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4版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4版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0 22:2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年浙江测试)肥岛效应是指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丛下方的土壤(相比于周边地区的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如图1)。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图中灌木丛(  )
A.花朵肥大 B.叶片硕大
C.根系发达 D.密度极大
2.灌木丛对肥岛效应的主要作用是(  )
A.晴天遮阳,减少蒸发 B.大风天气,防风固沙
C.阴雨天气,截留雨水 D.提供枯枝落叶,促进有机质积累
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据此完成第3~4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
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③土壤肥力与植物生产量有关 ④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最肥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地理原理、规律与成语或诗句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水到渠成,水滴石穿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D.地方性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023年辽宁葫芦岛期末)赛里木湖(图2)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西段的高山盆地中,湖面海拔约2 070米,是山地冷水微咸水湖,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之称。因为特殊的自然条件,赛里木湖冬季常出现半湖冰雪半湖“森林”的奇景(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水面快速结冰,冰层之下会有快速生长的冰晶呈枝状发展)(图3)。据此完成第5~7题。
图2 图3
5.从形成原因上看,赛里木湖属于(  )
A.堰塞湖 B.构造湖
C.冰蚀湖 D.火山口湖
6.伴随着全球气候的暖湿化,从补给角度推测,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湖泊面积变小,西岸面积变化最明显且最易坍塌
B.湖泊面积变小,东岸面积变化最明显且最易坍塌
C.湖泊面积变大,西岸变化明显,东岸最易坍塌
D.湖泊面积变大,西岸变化明显,且容易坍塌
7.有利于形成图中半湖“森林”景观的条件是(  )
①大风 ②严寒 ③温差 ④降雪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2年山东青岛期中)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土壤中的产甲烷菌以低碳有机物为原料生产甲烷,甲烷被植物根系吸收,然后经植物体的通气组织排放给大气。新疆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和咸水湖艾比湖湖岸都有芦苇湿地分布,但芦苇生长状况不同。图4示意不同季节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单位:微克·米-2·时-1)。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4
8.影响两个湖岸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芦苇生物量 B.土壤湿度
C.枯落物数量 D.太阳辐射
9.夏季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量都较大,可能是因为夏季两地(  )
A.降水丰富 B.土壤含水量高
C.芦苇产量大 D.土壤质地改变
10.研究两个湖岸冬春季节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需要突出考虑(  )
A.积雪厚度 B.冻融作用
C.水位变化 D.风沙影响
(2023年河南期末)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部,海拔2 572米,山麓地带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而2 000米左右地带分布有植株密集的矮小灌丛植被。梵净山蕨类植被附生于其他植被上,喜阴湿温暖的环境,但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图5为梵净山蕨类植被物种种类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图5
11.梵净山蕨类植被(  )
A.是当地的优势种 B.种类与海拔呈正相关
C.山脊较山谷分布多 D.在600米左右种类最多
12.影响梵净山2 000米与2 300米蕨类植被种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生长空间 D.土壤质地
(2023年河南漯河月考)我国西南某省会城市近郊山区,早年耕作业发达,现已实现部分生态退耕。图6为该山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该山蕨类植物种类丰富,在不同海拔高度均有分布,但种类习性差异较大。据此完成第13~15题。
图6
13.该山地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海拔为范围(  )
A.500米以下 B.500~800米
C.800~1 100米 D.1 100米以上
14.据调查,生长在200~500米海拔林下的蕨类植物多喜光耐旱,其原因不包括(  )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土壤干燥 D.地表水少
15.该山地1 100米以上地带生长的蕨类植物特点包括(  )
①高大 ②喜温 ③低矮 ④质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年辽宁模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属于钾、锂综合性矿床,是我国重要钾肥生产基地。固体钾资源需要经过溶解才能进行工业化利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盐湖生产工序发生变化,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主产品由钾盐改为锂盐。图7示意2002—2018年盐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第16~18题。
图7
16.2002—2018年自然水体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内降水量减少 B.流域蒸发量变大
C.盐田大规模开发 D.农业引水灌溉
17.自然水体萎缩对盐田开采带来的影响是(  )
A.不利于固态盐向液态转化 B.湖泊区域日温差变大
C.水体减少利于盐资源开采 D.湖泊周边土壤盐碱化
18.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的目的是(  )
A.提高钾盐的品质 B.提高锂盐的产量
C.节约生产的成本 D.钾肥生产量饱和
驯鹿迁徙时,大群的驯鹿小心翼翼地迈动着脚步,趁着漫长的极夜到来之前,到南方去寻找温暖、阳光和食物。图8为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驯鹿迁徙路线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迁徙路线)。读图,完成第19~20题。
图8
19.驯鹿寻找的“南方”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0.下列现象与驯鹿迁徙原因最相似的是(  )
A.东非草原动物迁徙 B.候鸟的周期性迁徙
C.鲑鱼洄游到上游产卵 D.秘鲁近海鱼类丰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福建宁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泥炭沼泽湿地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和积累。有学者对加拿大某泥炭沼泽湿地进行碳排放研究。图9为该泥炭沼泽湿地CO2浓度季节及年际变化图。
图9
(1)据图说出该泥炭沼泽湿地CO2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4分)
(2)结合植被的生长状况分析该区域夏季CO2浓度偏低的原因。(4分)
(3)图示时期该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加以解释。(8分)
(4)说明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图10
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图10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影响而发生反常的部位。(2分)
(2)分析在未受“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6分)
(4)分析东岸和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6分)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年浙江测试)肥岛效应是指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丛下方的土壤(相比于周边地区的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如图1)。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图中灌木丛(  )
A.花朵肥大 B.叶片硕大
C.根系发达 D.密度极大
2.灌木丛对肥岛效应的主要作用是(  )
A.晴天遮阳,减少蒸发 B.大风天气,防风固沙
C.阴雨天气,截留雨水 D.提供枯枝落叶,促进有机质积累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灌木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木丛植被的主要特点是根系发达,C项正确。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较少,所以植物缺水,花朵较小,叶片较小,密度较小。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枯枝落叶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所以灌木丛对肥岛效应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枯枝落叶,促进有机质积累,D项正确。
我国很多古诗词和成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据此完成第3~4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  )
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③土壤肥力与植物生产量有关 ④热带雨林中的土壤最肥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地理原理、规律与成语或诗句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水到渠成,水滴石穿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D.地方性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红”可以转化为土壤,土壤又可以养护花,表达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①正确,②错误;“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红”转化为土壤,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花的生长,③正确;这句诗没有体现热带雨林,另外,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④错误。第4题,“水滴石穿”主要表达流水的侵蚀作用,A项错误;“松间”“清泉”体现了森林对水源的涵养作用,B项正确;“露似珍珠”主要是由于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水蒸气易形成露滴,C项错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高海拔的山上寺庙气温低,桃花开放时间晚,对应的地理原理应是垂直分异规律,D项错误。
(2023年辽宁葫芦岛期末)赛里木湖(图2)位于中国新疆天山山脉西段的高山盆地中,湖面海拔约2 070米,是山地冷水微咸水湖,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之称。因为特殊的自然条件,赛里木湖冬季常出现半湖冰雪半湖“森林”的奇景(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水面快速结冰,冰层之下会有快速生长的冰晶呈枝状发展)(图3)。据此完成第5~7题。
图2 图3
5.从形成原因上看,赛里木湖属于(  )
A.堰塞湖 B.构造湖
C.冰蚀湖 D.火山口湖
6.伴随着全球气候的暖湿化,从补给角度推测,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湖泊面积变小,西岸面积变化最明显且最易坍塌
B.湖泊面积变小,东岸面积变化最明显且最易坍塌
C.湖泊面积变大,西岸变化明显,东岸最易坍塌
D.湖泊面积变大,西岸变化明显,且容易坍塌
7.有利于形成图中半湖“森林”景观的条件是(  )
①大风 ②严寒 ③温差 ④降雪差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5.B 6.C 7.A [解析]第5题,构造湖是指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所造成的洼陷,积水而成的湖。赛里木湖位于高山盆地中,其形成与地质构造运动有关,B项正确。第6题,赛里木湖水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速度会加快,湖泊的面积会增大,A、B项错误;西岸距离山体远,湖岸起伏和缓,随着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湖泊的面积增大,西岸被淹没的范围广,而东岸距离山体较近,湖岸相对陡峭,为迎风岸,易受风浪、湖冰的冲击,最易坍塌,C项正确;西岸距离山体较远,不易坍塌,D项错误。第7题,半湖“森林”景观是由于湖水快速结冰形成的。温差产生了巨大的冰裂缝,强风沿裂缝吹开了冰层,一部分被雪覆盖的冰块漂走了,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水面则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再次快速结冰,湖水表面冻成了完整的薄冰层,冰层之下会有快速生长的冰晶呈枝状发展。在视觉偏差和特定拍摄角度下,就像是一片“冰森林”正从水底生长出来,①②③正确。要形成图中的景观,还需要具备降雪条件,但不是降雪的差异,④错误。
(2022年山东青岛期中)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土壤中的产甲烷菌以低碳有机物为原料生产甲烷,甲烷被植物根系吸收,然后经植物体的通气组织排放给大气。新疆的淡水湖博斯腾湖和咸水湖艾比湖湖岸都有芦苇湿地分布,但芦苇生长状况不同。图4示意不同季节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量(单位:微克·米-2·时-1)。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4
8.影响两个湖岸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芦苇生物量 B.土壤湿度
C.枯落物数量 D.太阳辐射
9.夏季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量都较大,可能是因为夏季两地(  )
A.降水丰富 B.土壤含水量高
C.芦苇产量大 D.土壤质地改变
10.研究两个湖岸冬春季节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需要突出考虑(  )
A.积雪厚度 B.冻融作用
C.水位变化 D.风沙影响
【答案】8.D 9.C 10.B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夏季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量大,冬季排放量小。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甲烷排放量产生季节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产甲烷菌活动活跃,从而生产更多的甲烷,且植被生长旺盛,向大气输送更多的甲烷,故D项正确。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不同。两个湖泊所在地全年降水量都较少;湖岸土壤全年含水量都较高;土壤质地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夏季新疆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较多,土壤湿润,土壤盐分较低,咸水湖湖岸土壤盐分对芦苇生长的抑制较弱,两个湖岸芦苇生长状况差异不大,导致两个湖岸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排放差异较小,产量都较大,故C项正确。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生物残骸在厌氧环境中易分解成低碳有机物。冬季土壤冻结,厌氧环境利于产甲烷菌制造甲烷,产生的甲烷被封存在土壤中,浓度逐渐蓄积升高;春季表土解冻,冬季封存的甲烷被释放出来,且表土解冻,植物根系复苏,利于向大气传输甲烷。积雪厚度、水位变化主要影响土壤湿度,风沙活动只是促进了甲烷的散失,所以与积雪厚度、水位变化、风沙影响等因素相比,冻融作用在冬春季节对土壤甲烷排放量的变化的影响更为突出,故B项正确。
(2023年河南期末)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部,海拔2 572米,山麓地带分布有常绿阔叶林,而2 000米左右地带分布有植株密集的矮小灌丛植被。梵净山蕨类植被附生于其他植被上,喜阴湿温暖的环境,但对光照有一定的要求。图5为梵净山蕨类植被物种种类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
图5
11.梵净山蕨类植被(  )
A.是当地的优势种 B.种类与海拔呈正相关
C.山脊较山谷分布多 D.在600米左右种类最多
12.影响梵净山2 000米与2 300米蕨类植被种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生长空间 D.土壤质地
【答案】11.D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在海拔600米左右,梵净山蕨类植被种类超过了20种,种类最多,D项正确。第12题,2 300米较2 000米蕨类植被种类多,说明海拔2 300米左右更适宜蕨类植被生长。由材料可知,海拔2 000米左右地带生长着植株密集的矮小灌丛,植株密集导致其根部附生植被少,且光照严重不足,蕨类植被难以生长,故海拔2 000米左右地带蕨类植被种类少的原因是矮小灌丛植被挤占了其生长空间,C项正确。
(2023年河南漯河月考)我国西南某省会城市近郊山区,早年耕作业发达,现已实现部分生态退耕。图6为该山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该山蕨类植物种类丰富,在不同海拔高度均有分布,但种类习性差异较大。据此完成第13~15题。
图6
13.该山地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海拔为范围(  )
A.500米以下 B.500~800米
C.800~1 100米 D.1 100米以上
14.据调查,生长在200~500米海拔林下的蕨类植物多喜光耐旱,其原因不包括(  )
A.光照充足 B.降水丰富
C.土壤干燥 D.地表水少
15.该山地1 100米以上地带生长的蕨类植物特点包括(  )
①高大 ②喜温 ③低矮 ④质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3.C 14.B 15.C [解析]第13题,由材料“我国西南某省会城市近郊山区”可知,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读图可知,目前常绿林分布的海拔范围是800~1 100米,C项正确。第14题,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200~500米分布着针叶林、灌丛,往上有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说明随海拔上升,水分条件变好,由此可知,生长在200~500米海拔林下的蕨类植物多喜光耐旱,其原因不包括降水丰富,B项正确。第15题,读图可知,该山地1 100米以上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水分条件变差,土壤中养分元素减少,故1 100米以上地带生长的蕨类植物应具有低矮、质硬的特点,③④正确;高大、喜温的植物一般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①②错误。
(2023年辽宁模拟)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属于钾、锂综合性矿床,是我国重要钾肥生产基地。固体钾资源需要经过溶解才能进行工业化利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盐湖生产工序发生变化,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主产品由钾盐改为锂盐。图7示意2002—2018年盐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第16~18题。
图7
16.2002—2018年自然水体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内降水量减少 B.流域蒸发量变大
C.盐田大规模开发 D.农业引水灌溉
17.自然水体萎缩对盐田开采带来的影响是(  )
A.不利于固态盐向液态转化 B.湖泊区域日温差变大
C.水体减少利于盐资源开采 D.湖泊周边土壤盐碱化
18.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的目的是(  )
A.提高钾盐的品质 B.提高锂盐的产量
C.节约生产的成本 D.钾肥生产量饱和
【答案】16.C 17.A 18.B [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察尔汗盐湖大量开发盐田,导致自然水体面积减少,C项正确;盐湖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该区域降水稀少,降水对盐湖自然水体的面积影响较小,A项错误;蒸发会影响盐湖的水体面积,但是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少,因而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对自然水体的面积影响较小,B项错误;盐湖的水盐度高,不能用于农业灌溉,D项错误。第17题,固体钾资源需要经过溶解才能进行工业化利用,自然水体萎缩不利于固态盐向液态转化,A项正确,C项错误;日温差变化、土壤盐碱化不属于对盐田的影响,B、D项错误。第18题,由材料可知,盐湖生产工序发生变化,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主产品由钾盐改为锂盐,所以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目的是提高锂盐的产量,B项正确;钾盐变为副产品,则钾盐品质降低,A项错误;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不能节约生产成本,C项错误;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故将锂盐提取工艺提前到钾盐之前,并不是钾肥生产量饱和,D项错误。
驯鹿迁徙时,大群的驯鹿小心翼翼地迈动着脚步,趁着漫长的极夜到来之前,到南方去寻找温暖、阳光和食物。图8为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驯鹿迁徙路线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迁徙路线)。读图,完成第19~20题。
图8
19.驯鹿寻找的“南方”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寒带针叶林
20.下列现象与驯鹿迁徙原因最相似的是(  )
A.东非草原动物迁徙 B.候鸟的周期性迁徙
C.鲑鱼洄游到上游产卵 D.秘鲁近海鱼类丰富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图中箭头显示,驯鹿南迁至北纬60°以南地区,该地纬度较高,植被主要是亚寒带针叶林,D项正确。第20题,驯鹿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变化,这与候鸟在南方和北方之间的迁徙类似,B项正确。东非草原上动物的迁徙原因是随着雨带的移动寻找水源,A项错误。鲑鱼的洄游原因是产卵地和生长地之间的环境差异,属于动物习性,C项错误。秘鲁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丰富是受上升补偿流的影响,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福建宁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泥炭沼泽湿地上生长着大量沼泽植物,其下有泥炭形成和积累。有学者对加拿大某泥炭沼泽湿地进行碳排放研究。图9为该泥炭沼泽湿地CO2浓度季节及年际变化图。
图9
(1)据图说出该泥炭沼泽湿地CO2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4分)
(2)结合植被的生长状况分析该区域夏季CO2浓度偏低的原因。(4分)
(3)图示时期该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加以解释。(8分)
(4)说明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泥炭地变为碳源的可能性。(4分)
【答案】(1)CO2浓度冬春高,夏季低;整体呈上升趋势。
(2)该区域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旺盛,覆盖度较高;植物光合作用强,CO2吸收速率快,并且释放O2较多,导致夏季CO2浓度较其他季节低;该区域冬季气温较低,植物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CO2排放较多。
(3)CO2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大气平均温度升高。
(4)全球变暖导致泥炭沼泽退化,沼泽植物减少,碳储量减少;大气增温促使泥炭快速分解,使泥炭地变为碳源。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山地峡谷地形会影响植物生长的水热因素。一般来说,山坡的土层较薄,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通常是灌丛、稀树草原等低矮的旱生植物生长的环境,反之则有利于高大乔木的生长。
图10
从山谷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乔木—灌木—草甸,这是常见的垂直地带性。但是在横断山区出现了植被逆向分布情况,随着海拔降低,地形越来越封闭,反倒是谷底生长着低伏灌丛,山坡、山脊上生长着高大乔木(如图10所示)。在横断山区,寒温带暗针叶林带的分布最广、带幅最宽、生物生产量最高,是地区代表性植被。这些地带性类型没能成功“霸占”横断山的谷底,而是被“挤”到半山腰,这种现象被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1)指出图中横断山区遭受“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影响而发生反常的部位。(2分)
(2)分析在未受“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影响的部位,东岸和西岸的植被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说明科学家把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作为此区域地带性基带的依据。(6分)
(4)分析东岸和西岸河谷自然带主要为干旱小叶灌丛的可能原因。(6分)
【答案】(1)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下部位。
(2)差异:西岸同类植被生长状况比东岸好。原因:西岸为阴坡,光照弱;未受“倒置的垂直地带性”影响的寒温带暗针叶林带和高寒灌丛草甸带生长的海拔高。
(3)周边区域海拔高,该自然带和周边地区植被地带一样,属于典型基带发育起点;寒温带暗针叶林带以上植被的发育满足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标准,其以下自然带不符合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发育标准,而是发育了灌丛和草地。
(4)山体高大,水汽难以到达,东岸和西岸降水量差异小;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微观区域白天和夜晚的山谷风加剧了谷底的干燥程度。