁性 电 磁 82.B
82.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则,小科把通电电磁铁的钉尖分别靠近磁针的两极,结果发现小磁针的S极被排斥,则可推测钉尖一端是S极。
83.B
84.C
85.因为小电动机的内部有磁铁,会对小磁针产生作用,可能使小磁针在静止时不能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就会影响后续的实验,使实验结果出错。
86.电池数量
87.电池节数少,则磁性弱;电池节数多,则磁性强。
88.线圈匝数、铁芯粗细
89.(1)B (2)C (3)D (4)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